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089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江西省临川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江西省临川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

“五四”以后,西风狂飙。

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

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

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

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

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这太不公平!

  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

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

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

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

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

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节选自2016年08月06日《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

D.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

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

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

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

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

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

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

”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

火柴光一亮。

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

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

“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

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

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

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

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

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

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

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

”警察问。

那人答道:

“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

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

”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

”警察问。

“你猜对了!

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

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

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

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

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

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

”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

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

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

”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

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

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

”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

”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

”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

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

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

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

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

一切如愿以偿。

你变多了,吉米。

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

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

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

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

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

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

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

放老实点,知道吗?

老实才聪明。

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

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

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

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

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

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

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C.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D.小说结尾以吉米给鲍勃的纸条揭示谜底,交代鲍勃满怀期望等待的老友居然是警察,且吉米早就发现了他是被通缉的罪犯。

奇峰突起,出人意料。

这种结尾构思巧妙,常被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5.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士吉米的形象,请从性格特点的角度,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

(5分)

答:

6.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本文的伏笔设置很隐蔽,原文有哪几处伏笔?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

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