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534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

《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知识点汇总.docx

儿科知识点汇总

体格发育指标测量

1、体重及身高(长):

①受试者排空大小便后脱去鞋帽,仅穿内衣裤,赤足踏上秤台,立正姿势站在底板上,两手自然下垂,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45度,足跟、臀部和肩胛部三点紧靠立柱,躯干自然挺直,头部保持眼耳水平位,两眼平视前方。

测试者立于右侧,轻轻移动滑测板向下,直到与头顶点接触。

读数记录结果;

②3岁以下儿童应仰卧位测量身长

2、坐高(顶臀长):

1使儿童脱帽,坐于坐高计的坐盘或一定高度的矮凳上,先使身体稍前倾,骶骨部与两肩胛间紧靠坐高计立柱或墙壁,躯干自然挺直,头部与测身高时姿势同,两腿并拢,大腿伸面与身躯成直角,与地面平行,大腿与凳面完全接触。

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足尖向前,两脚平放在地面上,测量者移动滑测板轻压头顶点后读数;

2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顶臀长。

3、头围:

①将软尺的零点放在眉弓连线的中点上,以此为起点,将软尺沿眉毛水平绕向头后,经枕骨结节中点,再将软尺绕回头前,使软尺重叠交叉,交叉处的数字即为儿童头围;

②女童如果平时扎有小辫的话,将小辫散开再测量;

③测量儿童头围时,先调整儿童的情绪,让其处于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

其次,在测量的时候,动作要快速、轻柔,并尽量控制儿童的头不要移动。

4、胸围:

受试者裸上体安静站立,两臂下垂,均匀平静呼吸。

测量者面对被测者,将卷尺上缘经背侧两肩胛骨下角下缘绕至胸前两乳头的中心点上缘测量。

对乳房已开始发育的少女,以胸前锁骨中线第四肋处为测量点。

在被试者呼气未而吸气尚未开始前读数记录,为平静状态下胸围。

再令受试者作最大深吸气,终末测其吸气胸围,稍停再令其作最大深呼气,终末测其呼气胸围。

二者之差为呼吸差

5、围度

①上臂围:

使上肢放松下垂,在肱二头肌最突出处进行测量,测量时软尺只须紧挨皮肤即可,勿压迫皮下组织。

②大腿围:

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腿稍分开,测试者站其左侧,卷尺由左腿臀肌皱纹下,经腿间水平绕至大腿前面测量其围度。

③小腿围:

受试者直立位,使身体重量平均落于两下肢上,将卷尺绕腓肠肌最隆起处测量。

6、皮下脂肪厚度

测量者右手持皮褶厚度计,张开两臂,用左手拇、食指将测试皮肤和皮下组织捏紧提起(拇食指间约保持3cm距离),将皮褶计在距离手指捏起部位附近处钳入约1cm,放开活动把柄,读指针数值并记录。

常用的测试部位有:

(1)肱三头肌部:

位于肩峰点与桡骨点连线中点、肱三头肌的肌腹上。

(2)肩胛下角部:

位于肩胛下角下端约1cm处,皮褶方向与脊柱成40o角。

(3)腹部:

锁骨中线与脐水平线交叉处水平位。

(4)大腿部:

腹股沟中点与髌骨顶连线中点和下肢长轴平行的皮褶

7、肩宽和骨盆宽

①肩宽为左右肩峰点间的直线距离。

受试者取直立位,姿势同测胸围。

测量者在受试者正后方,用两食指沿肩胛岗向外摸到肩峰外侧缘中点,用测径规测量读数。

②骨盆宽为左右髂嵴点间的直线距离。

使用仪器、受试者和测量者位置与肩宽测量同。

用食指摸到受测者两髂嵴外缘最宽处,用测径规测量读数

新生儿清洁、保温、消毒、隔离

(一)清洁

【方法】

1.口腔处理:

清除新生儿口咽部的粘液和羊水。

①胎头娩出后,用左手自鼻根向下颏挤压,挤出口鼻内黏液及羊水;②在胎体娩出后,立即给予侧卧位后,用一手上托新生儿的下颌,暂时阻止呼吸,防止新生儿第1次吸气时吸入口腔内的黏液和羊水,另一手用吸球迅速吸净口、鼻、咽部的羊水及黏液;④松开固定下颔的手,让其自然呼吸,刺激啼哭。

⑤将一次性新生儿吸痰器的吸痰管轻轻插入新生儿咽、食管、胃内,连接吸引器接头,打开开关一边抽吸一边将吸管旋转上提,由浅入深,由下至上将胃、食管、咽部的羊水及分泌物依次吸干净,使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哭声洪亮,无痰鸣音。

2.眼部处理:

新生儿出生后常规用抗生素眼药水滴双眼1~2次。

3.耳、鼻腔处理:

如有分泌物,可用盐水棉球轻轻拭去,注意棉球不宜太湿,以防擦拭时盐水进入耳、鼻腔内。

4.皮肤处理:

婴儿出生时,皮肤上的胎脂,在出生后数小时就开始逐渐吸收。

少量胎脂有利于保护婴儿皮肤,防止感染,所以可暂不洗去。

对于耳后、颈部、腋下、肘部、大腿根部等皱褶处堆积的胎脂可用消毒石蜡油擦洗,这样可以减少胎脂分解物对皮肤的刺激。

【注意事项】

1.不要擦洗口腔,因新生儿口腔粘膜易受损伤。

2.擦拭耳和鼻腔的棉球不宜太湿,以防擦拭时盐水进入耳、鼻腔内。

(二)保温

生后应将足月儿至于预热的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或自控式温箱中,设定腹壁温度为36.5℃,抢救台或温箱可自动调节内部环境温度,保持新生儿皮温36.5℃。

4~6小时后,移至普通婴儿床中(室温24~26℃、空气湿度50%~60%)。

如体温升高,可打开包被散热,并补充水分,体温可下降。

一般不用退热药。

对早产儿尤其要注意保温。

体重低于2000g或是体重较大伴低体温者,应置于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或温箱中,使腹壁温度维持在36.5℃左右。

(三)消毒主要为新生儿的脐带消毒

【方法】

1.用两把血管钳钳夹脐带,两钳相隔2~3cm,在其中间剪断。

2.用75%乙醇消毒脐带根部及其周围,在距脐根0.5cm处用无菌线结扎第一道,再在结扎线外0.5cm处结扎第二道。

3.在第二道结扎线外0.5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余血液,用20%高锰酸钾液或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带断。

4.待脐带断面干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脐带布包扎。

【注意事项】

1.必须扎紧脐带防止出血,又要避免用力过猛造成脐带断裂。

2.消毒时药液不可接触新生儿的皮肤,以免皮肤灼伤。

3.处理脐带时新生儿注意保暖。

(四)隔离

1.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飞沫)短距离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如流感、流脑、麻疹等。

隔离措施:

①同种患儿可同住一室,关闭通向走廊的门窗,防止病原体随空气向外传播。

②护理患儿时须戴口罩,并保持口罩的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

③病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每天一次,并保持空气流通。

④口鼻分泌物须经严格消毒后再倾倒,痰杯要定期消毒。

2.肠道隔离适用于由患儿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等。

隔离措施:

①同种患儿可同住一室,或床旁隔离。

②相互间禁止交换书报、用物等用品。

③防蝇、防蟑螂设备齐全、有效。

④食具、便器等专用,并严格消毒。

剩余食物及排泄物须经消毒处理后再倾倒。

3.接触隔离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新生儿脓疱病等。

隔离措施:

①单人隔离。

②护理患儿时应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如手有破损,则不宜护理此种患儿或为其换药。

③患儿用过的物品,如床单、衣物、换药器械等均应先进行灭菌处理,再清洁、消毒、灭菌。

④伤口敷料应集中焚烧。

4.血液、体液隔离 适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

隔离措施:

①同种患儿可同住一室。

②接触血液、体液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护目镜及手套等,要注意保护免受污染。

③护理患儿后应严格消毒双手。

④污染物品应焚烧或装入标记污染袋,送出销毁等,要防止被注射针头等利器刺伤。

⑤被病人血液污染的物体表面,应立即用5.25%氯酸钠溶液消毒。

5.保护性隔离 又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

如早产儿。

隔离措施:

①单人隔离。

②为了保护患儿,治疗和护理时,应洗手、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等。

隔离衣的外面为清洁面,内面为污染面。

③室内空气、地面、家具均应严格消毒。

④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避免接触患儿。

探视者亦应采取相应措施。

新生儿喂养方法、奶液配制法、营养量的计算

基本概念:

新生儿(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

葡萄糖16.8kj(4kcal)/g蛋白质16.8kj(4kcal)/g脂肪37.8kj(9kcal)/g

婴儿能量需要:

第一周250kj(60kcal)/kg,第二、三周418kj(100kcal),

一岁460kj/kg

婴儿能量需要=60%(基础代谢率230kj(55kcal)/kg)

+7%-8%(食物特殊动力)

+63-84kj(15-20kcal)(活动所需)

+25-30%(生长所需167-209kj)

+10%(排泄)

蛋白质:

2-4g/kg(人乳2g/kg;牛乳3.5g/kg;植物蛋白4g/kg)

脂类:

4g/kg

水:

150ml/kg

碳水化合物10g/kg

新生儿的喂养方法:

母婴同室,按需喂养,吃饱为度。

哺乳前,对乳腺和乳头进行湿热敷3-5分钟,同时按摩乳房以刺激射乳反射,分娩后最初几天采取半卧位哺喂法。

后期采取坐位,哺乳一侧的脚稍微放高,抱婴儿斜坐位,其头、肩枕于哺乳侧的肘弯,另一手的拇指、食指轻夹乳晕两旁,手掌拖住乳房,将整个乳头和大部分乳晕置入婴儿口中。

哺乳完毕后用食指轻压婴儿下颏,将乳头轻轻拔出,然后将婴儿竖直、头部紧靠在母亲肩上,用手掌轻拍婴儿背部以帮助其胃内空气呃出。

哺乳后一般应将婴儿保持于右侧卧位,以利于胃排空,防止返流或者吸入造成窒息。

奶液配置方法:

总量第一周250kj(60kcal)/kg第二三周418kj(100kcal)一岁460kj/kg

100ml牛奶+8g糖+水=272kj(65kcal)+146kj=418kj(100kcal)

例如250kj/kg需要8%糖牛奶60ml/kg+水30ml/kg每天再多喂60ml/kg

方法:

1稀释,按照2:

1(两周内)----3:

1稀释(满月用全奶)。

根据总共生理需水量-牛奶量

2加糖100ml加5-8g

3消毒

营养量的计算

蛋白质2-4g/kg;脂类4g/kg;碳水化合物;10g/kg;水(婴儿)150ml/kg。

静脉(头皮)穿刺

1、解剖特点

(1)浅静脉:

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内,又称皮下静脉,位置表浅,可透过皮肤看见。

浅静脉数目较多,多吻合成静脉网,且无动脉伴行。

浅静脉有静脉瓣,四肢较多,下肢多于上肢。

管壁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收缩性及弹性差,故当血容量明显减少时,静脉管壁可发生塌陷。

静脉血流缓慢,特别是近心端受到压迫或压力增高时血流更为缓慢,而且常出现静脉充盈。

(2)头皮静脉:

头皮静脉分布于颅外软组织内,数量多,在额部及颞区相互交通呈网状分布,表浅即可见。

静脉管壁被头皮内纤维隔固定,不易滑动,且没有瓣膜,正逆方向均可穿刺,只要操作方便即可,故特别适用于婴幼儿静脉穿刺,也可用于成人。

(3)头皮静脉主要有:

①滑车上静脉:

起自冠状缝,沿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成内毗静脉。

②眶上静脉:

起自额结节处起始,斜向内下走行,在内毗处构成内毗静脉。

③颞浅静脉:

起自颅顶及颞区软组织,在颞筋膜浅面颧弓根稍上方汇合成前后两支。

其前支与眶上静脉相交通,后支与枕静脉、耳后静脉吻合,且有交通支与颅顶导静脉相连。

前后、支在颧弓根处汇合成颞浅静脉,下行至腮腺内,注入面后静脉。

2、操作方法

(1)部位选择:

根据年龄、病情及穿刺目的选择。

小儿多选用头皮静脉和颈外静脉,其次为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成人多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

(2)穿经层次:

虽所选静脉部位不同,但穿经的层次基本相同,即皮肤、皮下组织、静脉壁。

因年龄不同,静脉壁的厚度、硬度及弹性可有不同。

(3)穿刺时固定好皮肤和静脉,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30°角,在静脉表面或旁侧刺入皮下,然后沿静脉近心方向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放平针头并固定,进行抽血或注射药物。

穿刺时要固定好静脉。

3、注意事项

(1)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穿破静脉。

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先从小静脉开始逐渐向上选择穿刺部位,以增加血管的使用次数。

(2)头皮静脉被固定在皮下组织的纤维隔内,管壁回缩能力差,所以穿刺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