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4740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目的:

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建海军;(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

5、评价: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公车上书(时间:

1895年春)

2、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定主要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作用:

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3、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月到9月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政治: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时间:

1905年8月。

地点:

日本东京。

领导人:

孙中山为总理。

3.性质: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目标: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革命旗帜(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7.影响:

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8..武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9.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地点:

南京。

人物:

孙中山。

10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世纪曙光”:

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初一年级上册生物一单元的知识点

初一年级上册生物一单元的知识点

一、生物的特征: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

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

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

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二、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1、条形统计图:

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

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扇形统计图:

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要在统计图上写出百分率)

三、扇形的面积大小: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

(因此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比,同时也是该扇形圆心角度数占圆周角度数的百分比。

四、应用:

1.会观察统计图。

②、**占的百分比最多,**占的百分比最少;

3、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和**一共占百分之几。

数学广角:

数与形

1、每幅图的圆点总数都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的积,这些算式还可以用平方数的形式来表示。

1+3=221+3+5=321+3+5+7=42得出:

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

2、从2起连续偶数的和等于偶数个数的平方加偶数个数(即(n2+n),或等于偶数个数乘比偶数个数大1的数即n×(n+1)。

必修四政治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篇一: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___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第一单元线索: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

(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

唯物物质决定意识。

学主义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概派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主义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基本特征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体系辩证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主义哲学构成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

精髓、活的灵魂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

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

主题、提出意义

1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2

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二、认识论(怎样了解物质世界的存在)

4

三、唯物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

唯物辩证法线索图:

总特征(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概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论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5

篇二: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课本知识点梳理总结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什么样决定什么样

②变化发展决定变化发展

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规律)

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

①阶级社会→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社会→改革(自我发展、完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含义)创造的历史

表现:

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生活和实践是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实践提供物

质条件;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党的群众观点:

⒈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

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路线:

⒈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⒉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

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物质的价值:

物质属性、功能→主体需要(关系)

人生的价值:

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①社会价值(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自我价值(索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价值观:

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

1、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导向作用2、人生道路的选择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

⑴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⑵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

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

特征:

⑴社会历史性、⑵阶级性、⑶因立场、角度而不同

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⑴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站在人民的立场,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如何实现人的价值)

(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

(价值的实现的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

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⒉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⒊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篇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

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

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

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

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

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

什么是旧事物?

什么是发展?

(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___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第一单元线索: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