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794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09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10)

——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纲扫描】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及状况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热点解读】

1.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激化;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

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主要内容

改革:

整顿财政金融;

复兴: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复兴工业。

开展“蓝鹰运动”。

调节农业生产。

救济: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粮税: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私营: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贸易: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作用及影响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方式新变化

措施

具体表现

作用

本质特征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或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二战后股票分散化和经营人员的专业化,

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成为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出现福利国家,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也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代表高新科技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

3.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调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原因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克服赫鲁晓夫的某些改革措施造成的混乱局面。

为与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经济

改革

内容

首先进行农业改革,如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然后进行工业改革,如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等,取得一定成效。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失败

原因

(根本原因)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直接原因)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造成。

(根本原因)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直接原因)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根本原因)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

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政治

建设

经济

体制

农村

城市

中心任务

外交方针与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起步

1949.10~

1956.12

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共同纲领》;

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

三大改造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以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转向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及互助合作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1949年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1953年一化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亚非会议。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57~1966.5

中共八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

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人民

公社

“一大二公”

大跃进;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的“八字方针”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60至65调整国民经济

反对霸权主义;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关系

文化大革命

1966.5~

1976.10

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见上

人民

公社

"一大'二公"

邓小平的

全面整顿

搞阶级斗争为纲

联合国席位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12~

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985年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转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政企分开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到城市

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区/内地)

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发展与欧\非\美以及临国的友好关系

认识

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②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与国力相适应,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③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保证;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综合提高】

1.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作出政策调整,缓和了矛盾,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各国国情不同,调整的侧重点也不一致,总起来可以根据类型或方式分成几个大致不同的情况。

一、从调整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英美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的体制。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的体制。

(三)以瑞典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的体制。

二、从调整方式上来看,又可分为四种:

(一)政府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即宏观干预和微观干预。

(二)推行雇员持股计划。

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中股份制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三)实行福利政策。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医疗、养老、失业的保险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和补贴。

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主要角色。

(四)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

通过抑制过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续继承性,以减弱国内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

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

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发展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如何科学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社会制度。

从运行机制层次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确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比如,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两者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因而都需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的要求进行管理,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办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两者都是商品经济,因而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客观要求进行运转。

由于资本主义的历史悠久,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列宁曾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的东西。

如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强调,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该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他认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在有共性的地方,两种社会制度的确可以、而且实际上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

否认这一点,是不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

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

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

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

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

所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是既相互否定,又相互借鉴和交流,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

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各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种竞争共处关系的长期性。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西方各国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机遇和挑战中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处。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专题测评】

1.(2007江苏历史)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2.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了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3.(2007广东单科)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4.(2007四川文综)“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

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兴办公共工程B.发展军事工业

C.整农业生产D.加紧殖民掠夺

5.(2007海南历史)“政府应该用税收手段把富人的收人再次分配给穷人”。

这一主张属于

A.人文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D.凯恩斯主义

6.(2007海南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表明

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7.(2007广东文科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8.(2007上海历史)1948年7月,某国率先向世人宣布:

它已经向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这个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9.(2007上海历史)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10.(2007广东单科)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11.(2007广东理科基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

”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

12.(2007广东文科基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3.(2007上海历史)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

14.(2007山东文综)下列一组图片(图10)表达的共同主题是

A.兼顾效率与公平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城乡发展            D.坚持共同富裕

1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隐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旧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16.(2007广东文科基础)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17.(2007广东单科)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18.(20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右图是根据湖南某地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选项是

A.1949—1955年亩产量不高是由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未能恢复

B.1958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并由于改进了农业技术和设施,再加上风调

雨顺,所以该年实现了大丰收

C.1961年亩产量与1958年相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所致

D.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

20.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始终注意反地“左”倾错误思想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21.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民开始“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这主要是指()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2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了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23。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出现了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现象。

对二者评价正确的是()

A.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24.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

它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新经济体制

25.20世纪20、30年代,纽约流行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为解决儿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美国国内日渐占据主流的经济思想是()

A.用“看不见的手”自动平衡社会供需

B.政府的唯一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

C.“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策”

D.政府要做“守夜人”兼“二老板”

26.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7.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化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

C.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

28.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没有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这说明()

①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②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失误

③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9.罗斯福“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

有批评者指出,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这显然是针对以下哪一点而言()

A.实行以工代赈B.稳定劳资关系

C.国家干预经济D.消除农业过剩

30.戴高乐说: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由此,不能说明戴高乐()

A.认清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

B.主张实践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C.主张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

D.主张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二、非选择题

31.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

影响力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又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是

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

各有何作

用?

(12分)

(2)20世纪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

各有何作用?

(14分)

 

(3)中美两国生产关系调整有何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6分)

 

32.(25分)古往今来,社会的重在转折变化,往往以经济领域里的发展与变革为基本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继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

英镑)

年份

1840

1843

1844

1845

货值

524198

1456180

2303619

2394827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览表(单位:

磅)

年份

1843

1845

1853

出口量(万)

1787

13220

62894

材料三读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

(3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2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这种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什么现象?

(4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3.(2007上海历史)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

(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