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5844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江苏小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讲义第22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纲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B

(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B

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

(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C

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A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A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A

7.制作生态瓶或生态缸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A

(1)实验原理

B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实验材料、方法步骤

A

(1)生态系统稳定性

B

(3)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C

考点一 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

                   

1.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

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以CO2的形式循环。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3)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

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

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物质循环

(1)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

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意义: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信息的概念:

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4.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

5.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命题点一 物质循环

1.(2015·江苏学测)在生物圈的碳循环中,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答案 D

解析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成有机物。

2.(2012·江苏学测)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

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答案 B

解析 如果没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循环将不能实现。

命题点二 信息传递

3.(2013·江苏学测)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

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  )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答案 B

解析 尿液中有化学物质,可以传递相关的信息。

4.(2012·江苏学测)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B.雄鸟的“求偶炫耀”

C.狼发出的嚎叫声D.桂花散发的香气

答案 C

解析 声音是一种物理信息。

归纳提升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

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

的动力

生态系统

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保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

负反馈调节。

(4)特点:

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

联系

①相反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7)设计和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一般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2.人口增长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①现状: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

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

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3.全球性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4.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范围:

生物圈内。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①基因多样性:

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②物种多样性:

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

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

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

追求的是自然、社会、经济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保护环境和资源。

③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命题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016·江苏学测)农业部规定,自2016年起长江禁渔期延长1个月。

该政策的实施主要有利于(  )

A.增加水生植物的数量B.合理保护渔业资源

C.防止外来物种入侵D.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 B

解析 禁渔是为了保护渔业资源。

6.(2014·江苏学测)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

B.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

C.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D.为防止土地荒漠化,人工建造防护林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将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命题点二 生态环境的保护

7.(2016·江苏学测)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从黄花蒿中成功分离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

黄花蒿的药用意义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具有(  )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D.生态价值

答案 A

解析 药用意义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8.(2015·江苏学测)雾霾问题已经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下列人类活动中,会加重雾霾的是(  )

A.使用太阳能发电B.提倡绿色出行

C.发展清洁能源汽车D.就地燃烧作物秸秆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有利于减少雾霾。

解题技巧

 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1)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

②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

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

(2)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

―→

―→

②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真题演练与模拟过关

                   

1.(2015·江苏学测)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实施该条例有利于(  )

A.减少物种数目B.降低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

C.保护生物多样性D.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C

解析 退耕还林有利于生态平衡。

2.(2013·江苏学测)近期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答案 B

解析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将大量燃烧煤炭,导致大气污染加重。

3.(2012·江苏学测)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 B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造成当地物种灭亡。

4.(2012·江苏学测)将每年的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醒人们要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

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使用含磷洗涤剂B.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选用大排量汽车D.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重。

5.(2011·江苏学测)利用性外激素在田间诱捕害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物理信息

B.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化学信息

C.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行为信息

D.性外激素是一种没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答案 B

解析 性外激素是一种易挥发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号。

                   

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错误。

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就地保护,B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几个层次,C正确。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直接相关,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出现,D正确。

2.(2017·泰州学测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也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一般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各营养级中物种的种类。

3.

(2017·盐城学测模拟)右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答案 A

解析 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为呼吸作用,b过程为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4.(2017·连云港学测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B.森林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 D

解析 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易地保护;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5.(2017·徐州学测模拟)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动物的生活都离不开信息传递,其中既有物理信息,又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下列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抗生素

B.孔雀开屏

C.花朵鲜艳的色彩

D.松鼠数量的消长依赖于云杉种子的收获情况

答案 C

解析 生物代谢产生的抗生素是化学物质,不属于物理信息;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

6.(2016·南通模拟)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以上事实分别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  )

A.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D.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植物数量下降后,会较快恢复。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当一个系统被破坏后,一段时间后能恢复。

7.(2016·扬州学测模拟)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过程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答案 D

解析 图示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丙为生产者,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8.(2016·扬州学测模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下列哪个选项属于间接价值(  )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B.丰富多彩的热带鱼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

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材料

答案 A

解析 间接价值指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9.(2016·徐州学测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

C.碳只能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返回到无机环境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要通过生产者

答案 C

解析 碳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到无机环境。

10.(2016·扬州学测模拟)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面名词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空洞 ⑥潮汐 ⑦地热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⑦D.①③④⑤⑦

答案 B

解析 潮汐、地热为自然现象,不属于环境污染。

11.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属于正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 过程的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

池塘早期,藻类的增多(过程),导致水蚤增多(结果),结果藻类减少(减弱),故属于负反馈调节;池塘后期,水体污染(过程),导致大量水蚤死亡(结果),接着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强),故属于正反馈调节。

12.(2016·扬州学测模拟)一个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密闭生态系统,要使其中的生物长期存活,必须提供(  )

A.太阳能B.水C.有机物D.氧气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外界不断地提供能量。

13.(冲A练习)(2016·徐州学测模拟)图1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从图1中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考虑。

(3)图1中C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

(4)图2“能量金字塔”中的E2表示以________________形式散失的能量。

答案 

(1)B ②③④ 

(2)二氧化碳 ①⑤ (3)Ⅱ、Ⅲ、Ⅳ (4)热能

解析 图1中A为大气中的CO2库,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①主要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③④为呼吸作用。

图2中Ⅰ为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Ⅱ、Ⅲ、Ⅳ生物都属于消费者。

14.(2016·无锡学测模拟)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碳在甲与乙之间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猫头鹰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可以是第________营养级,在“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理论上猫头鹰最多可以同化________%的绿色植物中的能量。

(3)若欲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则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生态系统中的青蛙数量大量减少后,猫头鹰的数量发生波动后又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能力。

答案 

(1)丙 含碳有机物 

(2)五 4 (3)标志重捕法 (4)自我调节

解析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

最高营养级获得最多能量时,用传递效率20%来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