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08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

《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董仲舒的新儒学.docx

董仲舒的新儒学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

 

内容

本质

作用

特点

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美德

文化专制

主流、正统

外儒内法

 

(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表现:

与民休养生息

 

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

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和认识

 

主张

评价

认识

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对新儒学思想要辩证对待,认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弃其糟粕,批判继承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是唯心主义;

 

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三纲五常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3.汉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1)原因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2)措施

 

思想方面: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

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影响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4.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答案:

D

 

辨析:

抓住题干:

由“百家”到“独尊”的本质是一种专制。

故答案为D。

 

例二:

下列关于董仲舒的思想评论不正确的是(   )

 

A.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B.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辨析:

本体主要考查对“天人感应”学说历史作用的理解。

“天人感应”一方面强化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又借神对皇权有了一定的约束。

故答案为D。

 

例三: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

 

A.君权神授       B.独尊儒术       C.人定胜天      D.实行“仁政”

 

答案:

A

 

辨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清楚儒家学说在汉代是怎样发展的,其代表人物是谁,有哪些主张。

汉“独尊”既是主张,更是赋予“新”之后的结果。

“仁政”思想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观点。

故答案为A。

 

例四: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

 

A.“大一统”思想        B.“省徭役,宽民力”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答案:

C

 

辨析:

董仲舒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其伦理观上,强化封建等级,强调封建伦理纲常。

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

(2005年天津高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

D 

 

辨析:

本题考查对“独尊儒术”政治含义的理解。

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例二:

(2007年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于权术

 

答案:

C

 

辨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

A项表述属于宋明理学。

B、D两项不符合史实。

 

例三:

(2008年潮州模拟)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   )

 

A.完全抛弃先秦儒学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内容

 

C.宣扬“君权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答案:

D

 

辨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叙述不完整;C项是新儒学的内容而非特点。

 

六、演练广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2.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     

 

B.董仲舒倍受各级官员推荐

 

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      

 

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

 

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4.有人说: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6.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的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   )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

 

7.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   )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由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一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9.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落

 

10.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

但是这种局面到了汉代发生了变化。

 

请回答:

 

(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并从经济、政治和阶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儒学人才辈出,但是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概括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A项不正确,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张的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等思想,都被他纳入统治思想并实行。

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目的,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