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086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docx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单元第1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1)商业: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主要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考点1古代商业的发展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古代商业

时期

概况

商朝

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至隋唐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①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①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

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③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④市的设置有严格的规定。

(2)宋朝时期

①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②“草市”更加普遍。

③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④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

⑤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易错警示]     区分“市”“草市”“夜市”“早市”

(1)“市”:

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

(2)“草市”:

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

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早市”:

也称晓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①北方: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精巧点拨]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4.对外贸易

(1)西汉: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3)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

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逐渐萎缩,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史料探究]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表现及特点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史料一反映了唐政府对商业管理的什么态度和特点?

史料二反映的宋代商业发展与唐代相比有何重大变化?

提示:

态度和特点:

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但也体现出唐代市坊分开,对商业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说明依然采取“抑商”政策。

重大变化:

说明北宋开封的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极为繁盛,且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史料四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2)史料三、四反映出明朝以后商业发展、商业观念有何重要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主要变化:

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社会上歧视商人的观念有所改变。

说明的问题:

明代社会改变了歧视商人的做法。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1)变化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前期主要在城市,后期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开始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界限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⑤商人地位的变化:

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②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③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⑤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

核心问题2 中国古代城市沿革及商品经济的繁荣

[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早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

[史料印证]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史料一 ①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

②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史料二 ③北宋都城汴京: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

街北……珠子铺……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④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

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⑤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解读] 三则史料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具体解读如下:

(1)史料信息①说明当时“城”和“市”是分开的,“市”只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2)史料信息②说明了周至唐代城市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处于严格限制阶段。

(3)史料信息③反映了北宋的开封店铺林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极为繁盛,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空限制。

(4)史料信息④表明,明清时期,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城市出现。

(5)史料信息⑤表明,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古代商业、市、城市商品经济、对外贸易、交通等发展演变的史实。

(2)史观角度:

从社会史观角度认识商业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城市格局变化的影响。

(3)社会热点:

我国素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说法,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特别关注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借鉴:

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4·江苏高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命题立意] 本题以唐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为切入点考查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唐朝前期与后期

二抓关键——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

正确

B

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

错误

C

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

错误

D

由“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州县外,路也可以设市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如东、丰县联考)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

B.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了地价

D.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

D [徽州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故A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北方农民南迁,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徽州“家家从商”和“田少而值昂”的现象,故D项正确。

]

2.(2016·无锡一模)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明朝中期基本放弃纸币。

最终,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A [分析题干可得出中国古代纸币的发行规律,由宋、元、明政府的大力推行到明朝中期基本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故A项正确;由材料“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可以看出,明朝中期商品经济没有停滞,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在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故C项错误;题干提供的信息既不能体现“重农”,也不能反映出“抑商”,故D项错误。

]

3.(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D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B项错误。

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根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判断D项是正确答案。

]

4.(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