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1985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x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

专题八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农业篇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条件

1.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这些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2.基本要素

(1)生产工具与技术

①商朝青铜器种类繁多,出现很多青铜工具。

②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使用铁锤、铁斧等铁制工具,牛耕技术出现。

③战国时出现铁铲、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

④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⑤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并创制了筒车。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农作物推广

①商朝:

种植黍、稷、麦、稻、桑、麻。

②西周:

农作物品种增多,包括后世的大部分作物。

商周时“五谷”已种植。

③北宋:

淮北的粟、麦、黍、豆传入江南和两广地区;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从福建又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区和福建广泛种植。

④明朝: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农作物传入我国;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地。

(3)兴修水利

①春秋:

芍陂、邗沟。

②战国:

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③秦朝:

开通灵渠和江南运河。

(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灵渠是秦始皇伐南越时派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建国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

南朝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⑤隋唐:

隋于605年开通大运河。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超过六代之和。

(二)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

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文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

九次下达释奴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5.三国:

曹操实行过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朝北魏: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7.唐初: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8.北宋中期: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9.明初:

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10.清初:

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无一例外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

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

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

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

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

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钢刃铁农具在隋唐时期已普遍使用。

隋唐出现筒车和曲辕犁。

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改进,加之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力已经走到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3.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

西汉时,江南、西域和西南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开发。

隋唐时,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明清时,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

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4.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唐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普遍的饮料,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之典型。

元朝时,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

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要呈现两大趋势:

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二、手工业篇——古代手工业发展

1.冶炼业(冶铜、冶铁技术)、冶铸业

(1)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

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

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

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2.纺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1)商周时期:

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

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3)唐朝时期:

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

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3.陶瓷业

(1)商周时期:

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

制瓷技术日臻成熟。

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3)唐朝时期:

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4)北宋:

制瓷业非常发达;定窑产白瓷,汝窑的青瓷享有盛名。

宋代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明代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5)明清时期:

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

4.造纸业

(1)西汉:

发明造纸术。

(2)东汉: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3)魏晋南北朝时,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5.造船业

(1)隋唐时期:

当时能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被称为“海上霸王”;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2)北宋:

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

(3)南宋:

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业中心。

三、商业篇——我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1.商代

(1)商业:

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称“商人”),以贝为货币。

(2)城市:

夏、商、周都城都是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

2.春秋战国时期

(1)商业:

中原市场繁荣,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

(2)城市:

齐国的临淄、赵国邯郸、楚国的郢聚集着许多人口。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业:

北方不少城市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后有所恢复。

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4.隋唐时期

(1)商业

①商人足迹遍全国,胡商也遍布各大都会。

②隋铸五铢钱,唐通用开元通宝,成为历代货币的范式。

③城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内有邸店、柜坊。

④大城市里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⑤唐朝在商业繁荣的同时也受到一些限制:

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有时间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长安城内坊、市分开)。

(2)城市

①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商业大都会。

②扬州与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中心,扬州集散江南物产,国外商人云集,夜市繁华,唐后期,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成都物产富饶,有“扬一益二”之说。

5.明清时期

(1)商业

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2)城市: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清代实行闭关政策。

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兴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制度的典型特征。

2.封建土地所有制: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建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2)封建国有土地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及均田制。

①王田制:

王莽改制时实行,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②屯田制:

屯田古已有之,汉代实行过,曹操总结汉朝屯田经验实行屯田制。

曹操的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其基本特点是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

后来,金朝、元朝、明朝都实行过。

③均田制:

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始于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

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一定程度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五、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

(1)春秋末年: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①含义:

“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②实质:

承认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汉朝:

编户制度

①含义: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当时农民的负担有:

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②特点:

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③影响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3)隋唐:

租庸调制

①原因:

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②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③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

④内容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⑤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