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天子听政时,让贵族官员上书谏言;派专人去街头听取平民的意见,史称“国人诽谤”;周王还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了解各地情况,作出决策。
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加强西周中央集权B.体现了西周平民政治特点
C.破坏了西周社会等级制度D.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
【答案】D
【解析】《周本纪》概括地记述了周王朝兴衰的历史,勾画出一个天下朝宗、幅员辽阔的强大奴隶制王国的概貌,以及其间不同阶段不同君王厚民爱民或伤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风,君臣之间协力相助共图大业或相互倾轧各执已见的不同政治气氛。
在这篇本纪里,司马迁明显地是以儒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朝历史的,宣扬的是仁义兴邦的道理。
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叙写上。
这几个人都是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周初那种君臣和睦、偃戈释旅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环境,所以周天子这些做法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所以C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旨,排除ABC。
故选:
D。
本题以《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天子政治作为切入,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关键是对材料的实质的认识:
周天子的政治作风体现了“仁”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及解读能力。
2.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官僚机构庞杂,职官名目繁多。
据统计,仅西周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此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
这反映了西周( )
A.官僚政治的形成B.国家机器逐步完善
C.分封制逐渐成熟D.宗法制度渐趋完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据统计,仅西周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可知,西周的国家机器逐步完善,B选项符合题意。
官僚政治形成是在秦朝,A选项排除。
材料与分封制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与宗法制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3.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
这一主张( )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做法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C选项符合题意。
重建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B选项排除。
汉初政局动荡主要原因是封国制的推行,D选项排除。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代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从汉代元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
4.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制,在汉武帝时确立,至东汉时期发展至高峰,根据题文“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
”可知,选拔官员程序更加规范,所以A符合题意。
BC.不是察举制的特点,D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故排除BCD。
故选:
A。
本题以两汉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切入,考查了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西汉选官标准注重才学、品德;东汉时期注重品行,即孝廉一科。
本题考查了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关键是对察举制的准确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宋初皇帝任命或责降官员不当,复制起早诰词的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可以“封还词头”,加以拒绝;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延大府寺或户部也有权监督。
这说明宋初( )
A.官员的地位日渐提高B.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
C.中枢机构形成了制衡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结合材料“加以拒绝”和“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延大府寺或户部也有权监督”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D正确。
ABC不符合题旨,排除ABC。
故选:
D。
本题以宋初皇帝权力受制约切入,考查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本题考查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关键信息是“加以拒绝”和“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延大府寺或户部也有权监督”,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明代嘉靖皇帝对首辅的特殊地位公开表示认可,他认为“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在救谕内阁辅臣言时云:
“联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
”这表明明代内阁( )
A.作用日益重要B.有效制约了皇权
C.权位高于六部D.获得了法定地位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联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故排除CD。
故选:
B。
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某班学生看到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介绍“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于是就此展开了讨论。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下列说法的对错( )
甲同学: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
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
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乙丙对,甲丁错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D.甲乙丙对,丁错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开创了郡县制,明成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故乙、丁说法都有误。
分析选项,B正确,排除ACD。
故选:
B。
本题考查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甲乙丙丁的正误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然以考查教材的知识点为主。
8.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反映了( )
A.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C.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D.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雅典的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A项正确;
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同材料信息不符,B项排除;
C.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对材料解读错误,C项排除;
D.希腊是公民政治,D项所有人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选:
A。
本题考查雅典的城邦意识,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
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本题考查雅典的城邦意识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注意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把握。
9.历史文献资料表明,古雅典公民大会的很多关乎城邦利益的重大决策至少要达到6000票才能通过生效,即公民大会至少要有6000人参加才算合法。
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达不到法定要求,五百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追公民去开会。
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A.公民参政热情不高B.个人自由从属于城邦利益
C.民主范围极其狭隘D.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看到“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达不到法定要求,500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迫公民去开会”据此可知,古代雅典的个人自由从属于城邦利益,故B正确;
公民参政热情不高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
民主范围极其狭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城邦。
主要考察城邦至尊下,公民与乘方的关系。
解答本题关键是能够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10.关于“对人私犯”的制裁,《十二表法》规定严重伤害保留同态复仇,较轻伤害支付固定罚金。
但到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法律体系的形成B.社会文明的进步
C.人文主义的传播D.阶级矛盾的缓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态复仇是一种原始的、野蛮的解决问题方式。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这一方式,而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表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
故B正确。
材料中只涉及“对人私犯”的制裁,并未显示出整个法律体系,排除A。
材料虽然体现出文明进步,但并没有体现出人文主义的传播,排除C。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主要解决罗马公民内部的矛盾,帝国时期的万民法主要解决罗马境内自由民的矛盾,从材料也看不出对阶级矛盾的处理。
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十二表法》规定严重伤害保留同态复仇,较轻伤害支付固定罚金”“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为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优于实体法。
《十二铜表法》的某些规定虽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11.《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
在开篇中就提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律的戒条是这些:
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分给各人属于他的”。
据此可知,罗马法( )
A.超越罗马发展水平B.实现了公平与正义
C.利于推动社会和谐D.质疑道德的约束力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强调正义、诚实、公平等社会法则,这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核心原则,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故C项正确。
罗马法追求正义公平的愿望,并不能说明其超越了罗马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
B、D项说法题干无法直接得出,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罗马法。
考查罗马法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
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
这一变化主要是( )
A.宪章运动的产物B.工业革命不断发展
C.启蒙运动的影响D.《权利法案》的颁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结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通过此前的议会改革获取了更多的政治权利,而大地产者是旧势力的残余,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其地位和影响必然缩小,故B项正确;
结合所不知识可知,宪章运动是英国的工人要求改判生活待遇、争取政治权利的工人运动,其结果是失败的,并不涉及与大地产者之间的斗争,故可排除A;
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在法国,故排除C;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排除D项。
故选:
B。
本题主要是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需要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
…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托克维尔的观点是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又要保证民主政治,涉及到如何在中央和地方间分权,B项最全面;C、D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A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本题只要考查近代美国的联邦制。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美国联邦制的认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认为,如果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
这说明他( )
A.强调大小州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B.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
C.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D.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麦迪逊认为中央政府的权力弱小将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各州之间矛盾增加,国家也将陷入动乱,故C项正确;
材料中麦迪逊未评价大州与小州的地位,也未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故A、B两项错误,排除;
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制的确立。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既防止了地方势力强大而导致的国家不稳定,也保证了地方的利益,维持了美国长期的社会稳定。
本题考查近代美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通过美国联邦制准确理解美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5.1871年完成统一后,鉴于本国立足未稳,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见( )
A.周边列强强烈反对德国实现统一B.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
C.德国力图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D.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
【答案】B
【解析】A.材料中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可以看出忌惮,围攻还没有出现,所以看不出周围国家强烈反对德国统一的特征。
B.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在德国立足未稳的情况之下,为了保持德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利用外交手段创造良好的环境,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的特点。
C.看不出德国准备发动世界大战。
D.选项表述太绝对,维持均衡态势只是暂时的手段,并不能说真正维护国际和平。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统一,要求学生结合德国统一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德国统一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6.有学者认为:
“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反映了( )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明显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失败并没有使当时中国人认识到中西方差距,没有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7.有学者评价道:
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组织农村生产、分配和生活,让人人过着“通天下皆一式”的生活。
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A.没有涉及到解决土地问题。
B.从材料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让人人过着“通天下皆一式”的生活符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要求。
C.主要是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没有涉及到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
D.没有涉及到绝对主义的原则来组织生产。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察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8.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
“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
【答案】D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词语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意思是说农民起义是因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所以D项是正确项。
其他三项在材料内容中并未体现。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认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19.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
“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
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
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
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
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
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光绪帝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的台湾,故A项正确。
清政府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盟友,但是未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故B项错误。
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考查清王朝对三国干涉还辽的态度。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三国干涉还辽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
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
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日本为此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
20.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美国捐款建清华学堂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取中国人好感到美国留学B.培育亲美精英影响中国政局
C.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D.为构建正义国际形象
【答案】B
【解析】美国捐款筹建学堂的目的是从精神、意识形态上影响和的控制中国,从而获得更大的侵略利益,故B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到留学的相关内容,排除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构建正义国际形象并不是美国捐助清华大学的目的,排除CD。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考察美国利用庚子赔款筹建京华大学的目的。
近代美国对华侵略:
在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攫取在华权益;1856年充当英法侵华的帮凶,并于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19世纪末,提出分享在华权益的“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期间,与日本争夺在华统治权。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目的,排除A;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排除B;
在甲午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已经深入到中国内地,排除C;
三次侵华战争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主要考察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三次侵华战争的共同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能力。
22.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初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C.ABD的说法找不到信息支撑。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结合知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