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64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

《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续接近塑造法.docx

连续接近塑造法

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群体盲思;操作性条件作用;费希纳定律;辨别性刺激;刺激泛化;移情;满灌疗法;乔姆斯基对语言获得的看法;去习惯化;启动;接触性安慰;自我实现的预言;暗适应;认知失调;系列位置效应(首因、近因);来访者中心疗法;广泛性焦虑障碍;Wernicke失语症;双相障碍;差别阈限;自利性偏差;性别认同;清醒梦境;元分析;大脑的可塑性;图式;相关系数;效度;自下而上的加工;心理定势;安慰剂疗法;可变-比率程序表;信念偏见效应;神经递质;无条件积极关注;行为复现;信号检测论;知觉恒常性(大小、形状、方向、亮度……);视崖实验;惊恐障碍;内化;说服;客体关系理论;儿童指向语言;一般适应症候群;Door-in-the-face策略;强迫症;亲社会行为;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需要层次;广场、社交、特殊恐怖症;知觉组织原则(接近律、相似律、共同命运原则……);习惯化;归因;投射测验;Broca失语症;依从;似动(Φ现象);印刻;交互决定;出声思维报告;诱导运动;自动过程;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固定-间隔程序表;期望效应;客体恒常性;Sapir-Whorf假设;心理依赖;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味觉-厌恶学习;自我实现;一致性矛盾;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地图;编码特异性;元记忆;依恋;大五人格(五因素模型);强化相倚;基本归因错误;韦伯定律;幻觉;自我防御机制;固着;集体无意识;固定-比率程序表;加工水平理论;重构性记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陈述性记忆;安慰剂效应;从众;责任分散;群体内偏见;可变-间隔程序表;程序性记忆;信度;教养方式;期望理论;深度知觉(视差、视轴辐合、相对运动视差……);刻板印象;态度;Foot-in-the-door策略;公平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组块;应激预应付;感受野;观察者偏见;控制过程;小猴假母实验;传输适宜性加工;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归因理论;独立型自我(对于自我作独立的解释)与互倚型自我(对于自我作互相依赖的解释);本能漂移;守恒;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突触后电位;双耳分听;社会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刺激辨别;情节记忆;自我效能;厌恶疗法混淆变量;主题统觉测验;自尊;标准化;习得性无助;门控理论;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潜性梦境;启发式(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锚定启发法、可用性启发法;成就需要;大脑功能的分区化与整合化;过度泛化;自上而下的加工;自我觉知;观察学习;同化;绝对阈限;显性梦境;错觉(帽顶、普根多尔夫、艾宾浩斯、Müller-Lyer、Z?

llner……);连续接近塑造法;烙印;妄想;框架;反移情;快速眼动睡眠;三原色理论;操作性定义;双盲控制;镜像测验;提取线索

Wernicke失语症:

Wernicke脑区受损。

表现为话很多,句子完整,但不能理解别人的话,自己说话毫无内容。

Broca失语症:

Broca脑区受损。

表现为话少,简洁,有意义但无语法。

费希纳定律:

认为刺激主观感觉量与物理客观量的对数函数成正比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者偏见(20):

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通常,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标准化(21):

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

测验或实验条件的所有特征应该充分标准化以便所有研究的参与者经历完全一样的实验情境。

操作性定义(21):

是以测量它(概念)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

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

混淆变量(22):

当一些并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行为,并对数据的解释增加混乱的时候,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

当一些被研究的行为效果真正原因被混淆的时候,实验者对数据的解释就会冒风险。

期望效应(22):

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时,非有意的期望效应便发生了。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诱发所观察到反应的是实验者的预期,而不是自变量。

安慰剂效应(22):

当没有任何一种实验操作时,参加实验的被试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这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这一概念的来源是医学中的一种现象:

当病人接受了化学上无效的药物或无针对性的治疗后,他或她的身体康复了。

安慰剂效应之的是由于个体对于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的增强。

在心理学研究情境中,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双盲控制(23):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保证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试进行了那项处理来消除偏见。

这一技术被称为双盲控制。

相关系数(24):

为了确定存在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精确程度,需要计算相关系数。

这个值在+1.0到-1.0之间变化,+1.0表示完全的正相关,-1.0表示完全的负相关。

0表示没有相关。

(再具体解释)

信度(27):

指心里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

结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有可重复性。

又见261页:

信度是指某一测量工具能够得出一致分数的程度。

效度(27):

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的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

第3章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递质(67):

位于突出囊泡内。

是能引起其他神经元兴奋的化学物质。

第4章感觉

绝对阈限(74):

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信号检测论SDT(75):

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

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的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

区分出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过程:

(1)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此及强度的感受性;

(2)最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映观察者的反应偏差。

差别阈限(76):

能够识别出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韦伯定律(77):

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

暗适应(80):

从光亮处到光暗处眼睛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三原色理论(85):

颜色视觉的第一个科学理论由扬爵士(SirThomasYoung)提出。

他认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产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觉:

红、绿和蓝。

同时他还认为,所有其它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者相减混合得到的。

扬的理论后来得到赫尔姆霍兹的修正和扩展,最终形成了三原色理论。

这个理论对人们的颜色感觉和色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但是不能解释视觉后效和为什么色盲不能辨别成对的颜色。

拮抗加工理论(85):

由海林(Hering)在18世纪晚期提出。

认为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

红对绿,蓝对黄,或者黑(没有颜色)对白(所有颜色)。

海林推测颜色产生互补色的视觉后效是因为系统中有一个成分疲劳了(由于过度刺激),因此增加了他的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

在海林的理论中,色盲的类型成对的出现,是因为颜色系统实际上是由相对立的成对颜色构成的,而不是由单一的基本颜色构成的。

感受野(86):

一个细胞的感受野是指接受刺激的视觉区域。

门控理论(99):

由梅尔扎克提出。

该理论认为脊髓中的细胞向门一样切断和阻止一些痛觉信号进入大脑,而允许其他信号进入。

大脑和皮肤中的感受器向脊髓发送开还是闭门的信息。

来自大脑的信息提供了所经历疼痛情景的背景。

第5章知觉

错觉(106):

(帽顶、普根多尔夫、艾宾浩斯、Müller-Lyer、Z?

llner……)见第107页

知觉组织原则(116):

接近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近(最接近的)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即,整体知觉与仅仅是部分的集合不同。

相似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

共同命运原则: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朝同一方向运动和具有相同速度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诱导运动(118):

对于运动的知觉就好像形状和方向的知觉一样,通常依赖于一个参照框架。

如果你坐在一间黑屋子里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在光点外面有一个缓慢来回运动的矩形时,你会感知到光点是在一个静止的矩形中来回运动。

即使当你的眼睛绝对静止的注视着那个光点时也会有这种错觉,即诱导运动。

似动(Φ现象)(119):

是一种运动错觉,揭示了更高层次的对运动知觉的组织过程。

似动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Φ现象。

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就会发生这种现象。

当这种交替的速率相对较慢的时候,就好像是单个光点在两个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深度知觉(119):

(三维知觉)

视差:

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视轴辐合:

当两只眼睛注视一个物体时,它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

相对运动视差:

提供关于深度的信息。

知觉恒常性(122):

一般来说,尽管你的感受器接受的刺激在改变,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恒定的、稳定的。

这种现象称作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指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

形状恒常性:

能够正确感知物体的形状,即便当物体处于倾斜的位置,使得视网膜成像的形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存在实质不同时。

方向恒常性:

指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改变的条件下,识别环境中真实图形方向的能力。

亮度恒常性:

人们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等知觉为恒定的倾向。

自下而上的加工(127):

在识别一个物体时,你要把所看到的东西与存储的知识进行匹配。

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抽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它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它处理一定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化为抽象表征。

也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127):

期望影响知觉,这种现象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它包括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等。

也被称作“概念驱动(或假设驱动)的加工”

心理定势(131):

指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比如问题解决人物或游戏。

当原来的规则在新的情境中不适用时,心理定势实际上会妨碍问题解决。

另见250页:

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

第6章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自我觉知(136):

意识的高级水平是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赋予你一种个人历史感和认同感。

快速眼动睡眠REM(142):

睡眠期间以周期性的间隔出现(具体看142-143页)

显性梦境(147)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可接受的版本,潜性梦境代表社会和个人不能接受的但是是真实的“未剪辑”的版本。

清醒梦境(149):

这种理论认为有意识的觉知一个人正在作梦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可由常规的练习所完善——使做梦者控制它们梦的方向。

心理依赖(154):

当个体发现如此渴望使用药物,或使用药物令人欣快以致出现渴求,那么不管成瘾与否,这种情况都被称为心理依赖。

第7章学习与行为分析

经典条件作用(162):

当一个环境事件与另一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发生这种类型的学习称为经典条件作用,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刺激泛化(166):

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UCS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

刺激辨别(166):

就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例如色调或音高)对与条件刺激CS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173):

斯金纳发展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程序,在这种程序中,他操纵有机体行为的结果,以考察他们对有机体后来的行为有何影响。

强化相倚(174):

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辨别性刺激(175):

通过强化或惩罚相联合,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

强化程序表(180-181):

固定-比率(FR)程序表:

在这个程序表中,强化物在有机体做出一数目的反应后才出现。

每次反应后都伴有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