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3024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docx

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6负载损耗计算解读

 

设计手册

油浸电力变压器

负载损耗计算

 

01

目录

1

概述

SB-007.6

第1页

2

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计算

SB-007.6

第1页

3

绕组附加损耗(Pf)计算

SB-007.6

第1页

3.1

层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f%)

SB-007.6

第1页

3.2

饼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f%)

SB-007.6

第2页

3.3

导线中涡流损耗系数(Kw%)计算

SB-007.6

第2页

3.3.1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计算

SB-007.6

第2页

3.3.2

降压三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计算

SB-007.6

第3页

3.3.3

升压三绕组(或高-低-高双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

磁通密度(Bm)计算

SB-007.6

第3页

3.3.4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涡流损耗系数(Kw%)简便计算

SB-007.6

第4页

3.4

环流损耗系数(KC%)计算

SB-007.6

第4页

3.4.1

连续式绕组的环流损耗系数(KC%)计算

SB-007.6

第4页

3.4.2

载流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C1%)计算

SB-007.6

第5页

3.4.3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

(KC2%)计算

SB-007.6

第5页

3.4.4

载流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C1%)计算

SB-007.6

第6页

3.4.5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

系数(KC2%)计算

SB-007.6

第7页

4

引线损耗(Py)计算

SB-007.6

第7页

5

杂散损耗(PZS)计算

SB-007.6

第8页

5.1

小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SB-007.6

第8页

5.2

中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SB-007.6

第9页

5.3

特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SB-007.6

第10页

02

目录

 

6

负载损耗(Pk)计算

SB-007.6

第10页

7

轴向分裂变压器负载损耗(PKF)计算

SB-007.6

第11页

7.1

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计算

SB-007.6

第11页

7.1.1

全穿越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SB-007.6

第11页

7.1.2

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计算

SB-007.6

第11页

7.2

半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B)计算

SB-007.6

第11页

7.2.1

半穿越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SB-007.6

第11页

7.2.2

半穿越状态的电阻损耗(PRB)计算

SB-007.6

第11页

7.2.3

半穿越状态的杂散损耗(PZSB)计算

SB-007.6

第12页

7.2.4

半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KB)计算

SB-007.6

第12页

7.3

分裂状态的负载损耗(PKB)计算

SB-007.6

第12页

7.3.1

分裂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

SB-007.6

第12页

7.3.2

分裂状态的电阻损耗(PRF)计算

SB-007.6

第12页

7.3.3

分裂状态的横向漏磁产生的涡流损耗(PWF)计算

SB-007.6

第13页

7.3.4

分裂状态的负载损耗(PKF)计算

SB-007.6

第13页

13

 

 

1概述

负载损耗是当变压器在负载试验状态下,在一对绕组中,当额定电流(或分接电流)

流经一个绕组的线路端子,且另一绕组短路时,在额定频率及参考温度下所吸取的有功功率。

此时,其他绕组(如果有)应开路。

根据磁势平衡原理,当短路的绕组中电流达到额定值,则接于电源的绕组中电流也达到额定值。

根据标准规定,在负载试验状态下,应施加相应的额定电流(或分接电流)。

在受到试验设备限制时,可以施加不小于相应额定电流(或分接电流)的50%。

变压器的负载损耗主要是电流流经绕组导线产生的电阻损耗;漏磁通在绕组导线中产生的附加损耗(包括导线的涡流损耗和导线换位不完全而产生的环流损耗),以及漏磁通在钢铁结构件(如钢压板、夹件、油箱、钢螺栓及螺母紧固件等)中产生涡流而形成的杂散损耗。

但由于漏磁场分布复杂,因此,附加损耗及杂散损耗难以精确计算,通常采用近似简化方法进行估算。

另外,还有电流流经引线而产生的引线损耗等。

在负载试验状态下,由于所施加的电压比额定电压低得多,在铁心中产生的磁通较小,故铁心损耗很小,常忽略不计。

但当变压器的短路阻抗较大(如高阻抗变压器的短路阻抗高达40%以上)时,另需计算在负载试验状态下的铁心损耗。

2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计算

各绕组导线的电阻损耗分别按下式计算:

PR=mxI2Rq[W](6.1)

式中:

mx—相数;

I—分接的相电流(A);

Rq—分接的相电阻(),见线圈计算公式(2.30)。

3绕组附加损耗(Pf)计算

[W](6.2)

式中:

PR—绕组导线的电阻损耗(W),按公式(6.1)计算;

Kf%—绕组导线的附加损耗系数(%),一般用占导线电阻损耗的百分数表示。

3.1层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f%)

层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f%),其中包括导线的涡流损耗及在油箱等结构件中的杂散损耗系数,一般估计为:

≤200kVAKf%=3%左右

250kVA~315kVAKf%=5%左右

400kVA~630kVAKf%=8%左右

2

3.2饼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f%)

饼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f%),包括绕组的涡流损耗系数(Kw%)及环流损耗

系数(Kc%),可按下式计算:

Kf%=Kw%+Kc%[%](6.3)

式中:

Kw%—被计算绕组的涡流损耗系数(%),按公式(6.4)或公式(6.12)计算;

Kc%—被计算绕组的环流损耗系数(%),按公式(6.13)至公式(6.22)计算。

3.3导线中涡流损耗系数(Kw%)计算

f—频率(Hz);

ρk—导线电阻系数(Ωmm2/m);铜线(75℃)时:

ρk=0.02135Ωmm2/m;

铝线(75℃)时:

ρk=0.0357Ωmm2/m;

a—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单根裸导线尺寸,一般指单根裸导线厚度(mm);

Jq—导线的电流密度(A/mm2);

Bm—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T),变压器绕组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与运行

方式有关,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

3.3.1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计算(如图6.1)

式中:

IW—绕组的安匝;

ρ—洛氏系数,见阻抗计算SB1-007.5;

HK—平均电抗高度(mm)。

必须注意:

当三绕组的外部1与内部3运行时,中间绕组2为非载流绕组,虽然绕组中没有电流流过,但它处于漏磁主空道之中,即处于最大纵向漏磁场位置。

其中间绕组2的涡流损耗将是平均涡流损耗的3倍。

为了计算方便起见,常采用同一公式(6.4)计算涡流损耗系数,故将中间绕组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用Bm2=√3Bm代入。

c)中间2与

内部3运行

3

3.3.2降压三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计算(如图6.2)

式中:

I1W1;I3W3—联合运行时外绕组及内绕组的安匝;

ρ13—外、内绕组的洛氏系数,见阻抗计算SB1-007.5;

HK123—平均电抗高度(mm)。

Bm1

Bm1

3.3.3升压三绕组(或高-低-高双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m)

计算(如图6.3)

式中:

I1W1—联合运行时外绕组的安匝;

I3W3—联合运行时内绕组的安匝;

ρ12—外、中绕组的洛氏系数,见阻抗计算SB1-007.5;

ρ23—中、内绕组的洛氏系数,见阻抗计算SB1-007.5;

HK12—外、中绕组平均电抗高度(mm);

HK23—中、内绕组平均电抗高度(mm)。

4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涡流损耗系数(KW%)简便计算,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涡流损耗系数计算,为了简便起见,可不必先计算漏磁通密度(Bm),

而直接用下式计算:

表6.1公式(6.12)中符号代表意义

名称

同心式线圈

交迭式线圈

kw-涡流系数

kw=1.782×10–3×π2/(18ρk2);75°C时:

铜线:

kw=3.8;铝线:

kw=1.36

f-频率(Hz)

f-额定频率(Hz)

f-额定频率(Hz)

n-平行于漏磁场

方向的导线根数

连续式:

n=总段数(总饼数)

螺旋式:

n=匝数(W)×螺旋股数(nb)

连续式:

n=每段匝数(Wb)×并联根数(mb)

螺旋式:

n=每股并联根数(mb)

m-垂直于漏磁场

方向的导线根数

连续式:

m=每段匝数(Wb)×并联根数(mb)

螺旋式:

m=每股并联根数(mb)

连续式:

m=每磁平衡组内段数(nh)

螺旋式:

m=每磁平衡组内匝数(Wh)

a-垂直于漏磁场方

向的裸导线尺寸

a=沿辐向方向单根裸导线厚度(mm)

a=沿轴向方向单根裸导线宽度(mm)

s-单根导线面积

s=单根裸导线截面(mm2)

s=单根裸导线截面(mm2)

ρ-洛氏系数

ρ=纵向漏磁洛氏系数

ρh=横向漏磁洛氏系数

HK-电抗高(mm)

HK=线圈电抗高度(mm)

HK=线圈电抗宽度(BK)(mm)

3.4环流损耗系数(KC%)计算

由于并联导线在漏磁场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故在并联导线中产生循环电流,从而产生

环流损耗,环流损耗的大小与漏磁分布曲线及绕组的换位型式有关,下面仅考虑由于纵向漏磁通在并联导线中产生的环流损耗。

对单螺旋式而言,采用“242”换位为最佳。

以“242”换位,m=4环流损耗为1的各种换位型式的相对环流损耗,如表6.2所示。

表6.2相对环流损耗对比表

m

3

4

5

6

8

12

16

20

24

28

一次标准换位

196.6

321

344

358.7

全分布(潘戈)换位

2.36

5.00

6.98

8.37

“121”换位

2.25

15.58

21.32

25.86

27.58

28.41

28.89

“212”换位

1

13.47

18.75

22.8

24.27

24.97

25.35

“242”换位

1

1.77

2.76

3.19

3.41

3.53

3.81

“424”换位

9

12.31

14.29

15.23

15.77

16.12

16.36

“121”/“212”换位

2.25

1.16

1.14

1.13

1.13

1.14

1.14

“424”/“242”换位

9

6.95

5.18

4.77

4.62

4.57

4.53

3.4.1连续式绕组的环流损耗系数(KC%)计算

式中:

k0–系数;k0=16×10–4×π4/(180ρk2);75°C时:

铜线:

k0=1.89;铝线:

k0=0.679;

mb–连续式绕组沿辐向并联根数;其它符号代表意义,见表6.1。

5

3.4.2载流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C1%)计算

式中:

WI—两端(Ⅰ,Ⅳ)换位区的实际匝数:

WI=WIV=

W

W—单及单半螺旋式线圈的总匝数;

—两端加大换位间距的换位区匝数系数,见线圈计算中图2.7KR-

曲线;

Hk—线圈的电抗高度(mm),见阻抗计算SB1-007.5;

λ—漏磁总宽度(mm),一般指内线圈内半径至外线圈外半径的宽度(指计算的

两个线圈),见阻抗计算SB1-007.5;

f—频率(Hz);

a—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裸导线厚度(mm);

s—单根裸导线截面(mm2);

m—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导线根数,此处指每股螺旋中并联根数(mb);

k1、k2—系数,见表6.3。

表6.3系数k1、k2、k3

m

4

8

12

16

20

24

28

k1

1.152

32.54

186.5

620.0

1555

3278

6139

k2

0

0

1.024

4.608

12.90

28.67

55.30

k3

0

30.72

184.3

614.4

1536

3226

6021

3.4.3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C2%)计算

式中:

k3—系数,见表6.3;

λ—漏磁总宽度(mm),指内线圈内半径至外线圈外半径的宽度(含中间线圈),

见阻抗计算SB1-007.5;

其它符号代表意义同公式(6.14)及公式(6.15)。

6

3.4.4载流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C1%)计算

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C1%)计算较复杂,均用计算机程序

进行计算,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表6.4导线在各区的位置Ki,j

第j个“换位区”

第i根导线

j≤(M/2)

(M/2)<j≤M

j=M+1

i=1

K1,j=(M/2)-j+1

K1,j=j-(M/2)

K1,j=K1,1

i=2~M

Ki,j=K(i–1),(j+1)

Ki,j=Ki,1

式中:

k4—系数;k4=64×10–7×π4/ρk2;75°C时:

铜线:

k4=1.367;铝线:

k4=0.489;

M—双螺旋式线圈中的换位数,即双螺旋并联总根数M=nb×mb;

nb—线圈中沿轴向并联根数,双螺旋式线圈nb=2;

mb—线圈中沿辐向并联根数,即每列螺旋的并联根数;

Ki,j—第i根导线在第j个“换位区”的位置,见表6.4;

Ψi—载流绕组的第i根导线在各区[j=1~(M+1)]的磁链和;

ΨS—载流绕组的第1根至第q根导线在各区[j=1~(M+1)]的总磁链;

Φj—载流绕组的第j个“换位区”的磁通;

nj—载流绕组的第j个“换位区”的换位间距,见线圈计算SB1-007.2;

W—双螺旋式线圈的总匝数;

Hk—线圈的电抗高度(mm),见阻抗计算SB1-007.5;

λ—漏磁总宽度(mm),指被计算的内线圈内半径至外线圈外半径的宽度,见阻

抗计算SB1-007.5;

f—频率(Hz);

a—垂直于漏磁场方向的裸导线厚度(mm);

s—单根裸导

7

3.4.5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C2%)计算

式中:

Ψfi—非载流绕组的第i根导线在各区[j=1~(M+1)]的磁链和;

ΨfS—非载流绕组的第1根至第q根导线在各区[j=1~(M+1)]的总磁链;

Φfj—非载流绕组的第j个“换位区”的磁通;

λf—漏磁总宽度(mm),指内线圈内半径至外线圈外半径的宽度(含中间线圈),见阻抗计算SB1-007.5;

其它符号代表意义同公式(6.17)至公式(6.19)。

4引线损耗(Py)计算

当电流通过引线时,由于引线有电阻存在,而产生引线的电阻损耗,可按下式计算:

Py=mxI2Ry[W](6.23)

式中:

mx—相数;

I—引线相电流(A);

Ry—引线相电阻(),

Ry=ρyLy/Sy[](6.24)

式中:

y—引线电阻系数(·mm2/m),铜引线(75℃):

y=0.02135·mm2/m;

铝引线(75℃):

y=0.0357·mm2/m;

Ly—引线的每相平均总长度(m),可按表6.5估算;

Sy—引线总截面积(mm2)。

8

表6.5引线每相平均总长估算

接法

电压(kV)

出线方式

线圈排列

引线每相平均长度Ly(m)

 

Y或YN

220

中部出线

高-低

Ly≈6.5

中部出线

高-低-高

高-低-高-低

自耦变压器

Ly≈6.5+窗高+夹件高度≈9

110

中部出线

Ly≈4

端部出线

Ly≈4+(窗高/2)≈4.5

35~10

端部出线

Ly≈油箱高度≈2×线圈高度

35~3

端部出线

中压绕组

Ly≈窗高+油箱高≈3×线圈高度

D

35~3

首端在上

末端在下

Ly≈窗高+2×铁心柱中心距+铁轭至盖距离

≈5×线圈高度

35~3

首末端

均在上

Ly≈2×铁心柱中心距

有时为了计算简便起见,引线损耗可用引线损耗占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的百分数

来估算:

[W](6.25)

式中:

PR—绕组导线的电阻损耗(W),按公式(6.1)计算;

Ky%—引线损耗占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的百分数(%),可按表6.6选取。

表6.6引线损耗占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R)的百分数(Ky%)

绕组电压等级

(kV)

≥35

10

6

3

0.4

双螺旋式

四螺旋式

Ky%

Y联结

可不计

0.5

1

1.5

12

15

D联结

0.5

1

2

3

5杂散损耗(PZS)计算

变压器在运行时,绕组或大电流引线的漏磁通,穿过钢夹件、钢压板、钢螺栓螺母及油箱等钢铁结构件,在其中产生涡流,从而产生杂散损耗。

在特大容量变压器中,杂散损耗有时可达负载损耗的30%~40%,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常在漏磁通较大的部位,采用磁屏蔽或电磁屏蔽等措施,来减少钢铁结构件中的杂散损耗。

考虑到漏磁通路径的复杂性,精确计算较为困难,所以,杂散损耗只能用近似方法进行计算。

5.1小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对于630kVA及以下的小型变压器,一般采用层式线圈结构,由于它的漏磁不大,故

将杂散损耗一并在附加损耗中予以考虑,不再单独计算。

9

5.2中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ZS)计算

对于110kV级及以下,800kVA及以上的中大型双绕组及三绕组变压器,一般采用饼式线圈结构,当其中每一对绕组运行时,绕组的纵向漏磁通为ΦZ=XK%Φm/100,其中有一部分漏磁通Φw向外汇流入油箱壁,另一部分漏磁通Φn向内汇流入铁心及铁轭和其它钢铁结构件。

现仅以计算汇流入油箱壁的漏磁通Φw,在油箱壁中产生的涡流损耗为基础,而向内汇流入铁心及铁轭和其它钢铁结构件的漏磁通Φn产生的涡流损耗,以乘上一个系数来修正,故总的杂散损耗,可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

式中:

Kzs—经验系数,平滑油箱:

三相取Kzs=23/Xk%;单相取Kzs=10.5/Xk%;

波纹油箱(当Xk%≤10.5%时):

三相取Kzs=3;单相取Kzs=1.69;

Xk%—额定容量时的电抗百分数(%),见阻抗计算SB1-007.5;

如Xk%用实际容量的电抗百分数代入,则公式(6.26)中(P/Pr)2=1。

Φm—铁心主磁通(Wb),见铁心计算SB1-007.1;

α—漏磁链校正系数,

按下式计算:

Kyb—考虑压板的系数,绝缘压板取:

Kyb=0.8;钢压板(或无压板)取:

Kyb=1.0;

Bq1,Bq2—各线圈的辐向尺寸(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A12—线圈间主空道尺寸(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Rp1,Rp2—各线圈的平均半径(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Rp12—主空道的平均半径(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Hk—平均电抗高度(mm),见线圈计算SB1-007.2,先分别计算各线圈电抗

高度,然后再计算平均电抗高度;

lxb—平滑油箱内壁的周长(mm);当线圈至油箱长轴方向的两端距离相差较

大(如有载变压器开关在一端)时,按距离较小的一端计算后,再乘2;

三相:

lxb=2(πRpb+2MO)[mm](6.28)

单相:

lxb=2(πRpb+MO)[mm](6.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