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2143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卷页上。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赤壁之谜

赤壁,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古战场。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予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题为《赤壁》的绝句,是作者把黄冈(古黄州)城外的赤鼻矶视为古战场而写的。

北宋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也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

苏轼在这里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词。

后人因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然而谁都知道这里不是真正的古战场。

因为赤鼻矶的地理位置既不在樊江上游,又不在大江之南,与史书所载不符。

那么,武赤壁,也即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哪儿呢?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观点。

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

《水经注》曰:

“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

”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而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

“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

”《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所注的《资治通鉴》也主是说。

哪种说法更切合实际呢?

人均认为,“蒲圻县西北”说较为可信。

这不仅因为《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生活的年代与赤壁之战的年代较接近,和更早些时候的《荆州记》有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的记载,而且因为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出来,从而证实了这里是真正的古战场。

据南朝盛宏之《荆州记》记载:

刘宋元嘉年间,在赤壁已发掘了曾参与赤壁之战的东吴大将吕蒙之墓,“墓中有一骷髅极大,蒙形长伟,即蒙骷髅也。

”另据《南史•宋书•符瑞志》载:

刘宋大明七年,蒲圻出铜鼓,“独足四面”。

南宋诗人谢枋得在《赤壁诗序》中说:

“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访问。

父老曰:

‘乌林有烈火岗,上有周公瑾庙地。

今士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

’”在赤壁对岸的乌林,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

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

1977年在赤壁山和南屏山各发现一枚传令旗上的三棱形镂孔铜镞。

1987年3月7日,在赤壁金鸾山坡一座东吴砖室墓中,发现诸葛亮设计制造的铜弩机一件,同时还发现东汉五铢钱和规矩星纹铜镜,同年4月9日在同一地方,又发掘出东吴都尉武官陈文和墓,墓中出土一件更好的铜弩机,上有射程表尺,有铭文,还出土钢剑一柄等。

通过发掘出来的这些遗物,可以断定,这里便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1.下列对古战场赤壁所在地的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大诗人杜牧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都认为古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是当年的古战场,为此东坡还写了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词。

B.王力和朱东润都持古战场赤壁在如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观点。

这种说法源自于《水经注》,清末著名的地理学家杨守敬也认同这个观点。

C.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认为古战场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

胡三省所注的《资治通鉴》也有类似阴法鲁的观点。

D.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认为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县西,长江南岸。

而且还指明这里就是当年周瑜采用黄盖计策,火烧曹军的地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荆州记》记载,蒲圻赤壁曾发掘了吕蒙的墓,吕蒙身形高大,而墓中的骷髅非常大,故断定此即吕蒙。

这成为推断蒲圻为古战场的一个理由。

B.南宋诗人谢枋得乘船过蒲圻,见石崖刻有“赤壁”二字,又经过对当地百姓的询问,并得到些断枪折戟,所以认定这即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

C.《元和郡县图志》认为赤壁山北岸就是乌林;而乌林曾出土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与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的瓦砚等,是古战场最有力的证据。

D.本文作者持赤壁古战场在湖北蒲圻西北的观点,他认为不仅有史书的记载作为证据,而且近些年发掘出来的大批的古战场遗物是更为有力的明证。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文:

文字

B.火尚足以明也明:

照明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

景象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

弄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B.二段主要写后洞,着力突出其“窈然”,洞之险、深、寒,都与“窈然”有关,既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也表达了“其见愈奇”的欣喜之情。

C.三段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突出做事首先要有“志”,如果有“力”而无“志”,最终未达目的,自己既被人讥笑,也会悔恨。

D.本文是一篇游记,但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

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则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词,完成8——9题。

饮酒(其十四)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①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②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①班荆:

班,摊开;荆,荆条,班荆即铺荆于地。

②悠悠:

指一般趋名逐利之徒。

8.诗中是怎样描写朋友们的醉态的?

这样叙写的作用是什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中的“深味”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

(《诗经•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25分)

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

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

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

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

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

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

沈从文独自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

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然后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

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单衣。

所幸图书馆里有火烤,有水喝,使他得以坚持下去。

逢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

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里读随身带的《史记》。

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后,他搬到靠近北京大学的银闸胡同公寓。

新住处是由原先一个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

房间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

沈从文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

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

这时,正值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向一切人开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

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几倍。

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

尽管有了听课的自由和权利,沈从文仍想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加过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

可是,考试时却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连预先所缴的两块钱报名费也被退回。

从这时起,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

于是,他一面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

文章写成后,就壮起胆子分别向北京各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寄去。

然而,这些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沈从文却没有气馁。

这个“乡下人”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然而此时的沈从文经济来源完全断绝。

冬天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屋内没有火炉。

一身单衣、两条棉被,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过冬之物。

吃饭更成问题,常常在有一顿没一顿情形中,支持着最初阶段的学习。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处境。

这时,郁达夫正受聘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沈从文也想到了他。

11月13日,在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郁达夫到公寓里来看望沈从文了。

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

郁达夫推开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

听见门响,沈从文回过头来。

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

郁达夫打量着那间破庙样寒碜的屋子,再瞧瞧沈从文冻馁交加的虚弱相,他一切都明白了。

他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

结帐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

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会了帐,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并要他“好好写下去”。

从沈从文住处回去的当晚,郁达夫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

在文章里,他称赞了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也诧异于沈从文的“简单愚直”。

末了,还给沈从文献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到外面找事作;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

中策是想法弄几个旅费,返回湖南故土。

下策又有两种办法,一是应募当兵;二是做贼去偷。

郁达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写出了对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

同时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

从此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

他的《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

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

后来徐志摩将这位文学青年推荐给上海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之聘任沈从文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从此开始了极富创意的人生。

(摘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只身到北京求学,希望能考进大学读书,但他很快就知难而退,改为到京师图书馆自学,希望走自学成才的路子。

B.沈从文参加过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得了个零分。

这反而使他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文学创作,他坚信努力不会白费,理想定能实现。

C.四处碰壁的文学青年沈从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试着给郁达夫写信求援。

他相信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温情和道义的师长,会在患难中伸出援手。

D.郁达夫踏雪专程看望尚不知名的沈从文,他看到了沈从文的窘迫,明白了沈从文为何在北京忍受如此的艰苦生活,所以勉励他“好好写下去”。

E.沈从文之所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恰恰和他在北京求学时艰难的生活磨练出来的吃苦精神有很大关系,这个“乡下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

⑵为什么郁达夫在称赞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的同时,诧异于他的“简单愚直”?

请简要分析。

(6分)

⑷沈从文在极为简陋的“窄而霉小斋”的读书和写作生活,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第二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的“双十一”网购销量井喷,说明消费者口袋里钱少,很在乎价格差,对网购的一点点便宜都斤斤计较,因此,销量井喷反而是经济萧条的证据。

B.张教授对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

他认为这些语言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化发展极为不利。

C.我和武景不但是邻居,且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桌,参加工作后的二十多年一直患难与共,所以,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只要是他的事我都鼎力相助。

D.今年2月初,奥巴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抛出了对台军售的方案。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引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愤慨之情。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相比于现在荧屏上泛滥成灾的娱乐节目,央视策划了《汉字听写大会》是一档文化含量较高的节目。

节目开播以来,获得了舆论广泛好评。

B.近日,动画片《熊出没》被《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存在语言粗俗脏话颇多等问题,如“光头强”整天大声嚷嚷着“臭狗熊,我要砍死你”。

C.省城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机构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D.去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标志着数千年来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广大百姓生活质量与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善。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印度有个古老的传说:

鸿蒙之初,虎与人本是手足兄弟,,

,,,,可悲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丁古•阿内妮神,目前8个老虎亚种已经灭绝了3个,每天太阳落山时,这个越来越稀少的族群,不知道明天是新希望的升起还是末日的来临。

①人设计骗虎过河,用毒镖射死了它

②虎选择住在繁茂森林中,人则筑室而居

③丁古•阿内妮神发现了它,伏在虎的尸体上暖了十年

④有一天,人想侵占森林,与虎兄弟展开了一场恶斗

⑤虎的尸体顺流而下,金色的条纹在水中闪闪发光

⑥直到几百只虎从尸骨中新生,长啸着跃入森林

A.②④⑥⑤①③B.⑤③①④②⑥

C.②④①⑤③⑥D.④⑥⑤①③②

15、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正确,喻体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王维之诗如空山鸟语,恬静幽雅;东坡之词如渔樵问答,旷达潇洒。

;。

16(5分)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然后用一句话揭示漫画的寓意。

内容:

                                 

                   (70字左右)(3分)   

寓意:

                           (不超过8个字)(2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众所周知,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

全球优秀的教师、一流的人文环境、学术界和商政界优质的合作平台、优先的实践和工作机会等。

但这样的机会到底应该给予谁?

“宾大”有其“规章制度”:

学习成绩占40%,综合素质占40%,价值观占20%。

  2010年,“宾大”在中国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一位奥数尖子生让他们很感兴趣,于是有了以下对话(其中A为“宾大”教授,B为奥数尖子):

  A:

“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B:

“为了挣钱。

  A:

“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B:

“为了周游世界。

  A:

“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B:

“还可以买房子。

  A:

“买了房子还想干嘛?

  B:

“和父母一起住……”

  对话后,“宾大”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位尖子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

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13分)

4.(3分)A(“文字”应为“碑文”)

5.(3分)C(A疑问副词,难道;代词,与会的人。

B连词,和;动词,结交。

C都是连词,来。

D副词,将要;连词,况且)

6.(3分)B(主要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之情)

7.(4分)⑴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没有能够尽情享受游洞的乐趣。

(2)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11.(25分)

⑴(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⑵(6分)①窘境中不改变理想;②通过求学获得文凭,解决生存问题;③通过写作改变命运。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⑶(6分)郁达夫的关怀,林宰平的赏识,徐志摩的提携,胡适的聘用等。

①他们看到沈从文身上的文学才华;②同情沈从文不幸遭遇;③赞叹沈从文的奋斗精神;④愤慨社会扼杀青年的不公平。

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一点1分。

⑷(8分)示例一:

不惧环境艰难的超脱精神。

从“窄而霉小斋”这个名字就知道沈从文生存环境的艰难,也可见他那种善于自嘲,粪土贫困的超脱精神。

示例二:

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努力的坚忍不拔的意志。

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虽屡遭挫折仍积极生活;对文学的热爱和执著,虽艰难窘迫而不改其志;敢于挑战任何艰难困难的勇气,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气馁,不放弃。

示例三:

耐得住孤独寂寞的精神。

为了实现理想,他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忍得住轻蔑和侮辱。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表达是否明确,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所谈启示正确,给2分;理由合理、充分,给6分。

13.(3分)B(A句式杂糅。

将“央视策划了《汉字听写大会》是一档文化含量较高的节目”改为“央视策划的……节目”,或改为“央视策划了《汉字听写大会》,这是一档文化含量较高的节目。

C重复累赘。

“超过”与“以上”重复。

D搭配不当。

“价值观念”不能和“改善”搭配)

14.(3分)C

15.(5分)⑴内容:

画面上,一个中年男子侧着身子,嘴里叼着一支烟,右手举着打火机正在点烟;而他投在墙上的巨大黑影则变成了右手举着一只手枪正对着自己的嘴在扣动扳机。

⑵寓意:

吸烟如同自杀。

内容全面2分,表达合理1分。

寓意正确2分。

16(6分)示例:

陶潜之文如平沙落雁,清新悠远;杜甫之诗如苏武牧羊,沉郁顿挫。

内容贴切,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喻体是古典名曲给2分。

东晋以来,玄风大炽,一般文士都喜欢在诗文中说理。

然而,他们的作品大多“平典似道德论”,颇遭后人訾议。

唯有陶渊明却因其诗理趣盎然,情味深隽,大得后人推崇。

同样是以诗说理,何以后世褒贬如此不同?

其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与东晋士大夫们所追求的“理”各自不同,表达“理”的方式也各异。

东晋士族文人言空蹈虚,侈谈玄理,以此为精神寄托,撷取老庄陈言为篇,理赘于辞,自然不免“淡乎寡味”之讥。

而陶渊明在经历了几仕几隐的痛苦摸索之后,终于毅然归隐田园,他在躬耕实践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尽管他也接受了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然而他所理解的“自然之理”是与俭朴而充实的田园生活紧密联系的,他所追求的“自然之理”,包蕴在淳朴笃实的田园生活中。

情,旷而不虚;理,高而不玄——这正是上面所录《饮酒》诗第十四首“故人赏我趣”的一个显著特点。

先说诗中的情。

陶渊明在宁静的乡居生活中,或与邻人“披草共来往”、“但道桑麻长”;或“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或“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这一回,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而“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这两句开门见山点出“饮酒”的情由。

这个“赏”字用得精当。

诗人招饮,其情自然不俗;故人“赏”此趣,其情亦雅。

这个“赏”字精炼地写出了宾主相得之情。

而各自“挈壶”赴会,既见出乡间独有的古朴风情,又使人意会到来者都是一些淳厚质朴的人。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故人“挈壶相与至”,正是深知渊明的境况和性情啊!

这两句虽不言情,而情意自出。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这四句写松下饮酒的情景。

没有几案可凭,没有什么关系。

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格外亲切。

没有丝竹相伴,这也无甚要紧。

听那风吹松叶,则更有清趣。

围坐的是“故人”,面对的是清景,此情此景令人陶醉。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所以“数斟已复醉”。

既醉之后,更是随意言笑,举觞相酬,欢然自得。

如同诗人笔下所写的“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在这幅松下坐饮的画面中也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情意。

此情与世俗的利害无涉,故言其“旷”;此情又来自诗人淳朴的生活感受,故言其“不虚”。

再说诗中的理。

陶渊明把宁静的乡村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把“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当作自然之理来信奉,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生活中领略着任真自然的乐趣。

在他的心目中,乡间幽静的景物、淳厚的民情和古朴的乡俗,无一不含蕴着与虚伪奸诈相对立的哲理。

就像他曾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致中体会到“此中有真意”一样,他也在松下坐饮、言笑自适的情景中悟出自然之理。

这六句诗虽不明言理,但理趣融于“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父老杂乱言”等意象之中,且流于笔墨之外。

达的是一种玄理,然而它与“饮酒”、“复醉”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所以并不显得突兀或生硬,反而使人在咀嚼哲理的同时,仿佛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悠悠”者,指一般趋名逐利之徒。

这两句诗,一句指他人,一句言自身,笔法简炼灵活。

诗人说:

那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

这个结尾可谓意味深长。

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而且大多嗜酒如命。

在他们看来,“酒正自引人著胜地”,“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世说新语·任诞》)。

所谓“胜地”、“形神相亲”,便是他们所追求的与自然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