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非师范类教育心理学考试用题.docx
《贵州省非师范类教育心理学考试用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非师范类教育心理学考试用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非师范类教育心理学考试用题
贵州省非师范类教育心理学考试用题(2009~2011)
一、填空
1、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独特风格阶段。
2、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是初中生反抗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
3、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一般认为创设合适的环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的参与欲,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4、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家庭中的危险因素和家长的行为则成为培养中学生智能的主要因素。
5、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总的来说有四方面:
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与教师的指导。
6、理解是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
7、考试焦虑包括两种成分:
焦虑性和情绪性。
8、课堂教学机智的要求有三个: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9、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不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
10、老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扮演好合适的角色。
11、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是生理因素;第二是认知水平;第三是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第四是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12、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利用教材中插图,引导想象;其次利用文字途径,引导想象;最后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13、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方向,要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两方面:
A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B、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14、影响学习迁移的个体因素主要有:
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
15、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
遗传素质、认知评价能力、知识准备、应试技能。
16、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17、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
注意力集中,认知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融合。
18、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是:
首尾照应,紧扣中心,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19、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
20、归因理论是最先由心理学家威纳于1972年提出,其理论偏执是“控制源”理论。
2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22、教学风格的感到一般经历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和独特风格阶段。
2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最高形式。
24、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5、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26、英国的斯皮尔曼提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种因素构成。
27、“归因”理念最先由心理学家威纳于1972年提出,其理论依据是“控制源”理论。
28、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29、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30、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
首尾照应、紧扣中心、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
2、下面表述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特点错误的是(思维品质的两极性)。
3、下面表述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错误的是(情感矛盾性明显)。
4、(价值目标)是价值观的核心成份。
5、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高中生品质发展的特点(高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6、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挑选好的班主任管理)、
7、威纳于1972年最早提出(归因)理论。
8、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学生自身因素)。
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中学学习因素的应对策略(课外补习)。
1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老师正确对待心理挫折的态度和方法(角色学习)。
11、下面不属于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特点的是(理想和空想并存)。
12、下面不属于初中生消极心境的主要表现是(反抗)。
13、下面不属于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是(深刻性和批判性)。
14、下面不属于创造力行为表现特征的是(发散性)。
15、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是由(费厄斯坦)提出的。
16、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曾提出过成就动机模式:
.·P·I.
17、下面不属于影响迁移客观因素的是(学习定势)。
18、下面不属于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是(教师的指导)。
19、下面不属于中学生克服考试焦虑措施的是(考前要注意休息)。
20、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表述阐释时以1分钟(250)个音节左右为宜。
21、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22、学前儿童常常会得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植物”“鸟是会飞的动物”等结论,这表明他们所具备的思维形式是以下哪一类(经验思维)。
23、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说明了思维的哪一种品质(思维的敏捷性)。
24、关于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下面哪一种说法不正确(情感两极性不明显)。
25、关于初中生的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下面哪一种说明不正确(批判性和片面性共存)。
26、影响中学生考试焦点的内源性因素不包括(考试情境的知觉)。
27、下面哪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吉尔福特)。
28、心理学家(费厄斯坦)提出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智能,包括非语言的个别实施工作,师生间语言交流工具及学生自己理解完成的工具。
29、一般而言,老师在进行表述阐释时以1分钏(250)个音节左右为宜。
30、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复述策略)。
31、短时记忆所储存时间大约是(5秒~2分钟)。
3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规则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按一定规则进行的思维,称之为(辐合思维)。
33、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称之为(教学风格)。
34、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认为智力包含语言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词语流畅程度、计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空间能力、知觉速度等七种主要因素。
35、“归因”理论最先由心理学家威纳于1972年提出,其理论依据是(“控制源”)理论。
36、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只有沉着冷静,才有可能计上心头,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课堂教学机智技巧称之为(以静寓动法)。
37、(价值观)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38、创造力的思维成分是(发散思维)
3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
40、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成分。
三、多项选择题
1、思维品质主要包括:
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
2、性教育的内容包括:
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法律教育、性道德教育。
3、中学生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性格相近、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能相互理解。
4、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的特征有:
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5、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有:
就会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6、动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是:
信念、世界观。
7、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哪些形式: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8、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
9、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调查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时应注意:
灵活运用言语提示和动作引导两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恰当选择创设问题情境的时机,课题设置难度要适中。
10、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
注意力集中,认知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整合。
四、名词解释
1、发散思维:
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2、心理自我:
又称精神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心理状态及心理过程等心理特征的意识。
3、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4、学习策略: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器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5、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
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次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6、辐合思维: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规则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按一定规则进行的思维。
7、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价值手段:
是指个体为了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途径。
9、元认知:
指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
10、网络成瘾:
全称网络成瘾综合征,又称网瘾,是由于反复多次地、长时间地上网而对网络产生依赖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11、自我意识:
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12、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13、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动机:
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15、学习策略: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器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16、观察力:
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17、表象:
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
18、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9、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20、考试焦虑:
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序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五、简答题
1、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答: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2、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
(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
(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
(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3、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答:
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
四、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
4、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内源性因素有哪些?
答:
主要包括:
一、遗传素质二、认知评价能力三、知识准备四、应试技能。
5、造成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学校因素有哪些?
答:
一、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二、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四、学校环境因素。
6、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有哪些全新的教育观念?
答: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7、教育训练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可从哪几方面考虑?
答:
一、以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二、用结构一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三、以“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智能;四、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来发展学生智能。
8、中学生心智技能如何培养?
答:
一、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二、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三、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四、科学地进行练习。
9、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二、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五、奋发向上,自强自制;六、心理协调,人格健全。
10、简述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
答:
造成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是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
三是个性上的缺陷,严重的表现为人格障碍。
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愉悦的经验。
11、如何加强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答: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12、简述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
(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思维有了预计性。
(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13、简述价值观的特点
答: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3)主观性和选择性;(4)系统性。
(5)导向性。
14、简述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技巧
答:
其基本要求及技巧有: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二、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三、创造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15、简述教学中应注意的心理卫生
答:
一、学校工作的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二、紧抓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常规的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三、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四、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五、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6、简述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心智技能
答:
一、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二、促进生产式知识的自动化;三、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科学地进行练习。
17、简述对不良品德行为学生进行矫正时,运用惩罚时要注意的事项
答:
一、少用、慎用惩罚。
二、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
四、惩罚要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
五、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六、不能滥施惩罚。
18、简述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
答: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
四、复习方式多样化。
19、简述中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
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三、父母过高的期望。
四、与父母的沟通不畅。
20、简述在制定班集体目标时要注意的事项
答:
一、目标结构要有层次性。
二、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民主性,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
三、班级目标既要适度,又要有激励作用。
四、班级目标要体现针对性,要抓主要矛盾,解决班集体形成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以使班集体尽快步入正轨,早日迈入先进的行列。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的早恋特点。
答:
(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
(2)大胆的特点。
(3)成人化的特点。
(4)舆论宽容的特点。
(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
(6)发展迅速,变化快。
(7)相互感染。
(8)自我显示。
2、试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二、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五、奋发向上,自强自制;六、心理协调,人格健全。
3、试论述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答:
一、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3、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4、自我评价的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二、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
三、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4、试论述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答:
一、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
(2)教育者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3)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4)学校环境因素。
二、家庭因素。
(1)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
(2)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3)父母过高的期望;(4)与父母的沟通不畅。
三、社会因素。
(1)社会意识的污染;
(2)社会传媒的不当传播;(3)住宅的独立化。
四、学生自身因素。
(1)社会压力导致孩子更关注自身;
(2)心理素质欠佳,自我抗压强度不足;(3)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4)情绪、情感的因素。
5、结合实例,论述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答:
一、家庭引导。
二、学校引导。
三、社会控制。
6、如何矫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请结合实例进行论述
答: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
(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
(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6)合理运用惩罚。
7、结合实际情况,论述中学生厌学的应对策略
答:
作为学生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
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
至于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撑。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搞好课堂教学,包括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改善师生关系。
注意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多鼓励学生,避免伤害学生自尊的做法。
真正爱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解决他们遇到的具体困难。
家长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正确估价孩子实力,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养成,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同时注意查问题、不迁就。
七、判断说明题
1、初中阶段,初中生与其父母的关系上发生了变化,父母的榜样作用得到加强,子女在情感上、行为上和观点上逐渐脱离父母。
答:
错,1、情感脱离,2、行为脱离,3、观点脱离,4、榜样作用削弱。
2、价值目标是个体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它涉及到“人怎样行动才有意义”的问题。
答:
错,价值目标它涉及“人的行为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3、学习动机是一种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外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和一种外部力量。
答:
错,学习动机是一种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
4、个人在先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叫元认知。
答:
错,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
5、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优势。
答:
错,在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