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2876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9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docx

07级古代文论习题集1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7.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8.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一、单项选择题(1.A2.B3.A4.D5.D)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是教化说和()。

A.意境说B.文气说C.兴趣说D.神韵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B.王国维C.况周颐D.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B.张竹坡C.朱彝尊D.刘辰翁

二、多项选择题(1.AC2.ABC)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教化说B.文气说C.教化说D.神韵说E.兴趣说

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

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

一、单项选择题1.A2.B3.A4.D5.D

二、多项选择题1.AC2.AB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而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于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

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28.《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29.“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

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思考题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

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

“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4.名词解释:

“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

“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10.名词解释:

“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

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12.名词解释:

“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

“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

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

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15.名词解释:

“心斋”、“坐忘”。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6.名词解释:

“自然”、“素朴”。

(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

“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

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17.什么叫“得意”“忘言”?

(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

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

“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18.名词解释:

《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

“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

《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20.《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

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

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21.《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3)《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

“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

“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

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1.A2.B3.C4.D5.C

6.B7.A8.A9.D10.A)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B.道家C.佛家D.墨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B.朱自清C.王国维D.陈中凡

3.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是()。

A.《文赋》B.《尧典》C.《毛诗序》D.《楚辞章句序》

4.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观点的批评家是()。

A.王逸B.班固C.王充D.扬雄

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的诗论主张是()。

A.发愤著书B.诗言志C.发愤抒情D.诗缘情

6.“发愤著书”说的提倡者是()。

A.陆机B.司马迁C.屈原D.韩愈

7.儒学成为钦定的官学是在()时代。

A.汉武帝B.汉成帝C.汉宣帝D.汉文帝

8.结束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学者是()。

A.郑玄B.董仲舒C.马融D.王充

9.“六义”之名最早见于()。

A.《毛诗序》B.《尚书尧典》C.《诗经》D.《周礼·春官》

10.“六义”最初的顺序,排在第二位的是()。

A.赋B.雅C.比D.风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1.AC2.CDE3.ABCDE4.ABCD5.CD)

 

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B.品第高下C.知人论世D.神韵说E.文质彬彬

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B.文质C.明道D.征圣E.宗经

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A.《墨子》B.《庄子》C.《荀子》D.《尚书》E.《左传》

4.扬雄提出的有关“赋”的主要观点有()。

A.赋是“童子雕虫篆刻”B.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

C.“诗人之赋丽以则”D.“辞人之赋丽以淫”

E.赋的风格“文质彬彬”

5.《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主要方式是()。

A.“诗言志”B.“劝百讽一”

C.“上以风化下”D.“下以风刺上”

E.“文质彬彬”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1.“文”2.《庄子》3.《史记·太史公自序》4.《周礼·春官》5.王充)

1.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_____。

2.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_____。

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在_____中提出的。

4.“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_____。

5.《论衡》一书的作者是_____。

四、名词解释题

1.三表法2.以意逆志3.知人论世4.思无邪5.文质彬彬

6.诗言志7.心斋、坐忘8.自然、素朴9.《毛诗序》10.兴观群怨

五、简答题

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2.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5.《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6.《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7.《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8.如何理解王充的“世用”的文学价值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D5.C

6.B7.A8.A9.D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C2.CDE3.ABCDE4.ABCD5.CD

三、填空题

1.“文”2.《庄子》3.《史记·太史公自序》4.《周礼·春官》5.王充

四、五、六题答案请参考“思考题”部分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

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3.南北朝时,玄学与佛学合流。

4.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

7.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司马迁。

8.汉代文学理论的作家论主要体现在对屈原的品评上。

9.《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0.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的两种文学鉴赏方法是:

味诗法和意象法。

13.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拟古风气密切相关。

1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5.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1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17.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年轻时在洛阳得到文坛领袖张华的赏识。

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18.陆机《文赋》大约作于他40岁左右。

这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1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20.陆机的审美理想是:

应、和、悲、雅、艳。

2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2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23.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

这十种文体是:

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24.葛洪非常推崇王充的《论衡》,称王充为“冠伦大才”。

葛洪著有《抱朴子》,其中的“文”主要指学术著作。

25.“立言者贵于助教”是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的观点。

26.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提出了情文互用的观点。

27.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28.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29.声律论的建立既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又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

30.声律论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这是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的。

31.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

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32.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

33.所谓“八病”是指: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34.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东晋以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曾任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

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地。

35.刘勰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历十余年,期间撰成《文心雕龙》。

36.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37.鲁迅说:

“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38.“枢纽”即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