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0540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

《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度市第一章 概 况.docx

平度市第一章概况

平度市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  建置

  一、地理位置

  平度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地处东经119°31′~120°19′,北纬36°28′~37°02′。

东以小沽河、大沽河为界,与莱西县和即墨县相邻;西及西南以胶莱河为界,与昌邑县和高密县相望;南与胶县毗邻;北与掖县接壤。

东西最大横距6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5公里。

总面积3166.54平方公里。

山地688.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75%;丘陵地166.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地1354.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79%;洼地956.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21%。

     二、历史沿革

  平度县境内,历代曾设置过许多郡国级和县级政区。

隋朝之前,其分合改易及隶属关系颇为纷杂;自隋之后,基本为一县级政权,所辖境域变更不大。

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

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

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

春秋,初为莱国之棠邑。

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棠邑属齐国。

战国为齐国之棠邑和即墨邑。

田齐时,即墨城(俗称朱毛城,故城在今古岘镇南大朱毛村一带)成为齐国东部之政治中心。

秦始设郡县,以今胶东半岛地为胶东郡,即墨城为郡治。

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项羽分原齐国为三,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

六月,齐田荣攻杀田市,胶东国复并入齐。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

郁秩故城在今平度城,卢乡故城在今三堤乡城子村,平度故城在今新河、灰埠以北。

当时的平度县境,在今之新河、灰埠和掖县之海仓、土山一带。

今县境内三合山以西地,当时为下密县之东境。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刘肥为齐王,尽王齐地七十余城。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胶东郡为胶东国,封刘雄渠为胶东王,都即墨。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废胶东国,复改为郡。

次年,汉景帝封刘彻为胶东王,三年后,刘彻立为太子,实际上刘彻并未就国胶东。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封皇子刘寄为胶东王,始正式重建胶东国,仍都即墨,食八邑,传至王莽代汉始绝。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平度县改为侯国。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卢乡县改为侯国。

西汉之世,即墨、郁秩初属齐国之胶东郡,后属胶东王国,平度、卢乡属东莱郡(治今掖县),均隶青州刺史部。

新莽废胶东国,置郁秩郡,以郁秩县为郡治。

改即墨为即善县,平度为利卢县,卢乡不变。

郁秩、即善属郁秩郡,卢乡、利卢属东莱郡,均隶青州牧。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侯国都郁秩,食六邑。

即善复改为即墨。

废利卢,并之于当利(故城在今掖县境)。

卢乡、下密不变。

章帝建初元年(76年),原胶东侯国废,新胶东侯国只食郁秩一县,郁秩之名废,即为胶东侯国;又,即墨也为侯国。

东汉之世,卢乡县初曾属东莱郡、琅琊郡,后与胶东、即墨二侯国同属北海国(治剧县,在今昌乐境),均隶青州刺史部。

魏为胶东、即墨、卢乡三县及下密县之东部和长广县(故城在今莱西县境)之西部,即墨、胶东、下密属北海国,卢乡、长广属东莱郡,均隶青州。

西晋行政区域及隶属关系与魏时同,而晋之北海国较魏时小。

晋置长广郡,郡治在不其县城(今即墨县境)。

自公元317年晋室南迁,先后经后赵(318年~350年)、前燕(352年~370年)、前秦(370年~383年)、后燕(383年~400年)、南燕(400年~410年)、东晋(410年~420年)统辖,均为卢乡、胶东、即墨三县,胶东、即墨属北海郡,卢乡属东莱郡,均隶青州。

自刘裕代晋(420年)到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北魏夺取青州,归南朝刘宋统辖,为胶东、即墨、卢乡县。

胶东、即墨属北海郡,卢乡属东莱郡,均先隶青州,后隶东青州(治不其城)。

北魏得青州,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将原长广郡西界扩大到胶水,移郡治于东汉以来之胶东城(今平度城),将胶东县移到胶水之西(今昌邑县境),原长广、即墨二县辖境亦均向西扩大,卢乡县不变。

长广、即墨属长广郡,卢乡属东莱郡,均隶光州(治今掖县),终北魏迄东魏之世未变。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将长广郡治移至中郎城(今黄县境),即墨、卢乡、长广三县合并为长广县,长广县治移原胶东城(今平度城)。

长广县属长广郡,隶光州。

北周统辖时(577年~581年)与北齐相同。

隋初为长广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卢乡县。

长广、卢乡同属莱州(开皇五年光州改为莱州)。

仁寿元年(601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属莱州。

炀帝大业年间,莱州改称东莱郡。

唐为胶水县(唐初再废卢乡,并入胶水),属莱州,隶河南道(治汴州)。

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时,属淄青(平卢)镇(治青州)。

五代,均为胶水县,属莱州,隶河南道。

北宋为胶水县,属莱州,隶京东东路(治益都)。

金为胶水县,属莱州定海军节度,初隶益都路总管府,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改为山东东路统军司(均治益都)。

元为胶水县,属莱州,初隶山东东道益都路总管府(治益都),后改隶般阳路(治今淄川)。

明初为胶水县,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属莱州府,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

清为平度州,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属莱州府,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1913年平度改州为县,属莱州府,隶山东省。

1914年莱州府废,改属胶东道。

1926年山东新置十一道,平度属胶莱道。

1936~1937年,改为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期间,平度城及其周围地区成为沦陷区,自1938年初,成立伪平度县公署,至1945年9月结束。

原民国之县政府,自1937年底始,先后驻祝沟(今两目乡)、丈岭(今属云山乡)和台头(今属明村镇),至1945年春结束。

1940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泽山区,成立了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1年9月,抗日民主政权分平度县为平北(习惯上仍称平度)、平西、平南三县,均属南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隶胶东行政公署。

1942年,平北和平西改属西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5年,由平南县析置平东县,平南、平东均属南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同年,将属于昌邑县的“三泊”地带划归平南县,属于莱西南县的河里套区划归平东县。

解放战争期间,为平北、平西、平南、平东四县。

1949年10月1日建国时,平北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平西县人民政府驻张舍,后迁城子、昌里,平南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东县人民政府驻南村,后迁古岘。

1950年春,胶东行政公署撤销,全省重划地区专员公署,平北、平西、平东、平南四县均属莱阳专署,隶山东省人民政府。

同年5月,平北县改为平度县。

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

1953年9月,平西、蓼兰合并,称蓼兰县,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度、平东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均属莱阳专署。

1956年6月,平度、蓼兰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平度城,平度县改属昌潍专署。

1957年3月,周戈庄区及万家、兰底、崔家集区的部分村庄分别划归高密、胶县、昌邑。

1980年,昌潍专署改称潍坊专署,平度县仍属潍坊专署。

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

   三、行政区划 

     清代,平度州的行政区划是:

县城分为6厢,乡村分为10乡。

至清末,全州共有自然村1622个。

1931年废除乡社,分县境为7个区,280个乡(镇),计有1770个自然村。

1935年冬,将280个乡(镇)归并为62个乡(镇),仍由7个区统辖。

1945年1月,平北、平西、平南、平东四县的区划是:

平北县辖天柱、青杨、蟠桃、云山、两目、旧店、李园、崮山、大田、洪山、龙山,共11个区;平西县辖门村、唐田、店子、昌里、长乐、黑羊山、灰埠、三埠、新河、官庄、城子、田庄、古庄、辛安、张舍,共15个区(镇);平南县辖三合山、台头、蓼兰、马丘、白埠、宅科、挑河、亭口、斜沟、周格庄、中庄、崔家集,共12个区;平东县辖和平、民主、仁兆、峰山、麻兰、古岘、白沙、杜家、柳林、运河、洪兰,共11个区。

1953年,平东、平度两县合并,称平度县,下设20个区,182个乡;平西、蓼兰两县合并,称蓼兰县,下设18个区,201个乡。

1956年,蓼兰县与平度县合并,称平度县,下设20个区和1个镇。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将全县246个乡、15个镇并为44个乡、1个镇。

1958年秋,全县建立了27处人民公社。

1962年4月成立蟠桃公社,1964年3月成立宅科公社,全县共设公社29处。

公社范围相当于区,辖设生产大队。

1976年12月,增设人民公社16处,全县共设公社45处。

1984年春,将人民公社全部改建为乡、镇。

1985年11月,将白埠、灰埠、崔家集、中庄、张戈庄、兰底、崮山、三合山、仁兆、大泽山10处乡改为镇。

其中,原崮山乡改为崔召镇,原三合山乡改为明村镇。

  四、城区

     县城变迁  平度县城,自西汉置郁秩县治始,2200多年来,或为郡、州、县治,或为侯国之都,名称频更。

元朝之前,或因兵争所毁,或为防御而筑,详情难考。

元末毁于兵乱。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土筑重修,围墙环城5里余,高3丈,厚1丈5尺,护城河深9尺,阔1丈8尺。

建有三门:

东为“迎阳门”,西为“安庆门”,南为“永宁门”。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修,抬高了墙基,加高了城墙,挖深了护城河,漆刷整修了城门。

动用民工13000余人,耗银1500两。

明崇祯五年(1632年)毁于兵乱。

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以石砌墙,高厚皆比原墙加3尺,耗银3700两,同时重建了州衙大堂。

清乾隆五十八至五十九年(1793~1794年)重修城门,在城墙四角筑炮台7座,更换了三门名称。

东为“宾阳门”,南为“丽正门”,西为“平成门”。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在城东门外以北取土修城,挖的坑塘,今为“荷花湾”),并重建了州衙大堂,改做了仪门和外大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秋,捻军进境,为加强防御,知州征拨民工深挖城壕,高筑城墙。

1928年,红枪会和土匪交战,东门被烧毁,城墙有损,民国县政府进行了安装和修复。

翌年将城三门用钢板加固,刷新了匾额。

国民党县党部更改了三门名称。

南谓“中山门”,东谓“平等门”,西谓“自由门”。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入侵平度城前夕,民国县政府征民工将城墙拆毁,古城旧砖多散落于民户手中。

日本侵略军入城后,遂强征民夫将城墙修复,不久日本侵略军撤离,县政府再次拆墙。

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二次入侵平度城,城墙再修,并在城墙上加筑炮楼。

1945年秋平度城解放后,城墙逐年被拆除,城壕亦被乱石污土渐次填平。

城墙之残余基石,直至1958年后修环城公路时才拆除净尽。

     县城旧貌  清朝时,城内北端设州署,州署东北有忠义祠、文昌宫。

从州署通南门,大街上有几座牌坊。

东西大街两头,两门相对。

在两街十字路口西北,有万寿宫和书院。

十字路口西南,有节孝祠、常平仓、城隍庙。

十字路口东南有药王庙、关帝庙和预备仓。

城东南角设有孤贫院和州汛营房。

县城四关附有六厢、八集、一会。

六厢为:

正东、正西、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集为:

东关、西关、南关、东南城角、老集、文村巷、桥北、北关;一会:

即农历三月初九日的西南关山会。

民国时期,旧州署为县政府驻地,文昌宫为第四科(建设)驻地,吏目署为军法处驻地,文庙为第三科(财政)、第五科(教育)和第二营部驻地,万寿宫、书院驻商会,常平仓驻民众教育馆,城隍庙驻电话事务所,州汛营房驻保安队等。

其余为农、工、商居民户。

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

县城工业据《续平度县志》载:

“光绪末年,邑人许崇?

始购东洋大机,延聘工师教学徒织宽面布,旋停。

”中华民国初年,建有“美利”、“远东”两刺绣工厂,生产手巾、台布、杯垫等。

1931年5月,以县建设局的名义建立了一座官私合营的“平民工厂”,资本为4000元,生产白细布、粗布、中山呢、绺布、线袜、毛巾等,这是平度最早的设备较完善的工厂。

县城商业以城内最盛,西关次之,主要是私营酒类、食油、土产、药材、印刷、书笔、饭馆、木作、杂货等。

油和土产多经青岛转口外销,杂货为农民日用所需,摊贩较多。

集市贸易在县城商业中占很大比重。

每逢集期、庙会,乡村商贩及手工业者来县城销售货物,交易土布、粮食、铁器、木具、麻绳等。

农民赶集,主要是出售农副产品,购置日用品和农用所需。

据193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中载:

“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前,县城商业尚属发达。

有杂货业30家,粗杂货如铁器、糖、纸、纸烟、煤油等。

细杂货包括布匹、线袜、瓷器等类。

每年交易总值约在25万元左右。

此外有酒业16家,土产业12家,药业10家,印刷业2家,书笔业2家,饭馆业数家,油业连同散居各乡共200家。

各业每年交易总值约100万元左右”。

城内有私营钱庄2家,专作放款、买卖钱币、汇兑等项生意。

一谓公懋成,一谓顺泰,资本均为800元,地点都在中山街。

城内文庙街有电报局1处,每日发电不过三、四通。

邮政局主要传递平常信件。

1928年后,“各业屡遭蹂躏,一蹶不振”。

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有三分之一商号相继倒闭。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据平度时,许多商号被抢掠。

聚文祥石印厂成了刻字铺。

美利、远东两刺绣厂因出口销路堵塞,于1942年破产。

1945年平度城解放时,仅有数家杂货店、饭铺和小酒馆。

    县城建设  平度城位于县境中部,潍(坊)石(岛)公路、青(岛)沙(河)公路、高(密)平(度)公路汇交处,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5年,城区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

驻城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152个,350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46人。

主要街道马路有:

  胜利路  是城内东西走向的大街。

从明清两代到中华民国,称钱行街,1945年改称胜利街。

石条铺筑路面。

1970年拆除石条,1973年拓宽到20米,铺筑了柏油路面。

1985年东关街、东阁街、西关街统称胜利路。

  振兴街  城内南北走向,北起红旗路,南至环城南路。

中华民国时期称中山南街,解放后称胜利街,1980年因和东西大街重名,改称振兴街,长415米,宽8米。

1973年铺筑了柏油路面。

  东关街  以故城方位而得名,西接胜利街,东接东阁街,1985年并入胜利路。

  东阁街因街东头有明朝跨街建筑的千佛阁而得名,1985年并入胜利路。

  西关街以故城方位而得名,1985年并入胜利路。

  环城路  1958年拆除旧城墙基,填平护城壕,筑成马路,分环城东路、西路、南路、北路。

环城西路北起人民路,宽32米,长850米;环城南路宽32米,长350米;环城东路宽24米,长870米;都在1973年铺筑了柏油路面;环城北路长320米,1985年改建为北环城路商场。

  天柱路  南段原称交通街,北段原称环城西路,都在1973年铺筑了柏油路面。

1985年向北延伸到水沟子村西,长2550米。

  

  云山路  原名交通路,南起潍石路,北至现河北。

1973年和1981年铺筑柏油路面,1985年改称云山路。

  文化路  在现河以西,南起潍石路,北至人民路,宽28米,长1300米,建于1984年,柏油路面。

  龙山路  原名跃进路,在现河以东,南起潍石路,北至人民路。

1975年铺筑柏油路面,1985年改称龙山路,长1320米,宽28米。

  青年路  在现河东岸,北起红旗路,南至胜利路,1958年修筑。

  红旗路  1958年建,东起龙山路,西至荷花湾。

1985年延至天柱路,1974年铺筑柏油路面,1982年拓宽人行道。

宽32米,长3000米。

1985年建荷花桥,桥西建有游园,内有假山、凉亭、喷泉、长廊、书报亭、摄影亭等小品建筑。

  潍石路  由西往东,路经城南。

从东青沙路口至西青沙路口,长3700米。

1985处春拓宽到40米,柏油路面。

  人民路 东起龙山路,西至青沙路。

1985年整修,宽32米,长4530米,中段为柏油路面。

  泽山路 南起红旗路,北至人民路。

1985年整修拓宽,宽24米,长418米。

1985年建成泽山路商场。

  党、政机关主要分布在红旗路、人民路和云山路两侧。

红旗路西段,驻有中共平度县委、平度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县纪委等县级领导机关。

县人武部驻云山路中段东侧。

县公安局驻红旗路中段路南。

县法院驻云山路南段路西。

县检察院驻东关街南。

  厂、矿企业多集中在潍石路两侧、红旗路中段和东段、以及云山路北段。

城区内有电厂、化肥厂、棉纺厂、挂车厂、麻纺厂、电子材料厂、机械厂、酒厂、大理石厂和外贸冷藏厂等近40家工厂,占县属厂、矿总数的596%。

  邮电局在东关街北,建有邮电大楼,办理邮政、电信业务。

长途汽车站设城区西南角潍石路北侧,在潍石路与青沙路的交叉点和高平路的终点处。

  商业门市部有百货大楼,红旗路商店,五金交电、土产杂品、果品、蔬菜、副食品等各类门市部,主要分布在胜利路西段。

服务行业有旅馆、饭店、浴池、理发馆等。

  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东南部,有平度一中、平度九中、平度师范和平度县教师进修学校,平度实验小学在红旗路西段路南。

县城内共有各类学校35处。

  宣传部门有:

《平度大众》报社,驻人民路南侧;平度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位于红旗路西段北侧。

文化部门有电影公司、吕剧团、文化馆、图书馆。

文化娱乐场所有平度影院、平度剧院、工人俱乐部、礼堂(兼放电影)等。

  医疗卫生机构有平度县人民医院,在环城北路以北;平度县中医院和城关镇医院,在云山路南段路东;妇幼保健站和药品检验所,在红旗路西段路南;卫生防疫站(附设门诊部)和卫生学校,在云山路北段路西。

新建中医院主楼在文化路西侧。

  县城内的古建筑有千佛阁、崇德宫和城隍庙。

70年代以来,城内增加了许多高层建筑。

主要有百货大楼、邮电营业办公楼、县人民医院门诊楼、招待所大楼、县委办公大楼、县政府办公大楼、平度影院、平度剧院、平度长途汽车站、人大政协办公大楼、平度大厦等。

1971~1985年,县城新建楼房600余栋,建筑面积为63万余平方米。

  五、乡镇

  城关镇  位于平度县中部,面积31平方公里。

共48个自然村,12304户,农业人口26560人,耕地面积24190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4112.4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0716万元。

镇政府驻平度城文化路。

   李园乡  位于县城西4公里处,面积40平方公里。

全乡34个自然村,5339户,农业人口22526人,耕地面积37504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307.5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82.11万元。

乡政府驻杨家疃村南。

   王家站乡  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面积35平方公里。

全乡32个自然村,4286户,农业人口17953人,耕地面积36409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1738.7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12.56万元。

乡政府驻地王家站村。

  何家店乡  位于县城南12公里处,面积52平方公里。

全乡43个自然村,4715户,农业人口20409人,耕地面积55071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117.5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71.76万元。

乡政府驻地何家店村。

   香店乡  位于县城东南7.5公里处,面积56平方公里。

全乡46个自然村,5875户,农业人口25012人,耕地面积49377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494.4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45.94万元。

乡政府驻地小泥河头村。

   麻兰镇  位于县城东13公里处,面积91平方公里。

全镇53个自然村,9054户,农业人口36683人,耕地面积83757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331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3288万元。

镇政府驻地麻兰村。

   古岘镇  位于县城东26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

全镇41个自然村,10030户,农业人口41895人,耕地面积71396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3699.0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86.18万元。

镇政府驻地古岘村。

   冷戈庄乡  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处,面积61平方公里。

全乡39个自然村,7518户,农业人口32547人,耕地面积57069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3187.7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53.38万元。

乡政府驻地冷戈庄村。

   仁兆镇  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处,面积59平方公里。

全镇53个自然村,6723户,农业人口30140人,耕地面积53806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572.1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00.90万元。

镇政府驻地仁兆村。

   张戈庄镇  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面积76平方公里。

全镇47个自然村,7697户,农业人口30513人,耕地面积75282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4019.3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465.53万元。

镇政府驻地张戈庄南村。

   郭庄乡  位于县城东南21公里处,面积74平方公里。

全乡36个自然村,6181户,农业人口27319人,耕地面积75278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645.7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38.82万元。

乡政府驻地郭庄村。

   南村镇  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面积78平方公里。

全镇24个自然村,9910户,农业人口41373人,耕地面积78627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4405.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45.19万元。

镇政府驻地南村。

   亭兰乡  位于县城南部32公里处,面积69平方公里。

全乡29个自然村,4583户,农业人口19258人,耕地面积61746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080.1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304.41万元。

乡政府驻地亭兰丘村。

  兰底镇  位于县城东南22公里处,面积94平方公里。

全镇52个自然村,6144户,农业人口25301人,耕地面积93546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847.4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43.17万元。

镇政府驻地兰底村。

  宅科乡  位于县城南部25公里处,面积74平方公里。

全乡44个自然村,5488户,农业人口21794人,耕地面积77526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1922.8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394.08万元。

乡政府驻地宅科村。

  万家乡  位于县城南部27公里处,面积65平方公里。

全乡47个自然村,4951户,农业人口18452人,耕地面积62494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1687.6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73.28万元。

乡政府驻地万家村。

    张家坊乡  位于县城西南29公里处,面积56平方公里。

全乡38个自然村,5140户,农业人口20698人,耕地面积57976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234.6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371.18万元。

乡政府驻地张家坊村。

  蓼兰镇  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面积77平方公里。

全镇59个自然村,7430户,农业人口30448人,耕地面积78586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5920.4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460.35万元。

镇政府驻地蓼兰村。

  中庄镇  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

全镇33个自然村,6931户,农业人口27587人,耕地面积69012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3312.7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97.53万元。

镇政府驻地中庄村。

  崔家集镇  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面积74平方公里。

全镇48个自然村,6597户,农业人口27302人,耕地面积70024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552.4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34.18万元。

镇政府驻地崔家集村。

  明村镇  位于县城西28公里处,面积101平方公里。

全镇39个自然村,8536户,农业人口35124人,耕地面积85991亩。

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收入29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4072万元。

镇政府驻地明村。

  前楼乡  位于县城西部30公里处,面积72平方公里。

全乡46个自然村,4482户,农业人口18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