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5347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docx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

幼儿园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

《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沉与浮教案反思!

(1)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活动《沉与浮》含反思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

教师提出尝试题:

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

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

1.教师提出尝试:

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教案出自:

快思老师教案网)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

(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等。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

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实验

1.教师提出尝试:

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

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试验,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

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

1.故事:

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

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

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3.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

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六)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教学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2)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活动《沉与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3.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

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难点

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会记录实验结果。

2.物质准备:

a.各种实验材料(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操作盒子)人手一份。

b.自制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知物体的沉与浮的现象

1.师: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做实验了,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有:

水、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

请小朋友试一试,看一看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那些物体会浮上来?

用符号标记。

2.师:

在操作时请小朋友注意以下几点:

a.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结果记录到记录纸上;b.操作时请小朋友尽量不要把水洒到桌子上;c.每一种材料都要尝试。

3.师: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并对于个别操作较慢的幼儿进行指导和鼓励。

4.师:

并现场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

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5.师小结:

我们通过操作后发现金属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下沉像(回形针、钉子、硬币)木质和塑料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上浮像(泡沫、筷子、木块、雪花片、瓶盖)。

由此可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

二、尝试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

刚才的结果中我们都看到了,物体在水中的现象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小朋友尝试操作,如何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看看有什么样的办法。

(有的是通过借助外力,还有的是改变自身形状)一起来探索。

2.师:

鼓励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小结:

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了,实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会下沉,但是我们通过改变它的形状,由原来的下沉变成了现在的上浮。

橡皮泥在自身比重不变液体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了。

它就会浮在水面上了。

在此环节中渗透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引导幼儿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对有关浮力的了解。

三、迁移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观看课件,轮船、游泳圈、竹筏等。

活动延伸

师:

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改变橡皮泥本身的形状可以让原本下沉的物体上浮。

那你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什么物体也可以这样来操作?

大家搜集一下,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自己来试一试,看一看吧。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3)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沉与浮》含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

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

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难点:

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

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

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

沉与浮

1、教师示范:

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

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

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

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

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

"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

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

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

"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

总结:

(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

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

(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

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

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

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

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

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

(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

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

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

4、幼: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

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

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活动延伸:

1、师: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

3、教师总结:

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

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活动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4)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

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

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难点:

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

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

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

沉与浮

1、教师示范:

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

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

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

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

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

"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

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

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

"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

总结:

(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

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

(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

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

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

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

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

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

(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

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

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

4、幼: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

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

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与水的接触面较小,容易下沉;而当做成船时,与水接触面增大,就会浮起来。

生活中玻璃球丢到水中就会下沉,而轮船则可以安然无恙的航行在大海中。

(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总结。

活动延伸:

1、师: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

3、教师总结:

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

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

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

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

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5)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含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

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

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

3、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

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难点:

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

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

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

沉与浮

1、教师示范:

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

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

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

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

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

"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

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

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

"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

总结:

(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

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

(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

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

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

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

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

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

(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

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

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

4、幼: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

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

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活动延伸:

1、师: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

3、教师总结:

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

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活动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6)大班科学教案《鸡蛋的沉与浮》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科学活动鸡蛋的沉与浮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