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迈出人生第一步著名早教专家杨健教授的讲座笔记详细整理版.docx
《三岁看大迈出人生第一步著名早教专家杨健教授的讲座笔记详细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岁看大迈出人生第一步著名早教专家杨健教授的讲座笔记详细整理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岁看大迈出人生第一步著名早教专家杨健教授的讲座笔记详细整理版
主讲人:
杨健,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0岁方案”专家组常务副组长、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少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国内著名早期教育专家。
主题:
三岁看大----迈出人生第一步
引言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的最高司令部(大脑皮层)卓越无比。
它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复杂的物质。
人类的感觉、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等极其复杂精细的生理心理活动,就在这深不到半厘米、广不及1/4平方米的神经网络中进行着。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还在于人的学习本能,如果没有这种本能,人类还将生活在蛮荒年代,甚至不可能脱离动物而成其为人,是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前进的。
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
4岁儿童的脑重已达到成人的90%左右。
孩子是在不断探索中成长的,智慧增长之快令人张口结舌。
在早期的岁月里,婴儿的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他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
格伦.多曼博士说:
“每个儿童出生时就有的潜在智能,比达.芬奇使用过的还要大得多。
”
然而在中国,大约只有不到15%的未来母亲和比这个比例低得多的未来父亲参加过某些形式的优生优育课程,况且已有的课程也通常不过是关于生育和保健方面的知识,早期教育几乎完全是空白,更没有涉及诸如大脑科学以及婴幼儿所需的最佳刺激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年轻父母作为施教者,理所当然地以最大限度地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开发儿童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造力,把孩子一步一步地引向成才之路。
一、早教的基本理念
1、训练五感,就是训练大脑,要及早进行
2、早产儿现象----人类头三年的潜意识教育
3、形成印刻和获得敏感----婴儿认知特点
4、隧道现象----早期教育是素质教育
二、早教的基本内容
1、健康活动——身心并重,身心和谐,保护和锻炼并重
2、认知活动——训练五感,耳聪目明,见多识广
3、语言活动----第二信号系统
4、社会活动----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
5、艺术活动----美育教育是灵性启蒙
三、基本操作
1、健康活动
2、认知活动
3、语言活动
4、社会活动
5、艺术活动
一、早教的基本理念
1、训练五感,就是训练大脑,要及早进行。
婴幼儿的认知活动是从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开始的。
人的大脑是司令部,所以用脑袋壳把它好好地保护起来,大脑是封闭的,它不可能直接与外界发生联系,它得依赖它的五个“情报部门”源源不断地向它传递“情报”。
这五个部门就是我们熟知的视觉、听学、味觉、嗅觉和触觉感觉器官。
所以我们训练五感,就是训练大脑。
一个人是否聪明,在于他的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是否足够,要让脑细胞之间完成足够的连接,就要刺激人类的五感本能,建立信息连接,搭建孩子将来智力成长的通道。
五感是指: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五感训练当中,视觉是最重要的。
婴幼儿的视觉要求:
颜色鲜艳,轮廓分明。
可以给宝宝看彩色的气球,婴儿最喜欢红色,因为胎儿在子宫中唯一看到的颜色就是红色,胎儿是有记忆的,看到大片红色的物体,会让婴儿想起子宫里安全的环境。
而且气球被风吹了是会移动的,让婴儿的视线跟着移动,也能很好地刺激宝宝的视觉发育,进一步刺激智力发育。
有些人把婴儿房装修得非常温馨,用大量粉色的、淡色的颜色,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颜色对比不够强烈,不能刺激婴儿的视觉。
2、早产儿现象----人类头三年的潜意识教育
赵忠祥在动物世界里解说道,一只小角马出生后十分钟可以站起来,再过十分钟可以走,大约在两个小时内,它便可以随迁徙的庞大队伍奔走了。
和动物不一样,动物都带着一个成熟的大脑来到世上,我们有哪一家的新生儿,出生后两个小时到公园里跑来看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其实都是“早产儿”,我们甚至可以把一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
但是,人类幸亏早产,人类的早产使得人是带着一个极不成熟的大脑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上。
这使得婴儿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从而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婴儿大脑里的神经元伸长出轴突、树突,伸得长、伸得远,从而产生连结,形成庞大的“互联网”,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头三年实质上是通过有效的手段,使人脑重新“编程”,获得挖掘人类潜能的开发的机遇。
所以,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其组装工程在三年内完成了人生70%-80%。
但有人说,三岁以前的事情记不住,记不住有用吗?
记不住那不是白费劲了吗?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记不住≠没有。
有一本书叫做《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在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的英语水平就让老师感到惊讶,但是她三岁以前却从来没有学过英语。
这是因为她还是几个月的婴儿的时候,她的妈妈正在考职称考试,每天要学英语,所以就每天抱着她在读英语背英语,后来她妈妈的职称考试考过了,背的英语也忘记了,可是刘亦婷却因为在婴儿时期受到的了潜意识影响,建立了英语的印刻印象。
大人的学习能力远远比不上婴儿,因为婴儿时期受到的是下面讲的印刻印象。
3、形成印刻和获得敏感----婴儿认知特点
(1)形成印刻
人生头三年的教育是潜意识教育,它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具有远期效应的教育,科学家把这个时期叫做“形成印刻期”。
大家想一想,象印章一样印上去,象刀子一样刻上去,在大脑产生痕迹,它当然会在今后时刻发挥作用的。
我国古人流传一个谚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看来很有道理。
0-3岁孩子所学等于3岁至死的总和——蒙台梭利。
小孩子≠缩小的大人,婴儿的识记认知,不是像大人那样的,婴儿是把眼睛当做照相机一样获得印象,也就是图谱识记。
0-3岁的孩子是无与伦比的脑力劳动者,认人、认字、认物,获得大量信息。
其中认字是最简单的,越难的字对婴幼儿越好认,因为字所提供的图谱信息量最大。
台湾有一个家长,直接拿康熙字典当图片来教一岁多的孩子认字,很多人一定以为孩子记不住,错了,记住了,而且记得非常准确。
(2)获得敏感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德尔指出:
“我们的教育体制错过了大好良机,因为人们忽视孩子发育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时期,我们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
三岁以前,是无选择探求的时期,能获得各种敏感,在这一时期接触什么则获得什么敏感。
多接触书籍则获得书籍敏感,天天看人打牌则获得打牌敏感,不同类型的敏感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影响深远的,你想让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0-3岁让她接触什么样的事。
所以有“书香门第”这个说法,在学习型的家庭,孩子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耳濡目染受到学习的氛围影响,获得了学习敏感。
因为三岁以前孩子处于无自主选择探求的时期,因此家长选择美好的事物让孩子接触就是家长的责任,琴棋书画都要接触一些。
有人说这时候孩子接触了也学不会记不住,所以无所谓,完全错误!
3岁以前早教的第一原则是:
对牛弹琴,不求甚解。
不需要孩子记住什么知识,学习什么具体技艺,接触了就是好,最重要的是熏陶,让她获得对美好事物的印刻形成和敏感!
4、隧道现象----早期教育是素质教育
(1)隧道现象
你见过火车进隧道吗?
火车头先进去,先出来的还是火车头,因为隧道里火车不能掉头,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隧道现象”。
人的教育是一种典型的“隧道现象”。
今天在各行各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他们的优秀,不是在大学里才显现出来的,早在中学阶段,已然优秀,他也不是中学时期才显现出来优秀,你去走访他所在的小学,小学老师会告诉你:
“这孩子虽然调皮,但成绩优秀。
”他也不是小学时才优秀的,你去问他所在的幼儿园,园长会告诉你:
“他今天的成就不奇怪,我们在幼儿园就发现他各方面心理品质都很好。
”
他也不是幼儿园才反映出来,你去调查他的家庭,你会发现,他的父母冲破了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实施科学的早期教育,让孩子一开始便处于主动而不是不利的地位,这样的孩子当然先进隧道,他也当然先出隧道。
(2)婴幼儿与母亲不可分离
人生的初始阶段,除了早教意外,还必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那就是母爱。
“爱妈妈”是情感教育的起点,是早期教育中最基本的成份,温暖的情感是促进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若有了爱,再让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体验,让孩子选择他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一切就从这里开始了。
我们发现,孩子的社会性有一个根基,这个根基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纽带,那就是亲子关系的纽带。
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身体素质较差,平均智商低于常态儿童,更重要的是:
人格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究其原因,还应归咎于幼儿时期缺少亲子关系这一特殊纽带的原因,而在亲子关系中,母亲又是独特的值得关注的决定性人物。
为什么?
我刚才说过了,人从本质上讲,都是早产儿,我们甚至可以把一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
人生的头三年极为重要,这不仅是指智能开发,也同样指社会化进程,尽管婴儿作为生物体脱离了母体,但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
母婴关系仍然是孕母与胎儿的关系。
在这母子连体,母子连心的头三年,母亲对孩子的作用十分巨大。
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母亲在旁呵护成长,那么孩子的发展将遇到极大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留守儿童的现象,将幼儿留给老人照顾,父母出外挣钱,这样的家庭,必然导致孩子的心理缺乏稳定的根基,虽然一时半会看不出来,将来却一定会产生负面的后果。
母子感通极为宝贵,它是维系孩子与这个大千世界的一条精神脐带!
从根本上说,对母亲的依恋是人的精神赖以存在而不致崩溃的基础,也是人得以不断扩大自己生存疆域的根基。
人所有的信仰都发源于对母亲的信仰,都是母亲信仰的一种替代形式,否则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孤独的人类便失去了存在的根由。
这种通过印刻、依恋到心理支持、信任的过程,正是一个婴儿健康成长的过程,妈妈通过产褥的痛苦和抚养的辛劳,自觉于自己所扶养的婴儿是自己的孩子;孩子通过妈妈施加于自己的爱而自觉于自己是妈妈的孩子,正是这种精神的联系,让孩子成为一个精神健全,性格协调的人。
(3)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
“健美、聪慧、性格好。
”
A、健美,不仅是身体健康,还要有良好健全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只有三者都处于良好状态,才能是一个健康的人。
心理疾病:
儿童多动症、孤独症、焦虑症
心理障碍:
厌食(注意吃饭时不可训斥孩子);
睡眠障碍(黄金睡眠时间晚9点-11点,可以放音乐助眠,注意睡前不可恐吓孩子,比如说再不睡爸爸就要打你了、再不睡大灰狼就要来了,或者讲带有恐怖内容的睡前故事);
排泄障碍(5岁以后再关注);
言语障碍(讲座内容没听清……*_*);
行为障碍:
攻击性行为
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要横加干涉。
比如周岁以前,吮手指是孩子的探索本能,不要制止,三岁以后还是经常吮手指则要帮助孩子改正了。
B、聪慧,是指充分利用婴幼儿大脑急剧增长,大脑半球急剧分化的有利时期,抓住这个有利时期,挖掘孩子的潜在能力,促使孩子早慧。
内容见后述。
C、性格品质好是孩子良好道德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是人生幸福的首要条件,是智能开发的前提。
儿童性格的六大特征:
快乐活泼(要求家长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不可当面争吵甚至家庭暴力);
安静专注(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给孩子完全安静,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即使是吮手指、看某个玩具的时候,不要打扰);
好奇求知(要小心呵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恰恰是他智商高的表现,家长不要说这关你什么事之类的话;还要注意不可用伪科学蒙骗小孩子,比如不要说是孩子是天上掉下来的、垃圾堆里捡来的之类);
勇敢自信(除了对犯错误可以有恐惧之外,其它恐惧都不能有,比如不能说不能做某事,否则大灰狼来了之类。
即使提醒孩子不要犯错误,也不可以暴力或者暴力威胁,可以以取消某一项福利的方式来提醒孩子犯错误的后果,比如说如果玩火,原来说好的去公园玩就不去了。
另外,三岁以下的孩子,不需要谦虚,过早教谦虚会阻滞孩子的表现,要让他有充分的自信,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只要做了应该做的,不管做好做坏都是最好,就要表扬,可以到上了小学之后再教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独立创新(要鼓励孩子的独立人格,该说NO的时候要说NO,不愿意就说不愿意;鼓励异想天开,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善良有同情心(溺爱使孩子没有同情心,要从爱妈妈开始学会爱,多接触大自然,在有保护的前提下接触小动物)
二、早教的基本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现在在学术界,在亲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机构里,大致可以把教育内容分成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地涵盖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无论是家庭实施也好,亲子教育机构实施也好,名称可以有异,但实质不变。
1、健康活动——身心并重,身心和谐,保护和锻炼并重。
要关注儿童身体运动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比如常说的七坐八爬等等,原则上不可滞后。
另外要注意两岁前的儿童不能从高处往低处跳,会损伤骨盆,而且当时不会察觉,要到青春期才表现出来。
健康活动的四大法宝:
(1)略微超前:
训练一定要在孩子相应的年龄、月龄之前,比如让孩子提前半个月一个月学习翻身、爬行等稍微提前,提前太多也会影响健康。
小孩子一定要经历爬行的阶段,家长不要怕脏或者怕麻烦就不让孩子爬,爬行是训练婴儿肢体协调的最佳方式。
爬行的时候爸爸也要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爬行着玩耍。
(2)手眼协调。
心灵手巧、视觉第一。
手可眼对大脑的刺激占到整个大脑的80%,像搭积木、串珠子、玩泥巴、捏橡皮泥等都是很好的手眼协调运动。
(3)运动定向。
引导孩子学会固定方向运动。
比如玩扔球游戏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将球投进球门,也可以父母各站到一边,让孩子把球递给自己,训练大脑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4)左右开弓。
是最重要的一点。
左右手同时运动,全脑开发。
介绍一套左右脑体操如下:
A、拳头在上掌在下。
一手握拳,一手摊掌,左右互换。
B、一打四。
C、两手相向握拳,伸出食指,分别按节奏勾起食指、食指相对、勾起食指、食指指上,可同时念一些有节奏的儿歌口诀。
D、捶捶摩摩。
左右手分别捶、摩大腿,左右手互换。
2、认知活动——训练五感,耳聪目明,见多识广。
我们说一个孩子智商高,就是他“聪明”,聪明聪明,耳聪目明也,很有道理。
孩子们从感觉到知觉,有了感知觉,才有记忆,才有思维,所以,大量地认知活动应尽早及时地进行,让孩子耳聪目明。
比如在进公园前问宝宝:
左边一棵树,右边一棵树,看看哪棵树更高?
答对了才进公园;问我牵着你的左手还是右手?
这里有两朵花,哪个是红色?
另外这个是什么颜色?
两岁以后要加强数学逻辑认知,过三关:
理解数与物的对应关系:
数一数有几个碗?
穿了几件衣服?
理解数的简单逻辑关系:
3和5哪个大?
从10数到0,不要忽视0的存在;序列关系第1个是什么第2个是什么。
理解数的分合关系:
10个可分解为1个和9个,反之也能组合。
3、语言活动----第二信号系统。
生育问题专家伯顿.L.怀特曾经说过:
“语言绝对是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
”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把人类的独有的语言叫做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关于婴幼儿的语言开发,有一个普遍的认同:
世界各国通过对神童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神童的语言能力都非常强。
这一现象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科学系统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0~3岁是语言训练重中之重的关键期。
(1)周岁前:
语言积累期,家长千百次的重复。
本阶段家长的任务:
A、应答,婴儿3个月就会呀呀发声,即使听不出声音的含义,也必须要与她应答、对话;
B、在5个月到1岁的时候要训练结合语音特征和语义特征,即说耳朵,宝宝就知道是指耳朵,会示意给家长看。
(2)1岁三个月开始:
命名期,单词认知。
家长的任务:
A、扩大词汇量,通过联想无限扩大;
B、规范化训练,郑重声明----不可用儿语,比如不要把吃肉说成吃嘎嘎、逛街说逛街街等等,儿语都是大人臆想编出来的,长大后难道还把肉叫成嘎嘎吗?
不可能,也就是说如果讲儿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定还要经历一个纠正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走了弯路。
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跟我一起做),把你的两只手伸出,然后十指交叉握在一起,看看哪只手的大拇指在前面?
再来一次,是不是还是同一个大拇指在前面?
这就是习惯,如果改变一下,握拳时刻意将另一个大拇指放在前面,是不是很别扭?
孩子可以接受规范的词汇,对孩子来说没有大人概念中的难的词汇或者不难的词汇,孩子学习语言只是将某个事物和某个字词联系在一起,比如将听音乐说成欣赏音乐,完全可以。
要让孩子尽快说话利索,就要坚决不讲儿语。
(3)1岁半左右:
电报句期。
像拍电报的用语,简单、断续。
家长的任务:
引导、纠正。
比如孩子说:
爸爸、球!
然后用手指着地上的球让你去捡,那么家长可以说:
什么?
听不懂啊?
再说一遍?
即使孩子急哭了也没关系,继续引导他,用这种方式适当逼一逼,直到孩子说出完整的:
爸爸,球掉了,帮我捡起来,才给正面回应。
(4)1岁9个月到2岁:
规范主谓句期。
家长的任务:
教孩子提前读、背规范的儿歌、一流的诗歌、猜谜语等等,将规范和优美内化,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飞跃。
每天花20分钟给孩子朗诵第一流的文章。
婴儿也可以读书,此阶段关键在输入,不在理解。
4、社会活动----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
0-3岁的早期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因此,孩子的社会交往至关重要。
最近学术界提出来一个名词:
“高楼综合症”或曰“儿童生活都市化”,什么意思呢?
我记得我小时候没有什么高楼综合症,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高楼,我只记得小时候我满世界跑,走街串巷,尤其是到邻居家里去玩,很方便,那时候甚至夏天晚上睡觉时,家家户户都不关门,我家搬了几次,每次搬到新的地方,我可以在一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和周围的同年龄孩子交上朋友。
现在不行了,家家户户关门,这个门有个难听的名字:
防盗门。
现在也不时兴敲门了,而是“叮咚”按门铃,也不时兴听到铃声就开门了,而是在猫眼里窥视一番再决定是否开门。
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的孩子,其实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伙伴,而小时候的伙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社交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所以,亲子教育中特地把社会活动单列出来,我也多次提出一个忠告:
“家长千万不要牺牲儿童的社会性关起门搞智力开发。
”
三岁时可用自我介绍来考核人际关系,需具备如下三个条件,缺一则不合格:
对象是陌生人或者公众;内容不少于三条,越多越好;口齿伶俐声音洪亮不怯场。
5、艺术活动----美育教育是灵性启蒙
我曾经提出,对婴幼儿进行“三浴”(日光浴、空气浴、水浴)非常重要,但三浴不够,应加上第四浴——音乐浴,让孩子从小沐浴在音乐之中,甚至从胎儿开始,而且必须是第一流的音乐,比如欧洲古典音乐,悠扬舒缓的小夜曲,梦幻曲、摇篮曲,莫扎特小夜曲,匈牙利舞曲,因为人的大脑接受外部信息,遵循“先入为主”的原则,即首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占主导,以后同类型信息的进入,大脑会先入为主的筛选。
同样,让孩子很早接触美术,造型等艺术的熏陶,将对他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我在研究少年犯罪现象时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问题,这些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除了大家熟知的各种原因如家庭,道德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在幼年时,家庭里几乎从未进行过任何美育教育。
他们以丑为美,他们缺乏起码的审美情趣,久而久之,灵魂扭曲,所以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尽早地让孩子在艺术上接受濡染和熏陶,以培养高尚情操。
(以下部分由于时间关系讲座未谈到,以下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三、基本操作(摘要)
以下操作部分,都是精心摘取其中一些重要的关键环节,从五个领域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
大家从中可以看到:
1、这些操作并不神秘,并不高深,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做到;2、关键是必须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任何时候你都不会放弃,任何困难你都可以克服,任何失败都不会让你灰心丧气,你将孜孜以求,一步步把孩子送上成才之路。
一)健康活动
1、抬头练习(2个月内)
竖抱时让他抬头,俯卧时抬头。
为什么要这样做?
婴儿抬头时,双肩也抬起来了,而且下巴也能短时间离床,这就意味着他的视野改变了,丰富了视觉信息,同时也增强颈部的张力。
2、翻身打滚(3个月)
翻身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动作,是为今后的爬的动作作准备,他不愿意翻也行,你把他用卧单裹起来,然后轻轻一抽,你看他翻不翻,他不翻也得翻!
此外,取仰卧位,把宝宝左腿放在右腿上,以你的左手推宝宝左手,使他产生翻身动作。
3、抓握物件(4个月)
抓握反射是婴儿的本能反射动作,无需训练,但我们应把这种本能反射动作演变成有意义的社会行为,那就得训练,很简单,把宝宝抱至桌前,桌上放几种不同的玩具,让其主动去抓握,也可以用鲜艳的颜色和清脆的带响声的玩具去逗引他,让其抓握,触摸,摆弄。
4、练习坐(4-6个月)
四个月时,练习拉坐,即抓住宝宝的双手拉他坐起来,五个月时,将宝宝靠着坐,家长给予一定的支撑,然后是“青蛙坐”即不靠了,而是训练宝宝用双手撑着前面做青蛙状,到六个月,应训练他独坐,在独坐时,家长可先给予一定的支撑。
5、换手游戏(6个月)
将一个物件有意识地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这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这就是抓握本能反射动作的延伸。
先给他一件,他抓握了,而再出现的玩具更好看,他会随手扔掉第一件去抓第二件,家长不给,反复给宝宝做换手示范动作直到宝宝学会。
6、让他爬(7个月)
爬是一项婴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动作,爬得早、爬得长、爬得好的孩子智商高,语言能力发育快,长大后少有感觉统合失调的毛病。
开始宝宝往后爬,家长要抵住脚跟鼓励他向前爬,开始匍匐(即腹部靠床面),家长要教他离开床面用四肢交替爬行,有一个妙招可以让他这样:
取一条毛巾,兜着他的腹部,提起来让他爬。
直线爬行了,还教他曲线爬,平地爬行了,还教他上坡下坡爬,我把这戏称为“花样爬行”,总之,变着法子让他爬的时间延续到九个月,十个月。
7、拇食对捏(8个月)
人类手的精细动作,统计起来有一亿多种,手是大脑的前哨,中国有句老话:
心灵手巧。
也可以反过来认识:
手巧者一定“心灵”。
而精细动作的起点是拇指和食指对起来捏东西,比如捏黄豆、捏花生等,这个动作十分具有象征意义,须知,所有的动物包括灵长类动物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个拇食对捏的动作的。
这是人类才具有的高难动作,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
顺便说一句,凡是手,眼配合的动作是对大脑训练的最有成效的动作,请家长特别记住。
8、扶拦站立(10-11个月)
让宝宝扶物站立,最后能移动几步,这是学步的开始。
先是双手然后单手,这里要说的是,不要鼓励这个动作在孩子8、9个月时就用,记住,他今后要走一辈子,站一辈子的,过早站立并不好,这是考虑到宝宝的骨骼肌肉处于稚嫩阶段的保护性措施。
我们反对超前,我们提倡“略超前”,但站立和行走,我认为略超前都不必。
9、搭积木(12个月)
手眼配合的游戏中,搭积木是最受欢迎的游戏,周岁的孩子至少要搭上两块或以上的积木而不倒,到1岁2个月,要求搭上三——四块积木而不倒。
10、行走自如(1岁2个月)
训练宝宝独立行走,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大人增加一点内容,比如让宝宝拉着拖车一类的玩具行走,或采用抛球出去,让他来回捡球,这些都不失为一些训练宝宝综合动作能力的方法。
11、穿珠子(1岁4个月)
准备塑料绳和算盘珠子,手把手地教宝宝穿珠子,可能会出现困难,那么,不妨先穿塑料环子,然后再穿珠子,这是一项精细动作,可以培养孩子专注能力。
12、扶栏上下楼(1岁半)
家长让宝宝自己扶好楼梯扶手,两脚站稳后再一步一步登上,开始时家长可以扶持一下,然后试着放手,学会了上,再学一步一步下楼梯。
13、投球入瓶
家长先示范拇食对捏小球,然后拿到瓶口时放松,让球落入瓶中,让宝宝模仿,这个动作可逐渐增加难度,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每分钟投入多少来促使宝宝增加投入的速度。
14、踢球(1岁10个月)
宝宝踢球时,开始可能有许多笨拙的举动,家长应鼓励孩子大胆踢,先只要求踢出去就行,然后可以提出更高要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