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9914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

《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草药大全 5208 大便干燥用药.docx

中草药大全5208大便干燥用药

中草药大全52—08大便干燥用药

中文学名黑芝麻

拉丁学名SesamumindicumL

别名胡麻、油麻、巨胜、脂麻

入药部分以黑色种子入药

形态特征

脂麻科(胡麻科)脂麻属植物脂麻,一年生草本,高达1.5米。

茎方柱形,全株被毛。

叶具长柄,叶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长7.5-12厘米,基生者常3裂。

夏秋开白色带淡红色花,单花腋生,近无梗,萼5裂,花冠长约2.5厘米,上唇2裂,较短,下唇3裂,雄蕊2对,子房卵形,花柱细长,柱头二叉状。

蒴果长圆状圆筒形,长约2.5厘米,有细毛。

种子多数,黑褐色。

生境与分布

为栽培种,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

黑芝麻中之亚油酸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降低,有防治心冠状动脉硬化的作用。

性味功能

甘、平。

滋补肝肾,养血润肠,通乳。

主治用法

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贫血,便秘,乳汁缺乏。

用量10-15克。

水煎服,研粉单服或入丸散剂服。

参考配方

1.肝肾亏虚,头昏,眼花,耳鸣:

黑芝麻、桑叶等量,研末蜂蜜调服。

每服10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2.肠燥便秘:

黑芝麻炒研,蜂蜜调服。

3.病后脱发:

黑芝麻炒研,加食糖拌匀,每日服1-2匙。

中文学名蓖麻

拉丁学名RicinuscommunisL

别名红蓖麻、天麻子果、蓖麻籽

入药部分以种子、根、叶入药

形态特征

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灌木或小乔木,在北方为高大一年生草本。

茎直立,无毛,绿色或稍带紫色,被白粉,节明显。

单叶互生,具长柄,柄端具腺体,叶片盾状圆形,掌状分裂,深达叶片的一半以上,裂片一般7-9,先端长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齿端具腺体,下面被白粉。

夏末开花,总状花序或似总状圆锥花序顶生,长10-30厘米或更长,花单性,同株,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萼3-5裂,子房3室,每室一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

蒴果球形,有3个纵槽,外被刺状物,成熟后3裂。

种子矩圆形而稍扁,长0.9-1.8厘米,宽0.5-1.1厘米,一面平,一面较隆起,表面光滑,有灰白色或黑棕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纹理,一端有灰白色至浅棕色突起的种阜。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少有野生者。

野生品仅分布于南部亚热带地区。

采集加工

秋、冬采集种子,夏、秋采根、叶。

药理作用

所含蓖麻油通过十二指肠皂化成蓖麻油酸钠,刺激小肠使蠕动增强,于服药后2-6小时排出半流质粪便,排便后可有短期便秘。

能引起盆腔器官轻度充血。

性味功能

种子:

甘、辛、平,有毒。

消肿,排脓,拔毒。

蓖麻油:

润肠通便。

叶:

甘、辛、平,有小毒。

消肿拔毒,止痒。

根:

淡、微辛、平。

祛风活血,止痛镇静。

主治用法

蓖麻籽:

子宫脱垂,脱肛,捣烂敷头顶百会穴。

难产,胎盘不下,捣烂敷足心涌泉穴。

面神经麻痹,捣烂外敷,病左敷右,病右敷左。

疮疡化脓未溃、淋巴结核、竹木金属入肉,捣成膏外敷。

蓖麻油:

肠内积滞,大便秘结。

用量10-20毫升,顿服。

叶:

疮疡肿毒,鲜品捣烂外敷。

湿疹瘙痒,煎水外洗。

灭蛆、杀孑孓,取叶或种仁外壳1斤,加水10斤,煎30分钟,药液按5%比例放入污水或粪坑中。

根:

风湿关节痛,破伤风,癫痫,神经分裂症。

用量30-60克,水煎服。

参考配方

破伤风:

蓖麻根120-240克,蝉蜕15-30克,九里香30-60克,加水1升,煎至20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

注:

蓖麻籽所含蓖麻毒素(7毫克)或蓖麻碱0.16克),可使成人死亡。

儿童口服生蓖麻籽5-6粒即可死亡。

毒质加热可以破坏。

中毒症状:

咽喉灼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尿或血尿,发热,痉挛,最后血压下降,休克,呼吸停止而死亡。

中文学名牵牛子

拉丁学名PharbitishederaceaChoisy

别名牵牛、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子

入药部分以种子入药

形态特征

旋花科牵牛属植物牵牛,一年生缠绕草本。

茎左旋,长2米以上,多分支,被短毛。

叶互生,具长叶柄,叶片心状卵形,长3-6厘米,长3裂至中部,呈戟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全缘,两面均被伏生毛。

夏季开花,花1-3朵腋生,小花梗极短,总梗一般较叶柄短,萼5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被长毛,外展,花冠漏斗状,形似喇叭,蓝色或紫色、白色,边缘5浅裂,早晨开放,日中渐萎,雄蕊5,不等长,花丝基部有毛,子房3室,每室有2个胚珠。

蒴果球形,基部有外层或反转的宿萼。

种子3棱卵状,花色浅的种子黄褐色,入药称白丑,花色深的种子多黑褐色,入药称黑丑。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或住宅旁,也有栽培。

全国各地均产。

采集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根据种子颜色分别采割。

药理作用

1.经动物实验,牵牛子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2.此药由尿排泻,能加强肾脏活动,使尿量增加,大量服用对肾脏有刺激,使肾脏充血,产生血尿。

3.大量服用会有毒性反应,可影响脑神经,尤以舌下神经易受损,产生语言障碍,重者可至昏迷。

4.杀虫:

体外试验对蛔虫、绦虫有一定杀灭效果。

性味功能

苦、寒,有毒。

泻下,利尿,消肿,驱虫。

主治用法

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便秘,虫积腹痛。

用量3-6克。

水煎服。

入丸、散时剂量减半。

孕妇忌服,不宜与巴豆同用。

参考配方

1.肢体浮肿、尿少:

黑牵牛(炒)120克,大黄60克,甘遂(醋制)、红牙大戟(醋制)、芫花(醋制)、青皮、陈皮各30克,木香、槟榔各15克,轻粉3克(另研),共为细末,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

每服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2.慢性肾炎并发水肿:

黑白丑各120克,研末,每服6克,另用大枣10枚,煎汤加红糖适量,吞服药粉,每日1次,连服2-3天。

3.大便秘结:

牵牛子微炒研末,每日开水冲服1.5克。

注:

园叶牵牛也做牵牛子入药。

中文学名火麻仁

拉丁学名CannabissativaL

别名大麻仁、火麻、线麻子

入药部分以果实或除去果皮的种仁、根、花入药

形态特征

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一年生草本,高1-3米。

茎粗壮直立,有纵沟,密生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

掌状复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叶柄长4-15厘米,被短绵毛,小叶3-11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糙毛,下面密被灰白毡毛。

夏季开花,单性异株,雄花黄绿色,排列成长而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被5片,雄蕊5,雌花绿色,丛生叶腋,每朵花外有1片卵形苞片,花被1片,小,膜质,雌蕊1枚。

瘦果扁卵圆形,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

生境与分布

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或粘质土壤都适于栽培。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季节

10-11月收获果实,晒干,碾破除去果皮。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对麻醉猫及正常大白鼠,火麻仁可使其血压显著下降。

青年服火麻仁乳剂4周,血压由140/100毫米汞柱降至120/80毫米汞柱,继续给于维持量5-6周,血压稳定于115/80毫米汞柱。

且无不良反应。

2.火麻仁含脂肪、蕈毒素、胆碱等,食入大量(60-120克)可致中毒,多在食后1-2小时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哭闹、失去定向力、抽风、昏迷、瞳孔散大等。

3.火麻仁果皮中可能含有麻醉性树脂成分,因此加工火麻仁时应将果皮除尽,以防中毒。

性味功能

甘、平。

润燥,滑肠。

主治用法

体弱、津亏便秘。

用量:

10-15克。

参考配方

1.大便秘结(麻仁滋脾丸):

火麻仁、白芍、枳实、大黄各30克,厚朴、杏仁各15克,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服10克,每日1-2次。

或火麻仁15克,小米(大米、高粱米亦可)30克,熬粥吃。

2.热病后肠燥便秘:

火麻仁、杏仁、柏子仁各10克,枳壳6克,水煎服。

3.产后血虚便秘:

火麻仁、当归、柏子仁各10克,生地黄12克,水煎服。

4.老人或产妇大便燥结:

火麻仁15克,紫苏子10克,水煎服。

5.失眠:

火麻花、杏叶沙参、仙鹤草根各30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6.咳嗽:

火麻仁、车前子各10克,水煎服。

7.小便不利:

火麻根、海金沙藤各15克,水煎服。

中文学名大黄

拉丁学名RheumpalmatumL

别名香大黄、马蹄黄、将军、生军

入药部分以根及根状茎入药

形态特征

蓼科大黄属植物:

1.掌叶大黄:

多年生草本,高达2米。

地下有粗壮的肉质根及根状茎。

茎粗壮,中空,绿色,平滑,无毛,有不甚明显的纵纹。

单叶互生,具粗壮长柄,柄上密生白色短刺毛,基生叶叶片圆形或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达35厘米,掌状5-7深裂,裂片矩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有大的尖齿裂,叶上面疏生乳头状小突起和白色短刺毛,下面有白色柔毛,以脉上为多,并疏生黑色腺点,叶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托叶稍大,筒状,绿色,有纵纹,密生白色短柔毛。

秋季开淡黄白色花,大圆锥花序顶生,花梗芊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6裂,长约1.5毫米,排为二轮,雄蕊9。

瘦果矩卵圆形,有三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

2.鸡爪大黄:

与前种相似,但本种叶裂极深,裂片常再二回深裂,裂片窄长,花序分支紧密,向上直立,紧贴于茎。

3.药用大黄:

本种基生叶5浅裂,边缘有粗锯齿,托叶鞘膜质,比较透明,上有短毛,花淡黄绿色,翅果边缘不透明。

生境与分布

掌叶大黄生于高寒山区,土壤湿润的草坡上,华北有栽培。

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西藏等地。

鸡爪大黄生于山地灌木林下或林缘较阴湿的地方。

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药用大黄生于大山草坡,土壤肥厚,阳光充足的地方。

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秋末冬初叶枯时挖取,除去粗皮,切片晒干。

药理作用

1.掌叶大黄和鸡爪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是结合状态的大黄酸和其类似物。

本品因含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又具有收敛作用,故大剂量使用大黄会先泻后便秘。

若煎药时间过长,则蒽醌类化合物、结合性大黄酸及其类似物破坏较多,鞣酸等成份大量煎出,故仅有致便秘作用,而无泻下作用。

2.有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止血作用。

3.本品可促进胆汁等消化液分泌,有利胆、排石、增进消化的作用。

4.大黄酊剂、浸剂经家兔试验有降压作用,其中以酊剂效果较好。

5.大黄素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小鼠离体肠痉挛作用强于对抗豚鼠气管痉挛的作用。

6.本品有降低血清高胆固醇的作用。

7.大黄酸、大黄素均有利尿作用,以大黄酸作用最强。

8.抑菌实验:

大黄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份已证明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

大黄酸和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5微克/毫升、10微克/毫升。

此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皮肤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性味功能苦、寒。

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

主治用法

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用量3-12克。

外用适量。

参考配方

1.便秘:

①大黄6克,火麻仁15克,水煎服,用于一般便秘。

②酒大黄45克,桃仁20克,木香、炒枳实、柴胡各15克,甘草12克,共研细末,为蜜丸,早晚各服6克,用于习惯性便秘。

2.实热便秘,食积停滞:

大黄、厚朴各10克,枳实6克,水煎,另加芒硝6克冲服。

3.急性阑尾炎:

大黄12克,丹皮、元明粉各10克(元明粉分2次冲服),冬瓜子、桃仁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急性机械性、粘连性及蛔虫性肠梗阻,气胀较重者:

大黄(后下)、赤芍各15克,炒莱菔子、厚朴各30克,枳壳、桃仁各10克,芒硝(冲服)10-15克,水煎服。

5.疳积:

大黄、芒硝、栀子、杏仁、桃仁各6克,共研细粉,加面粉适量与鸡蛋一个,共捣烂成糊状,敷于脐部,24小时后除去,局部成紫青色即可。

6.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大黄、栀子、白芷各2斤,黄连、滑石、苍术、青黛、石膏各1斤,甘草3.5斤,姜黄2.5斤,骨碎补1.5斤。

上药除青黛外,共研细粉,与青黛混匀备用。

取药粉适量,调麻油摊于纱布上敷患处,每日2-3次。

7.脓疱疮:

大黄、黄连各10克,黄柏3克,煅石膏6克,共研细末,香油调搽患处。

8.牙痛:

生大黄60克,用75%的酒精或好酒浸泡一个月,过滤备用。

以棉球蘸药液放于牙痛处,5分钟后吐掉棉球,每日2次。

9.烧伤:

大黄5斤,陈石灰7斤,先将石灰炒热,再放入大黄,炒至石灰变桃红色,大黄变黑灰色时,筛去石灰,大黄凉后研成细粉,撒在伤面,如只红肿,可将大黄粉调麻油或桐油外涂,冷天注意保温。

注:

酒大黄:

将大黄片用黄酒喷洒拌匀,微润后放锅内稍炒,取出晾干。

每斤大黄用黄酒50毫升。

中文学名北豆根

拉丁学名MenispermumdahuricumDC

别名蝙蝠葛、山豆根、黄条香、黄根、汉防己、防己藤、山地瓜秧

入药部分以根或根状茎入药

形态特征

防己科蝙蝠葛属植物蝙蝠葛,缠绕性落叶木质藤本,长达10米余。

根状茎细长,圆柱形,外皮黄棕色或黑褐色,常呈层状或片状脱落,断面黄白色,味极苦。

叶互生,叶柄长达15厘米,被稀疏短毛,叶片圆肾形或卵圆形,稍具浅裂,略成3-7角形,长、宽约5-14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或截形,有5-7条掌状叶脉,下面苍白色,无毛。

夏日开黄绿色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排成腋生短圆锥花序,花梗长3-6厘米,有小苞片,花萼及花瓣约6片,雄花的雄蕊20个左右,药4室,雌花中有退化雄蕊,心皮3个,分离,核果肾圆形,外果皮肉质,熟时黑紫色,种子马蹄状。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田边、路旁及沟谷灌丛中或攀援于岩石上。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等地。

采集季节

春、秋挖根茎。

药理作用

1.山豆根的提取物、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小鼠移植肉瘤-180的小鼠,有延缓其死亡的效果。

对大鼠的实体型和腹水型吉田肉瘤以及对腹水肝癌的大鼠有明显的延缓死亡的作用,平均60%的大鼠没有死亡而能治愈,在治愈的大鼠血清中发现有抗肿瘤抗体的存在。

2.山豆根美蓝试管法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3.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有兴奋作用,在显微镜下吞噬碳的吞噬细胞比对照组增多,腹水和腹水细胞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比对照组高。

4.抗溃疡作用:

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对于试验性溃疡的大鼠口服给药对溃疡组织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5.抑菌实验:

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便。

主治用法

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龈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疖肿毒,便秘。

用量:

6-12克。

参考配方

1.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北豆根、桔梗各半斤,马勃45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每日3次。

2.慢性扁桃体炎:

北豆根10克,金莲花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3.牙痛:

北豆根10克,玄参、地骨皮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

4.牙龈肿痛:

北豆根15克,煎汁含于口中,数分钟后吐出。

中文学名侧柏叶(附:

柏子仁)

拉丁学名Platycladusorientalis(L.)Franco

别名扁柏、香柏、柏树、柏子树

入药部分以枝、叶、种仁入药

形态特征

柏科侧柏属植物侧柏,常绿乔木,有时为灌木状,高达20米。

干直立,分枝很密,小枝扁平,为鳞片状绿叶所包,由中轴向两侧作羽状排列,成一平面。

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除顶端外紧贴茎着生,侧生叶中线隆起,腹背叶中线较平,各叶自中部以上均线状下凹。

3-4月开花,雌雄同株,着生在上年小枝顶上,雄球花卵圆形,柄短,雌球花球形,无柄,淡褐色。

球果圆球形,直立,蓝绿色,被白粉,熟前肉质,成熟后变红褐色并木质化,开裂。

种鳞8片,顶端及基部1对无种子,其余每片有种子1-2粒,种子卵状,栗褐色,无翅或有棱脊。

生境与分布

生于较干燥的山坡,为我国特产。

除新疆、青海外,分布几遍全国。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阴干。

药理作用

1.侧柏及所含黄酮类对小鼠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2.本品可使小鼠气管平滑肌松弛,部分阻断乙酰胆碱对平滑肌的作用。

3.给与本品,可使实验动物安静、闭目,自由活动减少。

本品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

4.抑菌试验:

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均能抑制。

并有抗流感、柯萨奇病毒作用。

性味功能

苦、涩、微寒。

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主治用法

咯血,衄血,胃肠道出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气管炎。

用量:

6-12克。

参考配方

1.脱发:

侧柏叶120克,当归60克,烘干共研细,水泛为丸,每服10克,淡盐汤送下。

每日一次,连服20日为一疗程。

必要时连服3-4个疗程。

2.慢性气管炎:

鲜侧柏叶45克,穿山龙15克,黄芩、桔梗各10克,苍术、黄芪各6克,甘草0.6克,为一日量,制成浸膏片,每日分3次服。

10日为一疗程。

3.便血:

侧柏叶炭12克,荷叶、生地黄、百草霜各10克,水煎服。

附:

柏子仁:

性味功能甘、辛、平。

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参考方:

1.心悸失眠:

柏子仁、夜交藤各12克,炒酸枣仁、茯苓、远志各10克,水煎服。

2.大便秘结:

柏子仁、火麻仁各15克,水煎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