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458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沈阳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

命题:

沈阳市第31中学孙华东

东北育才学校张茂同

沈阳市第24中学聂研

审题: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徐丹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l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指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其它试题答在都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

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避请又有国讳、圣讳、宫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很多,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宇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其二为空字。

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

许镇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

其三为缺笔。

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

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

改字和空字,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

避讳,给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造成诸多麻烦。

例如有些姓氏,就因为当朝皇帝的名讳,而改作其他的姓氏。

不仅改姓,也有因避讳而改名者。

如生活在西汉末年的孔子后裔孔莽,王莽篡汉称帝,逐改名孔均。

由于避讳,不仅要改姓氏和名字,就连官名也要更改。

古代有三公之职,其中的太师,就因避西晋景帝司马师名讳,改为太宰。

即使是家讳,古人也十分重视。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

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严格。

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

且与名字同音或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就有新的国讳。

之后,新皇帝即位,又要增加一两个避讳的字。

如果是短命王朝,到改朝换代时,避讳的字数还不是很多。

但如果是延续时间很长的朝代,到朝代结束前,累积的避讳字数就往往很可观。

直到一个朝代结来,所有曾避讳的字,才可以重新使用。

避讳这种习俗,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国讳,更反映了专制统治的特点,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

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一个讳字的出现和消亡,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这也为后人对史料的辨伪,特别是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节选自朱筱新《中国古代的避讳》,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避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避讳起源于周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B.避讳有多种形式,文人特别需要回避的是家讳,即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

C.避讳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一些姓氏、名字和官职都要因此更改。

D.避讳有很强的时限性,随着一个朝代的结束,国讳中曾避讳的字,便可重新使用。

2.下列关于避讳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采用的避讳方法很多,改字、空字、缺笔是古人主要运用的三种,其中改字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B.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遇到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这是用空字的方式避讳。

C.缺笔的避讳方式,指的是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而且往往是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D.改字、空字、缺笔这三种方法各有问题,有的会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理解错误,有的会造成错读成其他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所撰文章改“序”为“引”,是因为其父名序,这说明了即使是家讳,古人也十分重视。

B.据《礼记》所述,古人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这是为了避免在交谈中因犯违而失礼。

C.历朝历代对避讳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而这种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有两千多年。

D.避讳给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造成诸多麻烦,不过也为后人进行史料的辨伪,文物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这一站到那一站

林清玄

最近在撤家,这已经是住在台北的第十次搬家了。

每次搬家就像在乱阵中要杀出重围一样,弄得精疲力竭,好不容易出得重围,回头一看则已尸横遍野,而杀出重围也不是真的解脱,是进入一个新的围城清理战场了。

搬家,真是人生里无可奈何的事,在清理杂物时总是面临舍与不舍、丢或不丢的困境,尤其是很多跟随自己许多年的书,今生可能再也不会翻阅;很多信件是少年时代保存至今,却已是时光流转,情境不再;许多从创刊号保留的杂志,早已是尘灰满布,永远不会去看了;还有一大堆旧笔记、旧剪贴、旧资料、旧卡片,以及一些写了一半不可能完成的稿件……每打开一个柜子,都是许多次的彷徨、犹豫、反复再三。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不可能再用的东西舍弃,光是纸类就有二百多公斤,卖给收旧货的人,一公斤一元,合起来正是买一本新书的钱。

还舍弃一些旧家具,送给需要的朋友。

由于想到人生里没有多少次像撤家,可以让我们痛快的含弃,所以我丢掉了许多从前十分钟爱的东西,都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一些成长的纪念。

林林总总,合掉的东西恐怕有一部货车那么多。

即使是这样,这次搬家还是动用了四部货车才运载完毕,使我想起从前刚到台北,行李加起来只有一只旅行袋,后来搬家,是一个旅行袋加一个帆布袋,学校毕业时搬家竟动用了一部小发财车。

当时已觉得是颇大的背负。

幸好去服了兵役,第二次回台北,又是一只旅行袋,然后路愈走愈远,背的东西也日渐增加,虽然经常搬迁、含弃,增加的东西却总是快过丢的速度,有时想起一只旅行袋走天下的年轻时的身影,心中不免感慨。

那时身无长物,只有满腔的热血和志气,每天清晨在旅行途中的窗口看见朝日初升,总觉得自己像那一轮太阳。

现在放眼四顾,周围堆满了东西,自己青年时代的热血与斗志是不是还在呢?

在时光的变迁中,有些事物在增长,有些东西在消失,最可担忧的恐怕是青春不再吧!

许多事物我们可以决定取舍,唯有青春不行,不管用什么方法,它都是自顾自行走。

记得十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住在屏东市一家长满臭虫的旅店,为了想看内埔乡清晨稻田的日出,凌晨四点就从旅店出发,赶到内埔乡天色还是昏暗的,我就躺在田埂边的草地等候,没想竟昏沉沉地睡去了,醒来的时候日头己近中天。

我捶胸顿足,想起走了一个小时的夜路,难过得眼泪差一点落了下来。

正在这时,我看到田中的秧苗反映着阳光,田地因干旱而显出的裂纹,连绵到天去。

有非常之美,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象,立即转悲为喜,感觉到如果能不执着,心境就会美好得多。

那时一位农夫走来,好意地请我喝水,当他知道我来看日出的美景时,抬头望着天空出神地说:

“如果能下雨,就比日出更美了。

”我问他下雨有什么美?

他说:

“这里闹千旱已经两个月了,没有下过一滴雨,日出有什么好呢?

”我听了一惊,非常惭愧,以一种悔罪的心情看着天空的烈日,很能感受到农夫的忧伤。

后来,我和农夫一起向天空祈求下雨,深切地知觉到: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世间一切的美都会显得虚幻不实。

假若知道有阳光或者没有阳光,人都能有观照的角度,就知道了舍与不舍,都是在一念之间。

不只是搬家,每个人新的一天,都是从这一站到那一站,在流动与迁徙之中,只在不忘失自我,保有热血与志气,到哪里不都是一样的吗?

我们现在搬家还能自己做主,到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是身体的撤家,如果不及早准备,到时候就会措手不及,作不了自己的主。

人的一生应步步为营地向光明与良善前进,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忘记初心。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作战比喻搬家,而一次次乱阵突围却并未给作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不过是重入围城。

B.作者认为在时光的变迁中,唯有青春不可取舍,所以便痛快地舍弃了许多从前十分钟爱的东西。

C.作者错过欣赏日出,却收获稻田美景,说明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执着、苛求,美景随处都有。

D.本文语言朴素平实、亲切自然。

作者以人文关怀与思考从身边的平凡人、平常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5.本文从“搬家”说起,请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5分)

6.结合全文,分析题目“这一站到那一站”的含意。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视作共享单车的发展大年,在这一年里,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上海街头。

有研究称,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小汽车、公交、地铁外的第四重要交通工具。

在共享单车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新选择的同时,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对共享单车的关注度也随之上升,相关的技术标准、使用规则、管理细则等也正在制定过程中。

2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上海民生民意·共享单车”调查报告。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获取样本,共访问了本市的2079个有效样本。

(摘编自上观新闻《社科院数据告诉你,上海市民怎么看“共享单车”》)

材料二:

近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共同发布的《2017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运行一年来,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25亿公里,相当于减少了碳排放量54万吨、减少了17万辆小汽车一年出行的碳排放量、多种了3000万棵树、减少了45亿微克PM2.5。

从所有权的让渡到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的方式提高了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减少城市资源浪费、节约城市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光明网《共享单车:

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

材料三:

李女士最近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一张共享单车惨遭“蹂躏”的照片,引得人们纷纷“吐槽”。

“这种行为不仅不道德,而且涉嫌违法犯罪。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东表示,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一旦行为人毁坏的共享单车价值经司法鉴定达到5000元,就可能被以故意级坏财物罪追究刑事责任,达不到5000元的,也可以对行为人予以拘留或罚款。

据报道,月入过万的关某因一时贪念,将路边的ofo单车占为己有,被治安构留14天。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陈光华表示:

“消费者和共享单车公司之间是车辆的租赁使用合同关系。

消费者将共享单车私自加锁,从‘共享’变为‘私享’,首先属于擅自变更合同的违约行为。

”至于擅自破坏共享单车锁具、定位装置,以供个人“免费”使用的行为,陈先华认为,这实际上改变了车辆的归属,涉嫌盗窃。

一旦使用人盗窃的单车价值达到一千元,则可能构成盗窃罪。

盗窃的单车价值不足一千元的,也可能面临行政拘留或罚款。

“企业要完善单车维护和监管体系,构建‘诚信黑名单”制度。

”中国人民公安学副教授刘东根表示,对于不文明用车人,可以冻结其账号、提高押金等,对于屡教不改者,可以拉入“诚信黑名单”。

(摘编自光明网《共享单车的“春天”来了吗》)

材料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