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8981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过关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勋(xūn)奠基(diàn)澎湃(bài)鞠躬尽瘁(cuì)

B.挚友(zhì)迭起(dié)咳嗽(sou)鲜为人知(xiān)

C.卓越(zhuó)校对(xiào)薪金(xīn)气冲斗牛(dǒu)

D.硕果(shuò)草率(shuài)悠然(yōu)潜心贯注(q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选聘 深宵 至死不懈 契而不舍

B.调羹绞肉马革裹尸妇儒皆知

C.谣言昼夜慷慨淋漓目不窥园

D.小楷吩咐一反即往深恶痛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D.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六年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宗教家等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精神产品的人,必然会被这光辉所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那宫殿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悄悄地燃烧着、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5.请你参加以“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12月10日上午,在西安市凤城五路世纪金花商场与沃尔玛超市两楼之间,一女子从11楼坠落,正在巡查的世纪金花商场保安李国武急忙冲上前,想要徒手托接此女子,不幸被砸身亡,坠楼女子也当场身亡。

李国武同志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所有西安人,他被未央区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同时,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对李国武舍己救人的义举进行了广泛宣传,弘扬品质西安的正能量。

【活动一:

积极推荐】同学们准备推荐李国武为陕西“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请你根据他的事迹,写一段推荐词。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活动二:

网上跟帖】一人坠楼,却造成两个家庭的破碎,这是谁也不愿意看见的沉痛悲剧。

李国武救人身亡的行为在网络上引起了诸多争议。

下面是两位网友发布在某论坛的言论,请你跟帖,反驳他们的观点。

云天外:

李国武人挺善良,就是缺乏常识,不知道高空坠物的势能有多大。

暮雪纷纷:

高空徒手接人能有多大成功率?

不仅人没救到,还牺牲了自己。

智商欠费,他真是徒有其勇的莽夫!

我的跟帖: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构严谨,开篇总领全文后,先表现闻一多“学者的方面”,后表现闻一多“革命家的方面”,在上下两部分之间,用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她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

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大有所益”,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二、阅读探究(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

“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

“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

”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唐太宗不徇私》)

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

(1)及鲁肃过寻阳(     )

(2)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     )

(3)不得独私故人(     )

(4)相寿流涕而去(     )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9.文中吕蒙与唐太宗有什么相同的品行?

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3分)

 

10.【甲】文“结友而别”与【乙】文“相寿流涕而去”各有什么妙处?

(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8分)

七张纸条

①暴风雪袭来时,卡车却在茫茫戈壁滩中抛锚。

天地间霎时昏暗混沌,只剩下狂风、雪尘与彻骨的寒冷。

似乎连空气都冻成冰刃,嘶嘶叫着,从每个人的脖子上划过去。

七个人缩在狭窄的车厢里瑟瑟发抖,血和呼吸仿佛早已凝固。

死神一步步迫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恐惧。

②这是一个很小的剧团,要去戈壁滩的深处慰问一支驻扎部队。

七个人里,年纪最大的四十二岁,是团长;年纪最小的十八岁,是剧团新成员。

他们是一对父子。

③七个人在暴风雪里坚持了一天一夜。

周围除了风雪,连飞鸟都见不到一只。

天气越来越恶劣,死神近在咫尺。

④又熬过一天。

风雪仍然肆虐,世界只剩一辆被埋起半截的卡车。

所有人都知道,假如黄昏以前仍然没有人发现他们,他们将会被无声无息地冻死在夜的戈壁滩。

⑤终于决定让一个人离开,徒步走进暴风雪中寻找救援。

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假如运气好的话,那个人可以找到救援队并顺利返回,这样他们就能够得救。

团长宣布完这个决定,静静地看着所有的人。

⑥没有人主动站出来。

谁都知道一旦离开车子,生命会脆弱得如同高空中落下的鸡蛋。

留在车厢里生还的机会,远比一个人在风雪中独行要大得多。

可是必须有人走出去——或者找到救援。

⑦车厢里死一般寂静。

每个人都面无表情。

团长看看儿子,儿子急忙低下头——他的身体是七个人里最好的,是寻找救援的最好人选。

⑧“那么大家写在纸上吧,票数最多的人走出去。

”他掏出一张纸,撕成大小均匀的七张纸条。

他将纸条分别递到其他六个人手里。

大家用冻得僵硬的手在纸条上郑重地写下一个名字,然后将纸条小心地折好,交给团长。

⑨团长将七张纸条依次打开,表情越来越严峻。

纸条全部看完,他长叹了一口气,把纸条递给他的儿子。

他说,大家的意思,改不了。

⑩儿子从父亲手里接过纸条,一张一张慢慢地看。

看完抬头,看父亲一眼,再看其余每个人一眼,然后推开车门走了出去。

他没说一句话。

他的眼睛里饱含泪花,表情很是悲壮。

他深知走出车厢意味着什么。

狂风裹挟着雪尘刹那间涌进车厢,车厢里的温度骤然变得更低。

再寻找他,风雪里只剩一个越来越小的暗灰色影子——他在瞬间将自己淹进雪的海洋。

⑪他们还是得救了。

不是因为团长的儿子领回了救援人员,而是因为暴风雪终于过去。

救援直升机在空中发现了他们抛锚的卡车。

又在三个小时以后,在雪地里找到了团长的儿子。

他走出去很远,那绝对是别人不能够达到的距离。

他努力了,可是没有用。

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

人们没能将他救活。

⑫整理遗物的时候,有人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七张对折的小纸条。

七张纸条上,写着七个不同的名字……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不超过50字)。

(4分)

 

12.第①段画线句是__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3.文中写到各种不同的“表情”,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原因。

(4分)

(1)第⑨段中父亲“表情越来越严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⑩段中儿子“表情很是悲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本文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赞美了父亲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

B.艰苦恶劣的环境能考验出每个人的品质。

C.十八岁的儿子不应该去做这种无谓的牺牲。

D.儿子虽没有完成任务,但撑起了精神支柱。

15.小说结尾又提到“七张纸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6分)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

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

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

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像一座钟。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

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

“教科书找到没有?

”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

“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

”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

钱锺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

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

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不久前一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

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

“这个名字多美。

”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

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廷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

而钱锺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

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

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⑪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

1976年,因身体原因吴宓回到陕西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

“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

我还可以讲课。

⑫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

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

“我是吴宓教授。

(选文有删改)

16.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嫉妒”的正确读音是(    ),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7.本文记叙的是吴宓教授的事迹,却在第⑥段写他大名鼎鼎的学生钱锺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这运用的是____________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8.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4分)

吴宓教授的特点

具体表现

(1)

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

勤奋

(2)

(3)

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

关爱学生

(4)

19.请你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作用。

(5分)

2018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吞噬(shì)钦佩(qīng)厄运(è)海市蜃楼(shèn)

B.炽热(chì)俯瞰(kàn)概率(lǜ)五脏六腑(zàng)

C.点缀(zuì)吟唱(yín)蒙眬(méng)怏怏不乐(yàng)

D.无虞(yù)稠密(chóu)鲁莽(mǎng)主观臆断(y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堡垒辜负凛洌姗姗来迟

B.摸拟遨游烧灼惊心动螝

C.凸现闲瑕合拢天涯海角

D.拍摄严谨疲惫忧心忡忡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马尔卡斯特看来已经醉了,开始语无伦次地控诉他最近遭遇的工作的挫折、生活的沮丧等等。

B.新的时代来临了,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耀武扬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C.这家饭店之前生意不好,现在换了主厨,今天重新开张,做的饭菜十分耐人寻味。

D.老厂长突然病发住院,作为最年轻的副厂长,管理生产的千钧重负便落在他的肩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终于回到了祖国,在人民大会堂,他受到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显得十分激动。

B.因为为了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所以学校就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

C.他等待的这场特殊的考试,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D.以为近在咫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对于本乡本土的名胜风景,我们反而没有游玩。

5.综合性学习。

生活离不开语文,社会生活也给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本次的综合性学习中,班内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条街道,记录下商店招牌和广告,再分析这些文字。

请你也积极参与。

(1)体会商家的“用心良苦”。

选择下面的两个招牌名称,说说其中的含义。

“花花世界”花店“五斗米”酒楼

“紫迈66裤业”“怪难吃”包子店

(2)我来写广告语。

你长大以后想经营一家什么商店?

请你为自己的商店写一句广告语。

6.古诗文默写。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

(2)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山西村》中蕴含着在困境中孕育着新希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______)

(2)阅十余岁(______)

(3)如是再啮(______)

(4)但知其一(______)

8.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睨之,久而不去D.花之富贵者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根据老河兵的解释,你知道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壮士情怀

余秋雨

①探险家终于倒在了罗布泊。

正如他预言的,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

②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与上海大学生的谈话。

他分明在说:

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

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

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记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

……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钟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么,八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八年,倒是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③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

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

④大地自有公论。

据我所知,他早已获得一个尊称。

不管在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

“请停一停,壮士!

”直到沙丘上的那块纪念木牌,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这个古老的称呼:

壮士。

⑤壮士,能被素昧平生的远近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久违矣。

⑥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

以街市间的惯性眼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着人们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

奥运健儿的极限性拼搏也是一种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边界的探险壮士则更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从肢体到心灵的双重强健,强健到超凡脱俗,强健到无牵无挂,强健到无愧于缈缈祖先,茫茫山川。

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

正如电视上那位新疆女司机说的:

看着这个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了。

⑦但是,“这个上海人”也有一点小小的苦恼:

“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是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

”——为此,上海人很难说什么,大家只记得纪录片里他与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告别,彼此用的是上海话。

余音刚刚散尽,背影已漂浮进沙海,不再回归。

⑧好在探险家留下了许多作品,他的身影,他的目光,他的发现,他的惊喜,他急于要把眼前的罕见景象留下来呈示给人们的热忱,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

这是一个寂寞者给喧闹世界的一份厚礼,这是一个远行者交给自己家乡的一笔财产,当然,这也是今天探险者远比张骞、玄奘们幸运的地方,是壮士的另一种回归。

不久前当他的摄影作品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展览馆中曾出现过空前的轰动,成千上万的上海人摩肩接踵,瞻仰着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乡人遗留在遥远异乡的风采,这个热闹景象实在让人欣慰。

本文前部分文字,曾作为那个展览的序言刊出。

现在他的遗著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且略加数语,移作该书序言,再一次表达我对探险家的景仰。

11.第②段摘用探险家与大学生谈话录音的内容,其目的是什么?

12.作者把探险家称作“壮士”有哪些原因?

13.文中探险家的精神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启示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14.这篇文中余秋雨先生除了介绍成书的作者及作品的情况,还表达了自己对探险家怎样的感情?

三、作文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几米的《希望井》中有这样一段话: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