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3824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

《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地铁木渎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格式.docx

(4)查明车站区域地层中是否存在充水洞穴、透镜体及障碍物。

(5)查明岩土的分类及其密实程度、含水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结合设计及施工方法的要求,提供地基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

(6)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评价。

(7)确定车站范围内土、石的可挖性分级和围岩分类;

(8)搜集调查本区地表水系水位、流量及其动态规律;

(9)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以及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根据室内渗透试验结合沿线抽水试验资料,确定地层的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对基坑开挖、地下水控制提出建议;

-1-

(9)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10)分析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并提出监测和防护措施。

1.3勘察工作依据的规范、规程、标准及技术要求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静力触探技术规则》(TBJ37-9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对详细勘察的技术要求本院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之程序文件

1.4勘察工作简况

1.4.1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及调整

勘察工作量依据《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及其它相关规范要求,根据车站的结构底板埋深及拟采用的施工方法,结合场地土层的复杂程度综合考虑,按25~40m左右间距布置勘探孔,并在

主要节点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孔。

本次勘察共布设勘探孔40个,其中取土机钻孔20个、标准贯入试验孔4个,双桥静力触探试验孔16个、扁铲侧胀试验孔2个、波速试验孔3个(机钻孔内兼)。

孔深要求:

控制性钻孔深度在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20m,并应满足抗浮设计的要求,故钻孔深度一般在45m左右,控制性钻孔深度在55m左右。

场地现主要为道路,经人工开挖及调查走访,现路面下填埋有大量块石,无法施工,在取得业主及设计部门的同意后,将原先所布设的位于快车道上的静力触探孔C1100、C1101、C1105、C1106、C1114、C1115、C1116等7个双桥静力触探孔改为机钻取土孔;

位于快车道中心的J1100、J1102、J1103、J1104机钻孔,由于路基为块石,经开挖至2m,仍无法施工,故将钻孔向北平移5~8m;

J1154由于孔位处有地下管线,故向南平移4m,J1109同样由于原孔位处有地下管线,向南平移3m。

另外由于车站主体中部偏西部位土层变化较大,为满足设计要求,增补了4个45m左右的双桥静探孔。

1.4.2勘察工作时间及投入设备

本次勘察工作按业主及设计要求,野外施工自2007年7月4日进场,至2007年8月7日完成。

投入XY-1A型钻机3台套,双桥静力触探仪1台套,孔内波速试验仪1台套,扁铲侧胀仪1台套,野外工作总历时约35天。

勘察全过程按照有关规范及本院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之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执行,并全过程接受委托方的指导和监督,施工质量优良。

1.4.3勘探点测放

本次勘探点测放由我院测绘分院完成,根据苏州轨道工程精密导线点GD2、GD4~GD7作为本次平面、高程的首级控制,然后加密控制,采用Trimble5700

-2-

GPS测定各勘探孔位置,孔口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钻孔坐标为苏州轨道交通独立坐标系,各控制点坐标及高程见表1-1,具体位置详见“控制点平面位置图”,各勘探点坐标、孔口高程、孔深等详见表1-2“勘探点一览表”。

控制点成果表

表1-1

勘探点一览表

1.4.4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方案由本院编制,征得委托方及现场工程部的批准,采用钻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工程物理勘探、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准确客观地反映场地土特征。

1.4.4.1钻探方法

-3-

勘探钻孔采用XY-1A型钻机完成,开孔孔径146mm,终孔孔径110mm,护壁管径146mm,采用泥浆护壁循环钻进,分回次钻进取芯,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采取不扰动土样及扰动土样,对所采集的不扰动土样按土层变化情况进行常规测试及不固结不排水(UU)、固结不排水(CU)、K0固结、渗透试验、热物理指标、电阻率等试验,扰动土样进行颗粒分析。

1.4.4.2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在机钻孔内进行,钻至预定试验深度,将标贯器置于土层中,以重63.5kg的自由落锤提升76cm然后使其自由下落,将标贯器打入土层中,先预先将标贯器打入土中15cm(以消除土层扰动对标贯击数的影响),而后再记下打入30cm的击数(每10cm记一次击数)。

1.4.4.3静力触探

双桥静力触探采用双缸液压式静力触探仪(贯入力15T)将探头贯入土内,贯入速率均控制在1.20±

0.30m/min,每2m进行一次归零校验。

通过探头内的锥尖传感器及侧壁传感器把探头在贯入土层中所受的锥尖阻力(qc)及侧壁摩阻力(fs)转变为电讯号,最后由D310静探微机自动采集数据。

1.4.4.4波速测试

本次勘察采用检层法进行孔内波速测试(悬挂式波速测试仪)。

悬挂式单孔波速测试是由地面控制系统控制井下震源(电磁锤)激发振动信号,并由井下两组水平分量拾震器接收振动信号。

由于两组拾震器相距1米,根据两组拾震器的到时差可计算出拾震器之间的土层的横波速度Vs、纵波速度VP。

由于各土层的物理性质各有差异,使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各不相同,分层求取VS、VP,即可按公式计算出各土层的各项动态模量及有关参数。

1.4.4.5扁铲侧胀试验

本次勘察在DMT101(C1108孔旁)及DMT102(C1112孔旁)点进行扁铲侧胀试验,试验时将接在探杆上的扁铲测头压至土中预定深度,然后施加气压,使位于扁铲测头一侧面的圆形钢膜向土内膨胀,量测钢膜膨胀三个特殊位置(A、B、C)的压力,从而获得静止侧压力系数(K0)、水平应力指数(KD)、侧胀模量(ED)、水平基床系数(Kx)等力学指标。

1.4.4.6地下水位的量测

本场地潜水位及微承压水位按以下方法进行量测:

在机钻取土孔中干钻进至浅部原状土层(第一隔水层)过程中见初见水位后,即停钻,隔日在该钻孔内量测得水位即为潜水稳定水位。

机钻孔在钻至微承压含水层(或承压含水层)上部隔水层后,下套管至微承压含水层(或承压含水层)上部隔水层,而后改变钻具直径,钻至本场地微承压水(或承压含水层)含水层后,停钻8小时左右或隔日,量测其水位即测得微承压水头或承压水头高度。

1.4.4.7室内土工试验

室内试验工作与野外勘探同步进行,2007年8月12日全部完成。

试验工作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对采集的不扰动土样进行试验,数据采集采用KTG-4型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以取得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4.5工作量统计

1.4.5.1野外钻探及原位测试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完成机钻取土孔24个,扁铲侧胀试验孔2个,孔内波速试验孔

-4-

3个,静力触探孔16个。

各勘探孔概况见勘探点一览表1-1,野外实际完成工作量见表1-3。

野外工作量统计表

1.4.5.2钻孔回填

本次勘察对所有机钻取土孔,根据有关要求,施工结束后,进行了回填封孔工作,并及时清洗施工现场。

1.4.5.3室内土工试验

勘探过程中所采集的土样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并提交试验成果报告,各项试验项目均按要求进行,具体完成工作量见表1-4。

室内土工试验工作量统计表

1.4.6资料整理

根据外业工作成果,2007年9月编制了详勘报告,2008年根据施工图审查意见,利用2008年3月7日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提供的线路平面图以及线路纵断面图,编制出版正式报告。

由于车站平面位置有较大调整,原长度约340m,本次长约257m,本报告利用了J1100、J1101、J1102、J1154及C1152等5个勘探孔资料,并结合室内试验资料编制本勘察报告。

2.1区域地质概况

2.1.1区域地形地貌

-5-

本区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是在印支—燕山运动所奠定的基底构造格局基础上,经受各种内、外力营力的长期作用而塑造成的。

大体上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逐级跌落,故而在现代地貌形态类型上,西南部与东北部形成了二个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

西南部基岩抬升广泛,出露地表,发育较多的基岩山体,表现为构造—剥蚀地形;

而东北部则因持续下降,长期接受第四系松散层的堆积,地形地貌上表现为广阔的堆积平原。

场地位于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地表水系发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大(详见《苏州市第四系地质图》)。

2.1.2区域地层岩性

本区属江南地层区苏州—长兴小区的江苏部分。

东部第四系地层较厚,前第四系均被覆盖于深部,而西部前第四系地层则广泛出露于地表,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半松散沉积地层。

岩性包括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灰岩等。

区内岩浆活动比较频繁,岩体分布面积约160平方公里,主要为燕山期侵入的复式岩体,以中酸性花岗岩、花岗斑岩为主。

2.1.3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东端,印支运动使该区上升成陆地,构成木渎向斜,燕山运动使地壳进一步褶皱隆起,发生断裂活动,使本区山体与邻区山体断离,并伴随强烈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

喜马拉雅运动又以北北东向、北西西向两组扭裂而控制,形成了该区基本构造和地貌格局,其后,地壳运动总体表现为平稳下降,接受沉积,时有短暂海侵,形成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

无全新活动断裂,区域基底稳定。

区域构造资料显示,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

据中国岩石圈新构造时期升降

幅度图,地形形变测量数据表明(1956~1977年),平原区20年间垂直形变速率不到-0.1mm/a,区域范围无浅层新构造明显活动痕迹。

苏州地区处于地震活动相对稳定地区,据历史记载,最大震级均未超过5.1级。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苏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2.2地形、地貌及气象概况2.2.1地形、地貌

勘察区域为广阔的冲湖积平原,水系发育,地势平坦,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拟建一号线工程木渎站区域地面标高一般在2.60~3.54m之间,地势较平坦。

2.2.2气象条件

苏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9.8℃。

多年平均降水量1128.9mm,最大降水量1611.7mm,日最大降水量343.1mm。

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

苏州地区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为0.45kN/m2。

2.3场地现状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木渎站呈东西走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金山路与竹园路交叉口处,东北侧为空地,西北侧为上岛咖啡及山雨墅,西南侧为中华园饭店,东南侧为商铺。

拟建车站区域内主要为道路,DK0+300处为范仲淹雕像,无地表水系。

2.4地基土的分布及特征

根据野外编录资料,结合场地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本场地55.45m

-6-

以浅地基土属第四系(Q)沉积地层,按其成因类型、岩性和工程性能可划分9个工程地质层,13个工程地质亚层。

各土层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地基土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工程地质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的土层)①素填土层

灰黄色、褐灰、灰色,松软,快车道底部均压密处理过,道路部位均有0.30~0.60m左右厚度的混凝土路面,基层以三七灰土及块石,夹有碎石、道渣等,路床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及碎砖等。

其时代为第四系全新统(Q44)。

层厚0.90~4.80m,平均厚度2.50m左右,层底标高-1.06~2.54m。

其含水量为30.5%,湿密度1.92g/cm3,孔隙比0.871,塑性指数21.2,液性指数0.39,压缩系数为0.361Mpa-1,压缩模量5.16Mpa,粘聚力48.0kPa,摩擦角12.0o(以上均为平均值,抗剪强度指标为固结快剪值,下同)。

该层勘区内均有分布。

②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层)

根据其沉积顺序和工程地质特征可分二个工程地质亚层,分别描述如下:

②1粉质粘土层

灰黄色~青灰色,可塑,含少量铁锰质氧化斑点,夹褐灰色条纹或斑块,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为第四系全新统(Q4)冲湖积相沉积物。

层厚1.00~3.30m,平均厚度在2.10m左右,层顶标高0.55~2.54m,层底标高-1.40~-0.08m,埋深在1.50~2.70m之间,平均埋深2.30m左右。

其含水量为28.2%,湿密度1.95g/cm3,孔隙比0.806,塑性指数18.4,液性指数0.42,压缩系数为0.355Mpa-1,压缩模量5.10Mpa,粘聚力44.0kPa,摩擦角12.54o。

该层压缩性中等。

勘区内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②2粉质粘土层

青灰色为主,局部地段下部为灰色,软塑~可塑,含少量灰白色斑点,下部粉粒含量较高,夹少量粉土薄层,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厚2.00~5.30m,平均厚度在2.40m左右,层顶标高-1.40~-0.08m,层底标高-5.86~-2.99m,埋深在3.60~6.00m之间,平均埋深4.20m左右。

其含水量为30.5%,湿密度1.92g/cm3,孔隙比0.848,塑性指数13.1,液性指数0.74,压缩系数为0.367Mpa-1,压缩模量5.10Mpa,粘聚力29.89kPa,摩擦角12.59o。

该层压缩性中等,勘区内均有分布。

④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粉土)

根据其沉积顺序和工程地质特征可分三个工程地质亚层,分别描述如下:

④1a粉质粘土层

青灰色~灰色,软塑~流塑,夹有少量薄层状粉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偏低,无摇振反应。

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

层厚1.00~4.80m,平均厚度4.0m左右,层顶标高-5.77~-4.45m,层底标高-9.41~-6.53m,埋深在8.00~8.80m之间,平均埋深8.40m左右。

其含水量为31.5%,湿密度1.89g/cm3,孔隙比0.883,塑性指数12.74,液性指数0.93,压缩系数为0.381Mpa-1,压缩模量4.99Mpa,粘聚力23.33kPa,摩擦角16.18o。

该层压缩性中等偏高,主要分布于C1103、J1106一线以西。

④1粉土层

灰色,松散~稍密,很湿,粘粒含量稍高,局部夹有粉砂颗粒,无光泽,干

-7-

强度、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

层厚变化较大,在0.80~7.00m之间,层顶标高-8.97~-2.99m,层底标高-10.75~-8.73m,埋深在6.50~8.60m之间,平均埋深7.50m左右。

其含水量为31.3%,湿密度1.89g/cm3,孔隙比0.875,塑性指数9.3,液性指数0.85,压缩系数为0.185Mpa-1,压缩模量11.31Mpa,粘聚力10.50kPa,摩擦角28.93o。

该层压缩性中等,主要分布于C1103、J1106一线以东。

⑤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⑤粉质粘土层

灰色,软塑~流塑,上部具水平层理,夹少量薄层状粉土,下部夹有黑色炭质斑点,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偏低,无摇振反应。

受水动力作用影响,其分布厚度埋深有一定变化,车站中部C1154、J1104、J1155、C1153部位厚度大,层厚6.50~19.70m,层顶标高-10.75~-7.98m,层底标高-28.91~-17.06m,埋深在12.40~14.00m之间,平均埋深13.0m左右。

其含水量为36.2%,湿密度1.87g/cm3,孔隙比0.982,塑性指数15.3,液性指数1.06,压缩系数为0.537Mpa-1,压缩模量3.82Mpa,粘聚力23.26kPa,摩擦角11.81o。

该层压缩性偏高,勘区内均有分布。

⑥工程地质层(粘土、粉质粘土层)

⑥1粘土层

暗绿色,可塑~硬塑,均质致密,偶含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刀切面有油脂光泽,干强度、韧性高。

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

厚0.70~3.60m,平均厚度2.30m左右,层顶标高-20.65~-17.06m,层底标高-21.71~-20.06m,埋深在20.70~23.40m之间,平均埋深22.0m左右。

其含水量为24.1%,湿密度2.01g/cm3,孔隙比0.682,塑性指数18.7,液性指数0.27,压缩系数为0.220Mpa-1,压缩模量7.70Mpa,粘聚力62.0kPa,摩擦角13.24o。

该层压缩性中等,分布欠稳定,其中J1106、J1104、C1154、C1151、J1103及C1152、J1155、C1153、C1103孔缺失,其它钻孔均有揭示。

⑥2粉质粘土层

灰绿色、青灰色、灰黄色,可塑~软塑,粉粒含量较高,下部夹有薄层状粉土,局部夹有钙质结块,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厚2.50~8.30m,平均厚度7.20m左右,层顶标高-25.83~-20.06m,层底标高-28.82~-27.56m,埋深在23.80~26.00m之间,平均埋深在24.10m左右。

其含水量为28.9%,湿密度1.92g/cm3,孔隙比0.818,塑性指数12.8,液性指数0.70,压缩系数为0.266Mpa-1,压缩模量6.88Mpa,粘聚力28.7kPa,摩擦角17.01o。

该层压缩性中等,除J1155、C1153、J1104孔缺失外,其它钻孔均有揭示。

⑧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粗砂夹粉质粘土层)⑧1粉质粘土

灰色,软塑状为主,局部流塑,一般为均质状,局部夹有薄层状粉土,偶见腐植物,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1)冲湖积相沉积物。

层厚12.00~15.20m,平均厚度13.5m左右,层顶标高-28.91~-27.56m,层底标高-43.32~-40.45m,埋深在30.80~33.40m之间,平均

-8-

埋深在31.30m左右。

其含水量为31.6%,湿密度1.90g/cm3,孔隙比0.877,塑性指数12.1,液性指数0.93,压缩系数为0.311Mpa-1,压缩模量6.03Mpa,粘聚力25.02kPa,摩擦角13.47o。

⑧1a粗砂

灰色,中密,含砾,夹薄层状粉质粘土,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颗粒分选性差,级配良好。

层厚0.80~2.70m,平均厚度1.40m左右,层顶标高-42.21~-40.73m,层底标高-43.99~-42.13m。

其含水量为20.0%,湿密度1.96g/cm3,孔隙比0.661,压缩系数为0.147Mpa-1,压缩模量11.63Mpa,粘聚力17.0kPa,摩擦角21.6o。

该层压缩性中等,分布不连续,车站主体北侧J1104~J1112段及南侧J1101~J1113段有分布。

⑨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⑨粉质粘土

深灰色、青灰色,可塑,中上部为均质状,下部粉粒含量较高,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

层厚2.80~5.70m,平均厚度在5.00m左右,层顶标高-43.99~-41.85m,层底标高-49.61~-45.72m,埋深在45.00~46.50m之间,平均埋深在46.0m左右。

其含水量为23.9%,湿密度2.02g/cm3,孔隙比0.669,塑性指数12.7,液性指数0.59,压缩系数为0.221Mpa-1,压缩模量7.57Mpa,粘聚力41.67kPa,摩擦角14.95o。

该层压缩性中等,勘区主要由孔深55m左右的控制性钻孔揭示。

⑩工程地质层(粉细砂)

⑩粉细砂

青灰色~灰色,密实,顶部夹有粉土或少量薄层状粉质粘土,中下部含砾,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云母,颗粒分选性中等,级配差。

本次勘察主要由J1160、J1107孔揭穿,层厚4.00~4.20m,除余钻孔均未揭穿,控制最大厚度7.45m,压缩性偏低,主要由55m左右深度的控制性钻孔揭示。

⑾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⑾粉质粘土

灰色,软塑,均质,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