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832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docx

A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P1-6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教育心里学是研究小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包括【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

以年龄差异为例:

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他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也起指导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包括{热情,责任心,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借此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念,学习和教学原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

【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材料组织,信息交流,教学活动组织,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

}

【教学风格】

③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

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例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录音,投影仪,计算机,录像,图表,图像以及动画。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例如:

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或教师组织教学)

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是制约预备制约的关系。

③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测、反思。

) 

3、学与教相互作用:

在教学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

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从而确保教学过程达到最好效果。

(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7--8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事件: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桑代克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

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补充发展时期30——50年代见课本P10)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特点:

内容的拼盘性。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补充成熟时期60年代见课本P10)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特点:

(1)内容日趋集中。

(2)注重结合教育实际。

(3)关注教学中的社会因素。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特点:

(1)体系越来越完善。

(2)内容越来越丰富。

 

布鲁纳:

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

代表人物:

乌申斯基(俄国著名教育家)事件:

1867~1869年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

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二)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维果斯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主张,应该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地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他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并提出“最近发展区”。

布隆斯基的贡献主要在于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

1921年发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对反对心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起到了积极作用。

布鲁斯坦的贡献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三)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世纪20年代廖世承 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于(192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80年初潘淑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

①阶段性和连续性;

②定向性和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例1~3岁时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中年级是由具体抽象思维逻辑转变的关键;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时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④差异性(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

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

阶段

乳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年龄

0~1岁

1~3岁

3~6.7岁

6.7岁~11.12岁

11.12岁~14~15岁

14.15岁~25岁

25岁~65岁

65岁以后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小学生脑的发育特点

脑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儿童脑的发育一直是领先的,新生儿的脑的重量平均在390克左右,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25℅,但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的5℅.儿童脑重量的增长速度是先快后慢。

儿童到了6~7岁时,脑重量可达到1280左右。

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90℅。

9岁时约1350克,而到12岁时可达到1400克左右,基本上与成人相等。

脑的基本活动是反射活动。

(二)小学生智力的发展特点

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

(1)小学生的观察从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

(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1)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的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注意的集中性:

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态度。

主义的稳定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

(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

(4)注意范围较小。

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

4.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3)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三)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

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 

(二)关键期 

1、提出者: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 

2、定义:

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

皮亚杰 (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适应和建构也是认识发展的两种基能。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

指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

指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图式:

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2、内容:

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前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