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62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docx

李梅娣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

浅谈渭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况

李梅娣

摘要:

渭河是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支流,本文从流域概况、降雨、径流、输沙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降水减少、人类活动以及入境量减少等因素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渭河流域水沙变化的特性及影响水沙变化的因素。

关键词:

水量;沙量;变化;渭河;降雨;径流

受干旱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渭河流域径流、泥沙量明显减少,水文情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给当地灌溉农业、沿河城市工业的发展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分析渭河水沙变化原因,不仅可为下游防洪减淤河河道整治提供参考,而且对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规划、水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流域的概况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向东流经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县市,于风阁岭进入陕西境内,流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潼关进入黄河。

渭河流域总面积13.5×104km2,流域位于东经104~110°和北纬34~38°之间,是渭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干流全长818km,华县站以上集水面积10.8×104km2。

流域有多种复杂的地貌组成,大致分为:

秦岭山地,陕北、陇东黄土高原和渭河谷地。

地势西高东低,由中部向南北逐步抬升,水系南北岸分布极不对称,北侧支流发源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为树枝状水系,南侧支流源于秦岭山脉,河床比降大,流程短,汇流面积小,为羽状水系。

流域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暖干旱,夏热多雨且伏旱,秋凉湿润,冬寒少雨雪:

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流域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南岸秦岭山麓降水充沛,最大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随地势降低降水量骤减,平原河套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0mm:

流域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配不均,最大年降水量约为最小年降水量的2.5倍,汛期降水约占年降水的65%,并多以暴雨或秋季连阴雨出现;由于降水和地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径流、泥沙异源且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

据1952~1995年资料统计,华县站平均年径流、泥沙量分别为75.4×108m3和3.71×108t,其中径流量的80%来自南岸支流和咸阳以上地区,70%以上的泥沙则来自北岸支流,华县站汛期径流、泥沙约分别占年总量的60%和90%。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610mm,1956年~2000年入省控制站林家村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1×108m3,输沙量1.27×108t;出省控制站华县站多年平均净流量为70.6×108m3,输沙量为3.60×108t;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是渭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泾河张家山站多年平均输沙量2.47×108t,含沙量141kg/m3,最大每立方米1430kg,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占全年输沙量的90%以上。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

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

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

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000渐变为1/6000。

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

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

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

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

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

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

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

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渭河流域人类活动频繁,特别是1970年以来,流域内开展了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水利化程度显著提高。

截止1995年,发展大中型灌区8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超过60×108m3;修建大中型水库222座,总库容达212647×104m3。

人类活动使流域径流泥沙特性产生了较大变化。

渭河的汇流可分为5个区段:

渭河上游北道以上;

渭河北道-林家村区段;

渭河林家村-咸阳区段;

泾河张家山以上;

咸阳、张家山至华县区间。

各区段汇流面积占华县的百分比分别为:

23.35%、5.44%、15.18%、40.58%、15.45%。

北道-咸阳河段为渭河的主要产流区,尤其是林家村-咸阳河段基本上是清水;北道以上河张家山以上为渭河的泥沙来源区;咸张华区间为南山支流汇入区,是渭河下游宝贵的清水来源区。

泾河张家山以上的水沙按来源可分为:

雨落坪以上,雨落坪至杨家坪以上、杨家坪至张家山三个区间。

各区段汇流面积分别占张家山以上流域面积的44%、33%、23%。

按1956~1969年统计,各区段径流所占的比例23%、35%、32|%;泥沙来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34%、17%。

反映了泾河流域主要来自杨家坪以上及雨落坪、杨家坪至张家山区间,泥沙主要来自雨落坪以上的马莲河。

2渭河水沙变化情况

2.1华山站水沙变化及对比

经历代水沙对比可知:

1935~1949年,20世纪60年代属于“丰水丰沙”时段,20世纪50年代亦属偏丰,20世纪70年代沙量适中,水量偏少,20世纪80年代水量适中而沙量偏少,20世纪90年代(1990~1995年)水沙均偏少,水量偏少得更多些。

如果用“前期”(1950~1969年)作为对比基础,20世纪的70、80、90年代减少量分别为31.45,11.65,40.32×108m3,汛期分别减水15.0,1.6,25.7×108m3,非汛期减水比较稳定,各年代平均减水10~17×108m3。

20世纪90年代减少最多,主要减灾汛期。

各年代减沙量分别是0.49,1.57,1.38×108t[1]。

20世纪90年代减水比例大于减沙比例,引起含沙量增大。

2.2各区间河段水沙变化

通过上列5个河段20世纪90年代与”前期”的对比可看出:

各河段减少水量占”前期”的比例依次是:

36.5%,83.4%,46.1%,27.8%,39.0%。

减水比例较大的是:

北道-林家村,林家村-咸阳区间,其次是咸张华区间,北道以上,张家山以上。

对华县减少水量影响最大的是林家村-咸阳,减少14.6×108m3,占华县减少量的36.2%;其次是北道-林家村,占22.4%。

减沙主要在北道以上和张家山以上,分别减少了52.6%和28.4%,占华县沙量减少量底58%和54%;咸张华区间增沙0.49×108t,占华县总减沙量的35%。

2.3泾河与渭河减水减沙对比

咸阳以上年均减水29.29×108m3,为前期水量的50.5%,占华县总减水量的72.6%,是渭河的主要减水区;咸阳以上年均减沙1.12×108t,为前期沙量的64.9%,减沙占华县总减沙量锝81.1%。

张家山以上年均减水4.5×108m3,为前期水量地27.8%,占华县总减水量的11.1%;年均减沙0.75×108t,为前期沙量的28.4%,占华县总减沙量底54.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杨家坪以上和雨落坪,杨家坪至张家山区间的水沙均有减少的趋势,马莲河水沙变化不大。

从泾河与渭河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泾河的减水减沙比渭河的减水减沙量要大的多。

2.4径流月分配及其变化

从多年过程看,径流集中在7~10月,9月最大,约占年轻流的17%~23%。

对比90年代月径流的变化可看出:

径流减少较大的月份依次是9,10,7,8,5,11,12月,其中9,10月华县站的减水量都在7×108m3以上。

各站的月减少比例一般都在20%~60%之间,6月几乎没有减少。

从引水的月过程分析,引水基本稳定因而月径流分配的变化主要与降水有关,而月分配过程的平滑化则应该是降水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5降水特征

华县站面平均(1952~1995年)年降水550mm,汛期(7~10月)降水337mm,占年降水量的61.3%。

20世纪的50、60、70、80和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556,583,529,542,517mm,汛期平均降雨量为334,374,331,330,301毫米;其中20世纪60年代最大,20世纪50年代次之,20世纪90年代偏小,尤其是9月份对比20世纪60,70,80年代明显偏少,6月雨量相对略高。

形成渭河流域水沙的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

西北片类型降水控制着北道以上和张家山以上的产沙区,各区年均降水为493mm和507mm;东南片类型降水控制着林家村—咸阳—华县一带的产水区,年均降水达644~652mm;北道-林家村位于二者的边缘,年均降雨580mm。

不同降水类型的组合形成了渭河的不同水沙条件。

20世纪60年代西北片与东南片降水均偏丰,形成20世纪60年代的丰水丰沙。

20世纪的50,80年代东南片降水偏丰,西北片偏枯,所以华县沙量不太大而水量较大。

70年代产沙区的降水较多,而产水区的降水都偏少,从而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水量偏枯,含沙量较高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各区降水普遍减少,尤其是林家村-华县区间,汛期降水量比前期平均减少77~93mm,减少19%以上,而产沙区的降水减少相对较小,因而20世纪90年代水量减少的比例相对较大张家山以上90年代的平均沙量也略大于20世纪80年代。

(见下表)

时段

北道以上

北道-林家村

林家村-咸阳

张家山以上

张咸华区间

华县以上

降水径流泥沙

降水径流

降水径流

降水径流泥沙

降水径流

降水径流泥沙

1950~1959

48812.91.42

5798.44

71732.62

50614.342.67

71317.24

56685.534.29

1960~1969

53319.231.65

61811.99

65330.73

55717.962.60

64116.27

58396.184.36

1970~1979

49414.441.38

5412.75

61119.47

48712.972.50

60510.25

52959.403.84

1980~1989

47913.780.93

5933.28

66230.14

4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