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804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11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全册

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中,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全册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2课时

5的乘法口诀……………………………………………………2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

6的乘法口诀……………………………………………………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

8的乘法口诀……………………………………………………3课时

9的乘法口诀……………………………………………………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2、认识米,用米量。

3、线段。

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

初步建立长度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会用刻度尺量线段。

难点:

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关键:

给学生充分体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形成表象,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与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直尺量线段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2、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3、认识线段‥‥‥‥‥‥‥‥1课时

4、综合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1而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一张宽为1厘米的纸条

学生准备:

学生尺,1角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小方木若干个

教学重难点:

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

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1、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2、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4、板书课题:

用“厘米”做单位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有的用硬币量,有的用回形针量……

测量工具不一样给我们带来了不方便?

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师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明确学生尺是米尺的一部分。

尺子上刻着的线条叫刻度线。

介绍学生认识0刻度线。

(2)认识1厘米的长度。

在尺子上画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启发学生发现从0~3是3厘米,从4到7也是3厘米。

2、教学例2

师在黑板上贴一纸条,讲解和示范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认识米尺

①学生认识米尺

自己观察学生尺

②学生用图钉量比自己手指的宽度,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

 

学生打开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通过引出厘米尺,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巩固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自己带来纸条的长度,说出量法。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至3题。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共同总结了测量的方法。

对所学新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

1、填空

(1)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

(2)数学课本长()厘米。

(3)你的笔盒长()厘米。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物体有长有短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教后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P4—P5例3和相应“做一做”,练习一4至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重点:

初步建立长度观念,了解1米的实际长度。

活动材料:

米尺、卷尺、一根3米长的绳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实际操作法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1、提问:

同学们自己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学生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有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势表示,同桌合作汇报

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中的长度单位厘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教学例3

1、认识米

⑴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师出示米尺

让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

长度大约是1米。

⑵认识米和厘米的进率

先用米尺量出1米的绳子。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教师出示卷尺,用它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学生感知

1米的实际长

度。

(2)同桌合作,

两臂伸开,感知

1米。

(3)学生用30

厘米的尺子量1

米的绳子,量了

几次,又量了多

少厘米?

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量黑板的长度

通过让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度,由此引出米尺,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4题1、3

小题

同桌合作

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

一、填空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1米=()厘米100厘米=()米

3、电线杆高8()教室长8()

钢笔长15()一张桌子长1()

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P5例4,练习一7、8、9、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画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难点:

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活动材料:

米尺、三角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一、复习

1、请学生用手势比出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2、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或1米。

3、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指名回答

1米=100厘米

再回忆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讲授新课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先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板书:

端点端点

(2)周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是线段?

2、量线段的长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看线段的右端对准尺子的刻度数,就可以得出线段的长度。

 

齐读端点

黑板的边,课本的边,桌子的边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试画3厘米、8厘米的线段

在直观教学中让学生获取新知,让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尝试

1、画一条比4厘米长的线段。

2、练习一的第8题。

 

线段

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3厘米

3厘米

 

一、画一画

1、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二、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

三、智慧星

()条线段

第一单元测试题

1、快快乐乐我来选(填米或厘米)

教室的黑板长约4(),一棵苹果树高约6(),弟弟出生时身高约是50(),妈妈的身高1()75()。

2、轻松做个法官(是线段的画“√”)

()()()()

()()

3、高高兴兴我来量

()厘米()厘米

4、你真的很棒!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条()条()条

5、我最佩服你!

100厘米=()米1米=20厘米+()厘米

5米+15米=()米40厘米-20厘米=()厘米

6、聪明的大将军!

8厘米28厘米82厘米10厘米1米

()>()>()>()>()

7、杰出的小鲁班!

鲁班师傅要小鲁班锯一条比9厘米短4厘米的木条。

你来画一画。

8、小老虎从家到学校一共要走多少米?

已经走了18米,还有26米就到了学校

18米26米

家学校

算式: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着笔加减混合去处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重点: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连加、连拳王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难点:

1、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竖式写法。

教材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的笔算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活动材料: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5、实践活动……………………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页例1和练习二中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算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活动材料:

小棒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操作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一、口算:

30+40=40+20=

82+5=34+5=

集体口答

在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笔算

 

1、探究新知

师出示P8教学挂图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汽车?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共同点,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

2、教学例1:

36+30=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

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

对照小棒图指导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出重点:

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加起

3、教学例2:

35+34=

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

共同点:

不进位加法

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图口答口算方法

脱离小棒

说出口算过程

学生试写竖式进行尝试练习,个别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利用教学挂图引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从口算过渡到用笔算,让学生感受到笔算加法的灵活性。

巩固

P10页“做一做”题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一、笔算下面各题:

33+16=40+39=53+40=

12+83=13+24=16+32=

二、找朋友(把横式和相应的竖式连起来)

27+32=5920+53=73

2027

+53+32

7359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例136+30=66例235+34=69

十个十个

位位位位

3635

+36+34

6669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页例3及相应“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学传报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重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活动材料: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观察、讲解、操作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一、口答:

1、笔算不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

2、笔算下面各题:

36+40=5+72=

 

找三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笔算加法的理解。

二、新授

出示“教学挂图”,二⑴班和二⑵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列算式:

36+35=

36

+35

(1)从哪位加起?

(2)个位相加满十该怎么办?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学生观察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发挥情境图的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从不进位过渡到进位,学生容易接受,使抽象的加法也变得生动形象。

尝试

P11中“做一做”题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1、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

585427

+3+38+12

888249

2、1□474□

+68+□5+□□

847265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二⑴班和二⑵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36+35=71

3636

+35→+35

171

个位上6加5得

11,向十位进1,

在个位写1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本P16—P17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重难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活动材料:

数位顺序表

教学方法:

观察、提问、讲解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一、复习

1、口答

说一说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60-20=

36-10=

78-8=

82-40=

 

集体口答

 

个别口答

从口算减法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本P16“北京赢了”画面。

北京比多伦多多少票?

这个问题应怎样列式?

怎样计算?

(1)56-20=36

36-2=34

(2)50-20=30

6-2=4

30+4=34

归纳:

56

-22

34

列竖式时应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引导学生把例题中计算结果写上单位。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根据减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56-22=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多种算法,以小组为单位

摆圆片,边摆边说如何列竖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由此引出笔算。

启发学生将加法竖式迁移到减法竖式中,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的笔算方法。

尝试

P19页“做一做”第1、2题

集体订正

1、看图列式

十个十个

○○○○

○○○○

○○()○○()

○-()○○–()

()○○()

2、笔算下面各题

56-55=73-40=86-45=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

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34(票)

十个

○○

○○

○○56

○○-22

○○34

○○答:

北京比多伦多多34票。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的概括能力。

重难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活动材料:

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讲解法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1、口答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法则

2、口算

23-9=53-4=

32-7=40-3=

36-9=16-8=

集体口答

 

个别学生口答

复习不退位减法的口算,为学习退位减法笔算作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2

师引导学生动手摆小棒

结合摆小棒引出算式:

56-18=56

-18

先减哪位上的数?

个位够减吗?

不够减怎么办?

得出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小圆占满叫退位点

个位怎么计算呢?

十位呢?

小结:

例2是退位减,例1是不退位减法。

(2)教学例3

50-24=

这道题有什么特殊?

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同桌合作

摆小棒

 

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同桌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

利用教学挂图引出算式,启发学生思考个位6减8不够减怎么办?

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该如何退位。

 

当个位不够退位从十位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尝试

P19页“做一做”第2题

全班齐读

1、判断对错,并把错的改正过来

37485673

-29-18-27-14

12303969

2、依次在□里填数

56-8→□-8→□-8→□

3、笔算下面各题

67-39=80-61=92-71=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例2:

例3:

北京56票巴黎18票50-24=26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50

56-18=38(票)-24

5626

-18从十位退1后

38个位要算⑽减⑷

答:

巴黎比北京少38票。

 

简单的加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

P23页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引导学生会看统计图。

重难点: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材料:

P23插图一张,小△若干个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一、

1、直接写得数

18-3=16+2=

58-8=20-7=

2、比18多2的数是多少?

比20少7的数是多少?

3、△△△△△

○○○

△比○

 

学生集体口答

 

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

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课本P23挂图,图片提供了

①二⑴班得了16面

②二⑵班比二⑴班少3面

③三⑴班比二⑵班多1面

④四⑴班比三⑴班多2面

教学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根据信息得出:

二⑵班:

16-3=13(面)

三⑴班:

13+1=14(面)

四⑴班:

14+2=16(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小组讨论

说出思考过程

 

学生摆小△的方法,验证口算结果

根据插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式,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班所得的红旗数并没有全面画出,只看到相差的面数,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

尝试

P23页“做一做”,篮球多少元?

足球多少元?

学生观察,思考,列式解答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