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5064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Word文档格式.docx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转折连词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没有罪过

(1)①黄河 ②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跑,逃走;

(3)供养活着的人;

(4)可以凭借;

(5)“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这样却;

(6)不要归咎。

4.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

(2)树之以桑(      )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4)然而不王者(      )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1)名词作动词,敲鼓;

(2)名词作动词,种植;

(3)名词作动词,穿;

(4)名词作动词,为王;

(5)名词作动词,吃。

二、文言虚词

1.而

2.其

3.之

4.焉

5.然

6.于

1.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承接。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代词,那里,指河东的;

代词,它们的。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衬音助词,无义;

前“之”代词,指代百姓/后“之”,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前面所说的事。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指示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6.介词,对于;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在。

三、文言特殊句式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4.申之以孝悌之义(      )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6.未之有也(      )

1.省略句,省去主语“寡人”;

2.省略句,省去宾语“之”;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宾语前置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就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文言素读断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 学

(1)绝

(2)假

(3)闻

(4)强

(5)望

(1)横渡/(与世)隔绝/到了极点/非常/终止;

(2)凭借,借助/借/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听见/见闻、知识/声誉、名声;

(4)强大,强健/有力的弓/有余/竭力,勉强;

(5)向远处看/盼望,希望/名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1)以为轮(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君子生非异也(      )

(1)“”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再;

“暴”通“曝”,晒;

(3)“知”通“智”,智慧;

(4)“生”通“性”,资质、禀赋。

(1)蚓无爪牙之利

指坏人的党羽

(2)以为轮

认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①托付;

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泛指一切河流

(1)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2)把……做成;

(3)寄居;

(4)专指“长江”“黄河”。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4)木直中绳,以为轮(      )

(5)其曲中规(      )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7)积善成德(      )

(8)故木受绳则直(      )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10)用心一也(      )

(1)名词作动词,游水;

(2)名词作状语,每天;

(3)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形容词作名词,弯曲;

(6)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7)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10)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2.于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递进。

2.介词,从;

介词,比;

介词,向。

3.代词,代靛青/代冰;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的;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4.兼词,于之,从这里;

句末语气助词,了。

1.以为轮(      )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1.省略句,分别省略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状语后置句;

3.被动句;

4.定语后置句。

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聪明多智,行为不会有过错了。

3.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4.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过秦论

(1)制

(2)亡

(3)利

(4)遗

(1)控制/统率、统领/形制、构造/规模;

(2)使……灭亡/丢失、失去/逃兵/逃跑、逃脱/灭亡、消亡/通“无”,没有;

(3)有利的形势/锐利、锋利/使……快/有利、条件好/好处/利润;

(4)丢失/丢失的东西/放弃/给予。

(1)约从离衡(      )

(2)合从缔交(      )

(3)制其弊(      )

(4)陈利兵而谁何(      )

(5)倔起阡陌之中(      )

(6)赢粮而景从(      )

(7)百有余年(      )

(8)威振四海(      )

(9)始皇既没(      )

(1)“衡”通“横”,连横;

(2)“从”通“纵”,合纵;

(3)“弊”通“敝”,弱点、毛病;

(4)“何”通“呵”,呵问;

(5)“倔”通“崛”,崛起;

(6)“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7)“有”通“又”;

(8)“振”通“震”,震慑;

(9)“没”通“殁”,死。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省

(4)以致天下之士

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2)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作为”;

(3)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4)两个词,以:

来;

致:

招纳;

用来招致。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2)外连衡而斗诸侯(      )

(3)履至尊而制六合(      )

(4)将数百之众(      )

(5)序八州而朝同列(      )

(6)会盟而谋弱秦(      )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9)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10)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

(11)追亡逐北(      )

(12)外连衡而斗诸侯(      )

(13)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14)吞二周而亡诸侯(      )

(15)序八州而朝同列(      )

(16)却匈奴七百余里(      )

(17)约从离衡(      )

(18)崤函之固(      )

(19)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20)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2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2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2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1)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2)名词作动词,采取连衡的策略;

(3)名词作动词,登上;

(4)名词作动词,带领;

(5)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

(6)名词作动词,结盟;

(7)名词作状语,像席子那样;

像包裹那样;

像口袋那样;

(8)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9)名词作状语,向南;

向西;

向东;

向北;

(10)名词作状语,对内;

对外;

(11)动词作名词,逃兵;

(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1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1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1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18)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19)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形势;

(20)形容词作动词,变小;

(2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2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2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1.之

2.而

1.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天下之兵器;

指示代词,这。

2.连词,表修饰,地;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结果,因而;

连词,表修饰,地。

1.为天下笑者,何也?

(      )

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委命下吏。

4.以为桂林、象郡。

5.聚之咸阳。

1.被动句;

3.省略句,省略主语;

4.省略句,省略宾语;

5.省略句,省略介词。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1.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秦孝公,(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崤山以东的诸侯自相争斗。

这样,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2.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

秦国有富余的力量来控制和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九国)败逃的士兵,使无数尸体横卧(道路),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

(秦人)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3.这样,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

毁坏高大的城墙,杀害杰出的人物;

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1.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 说

(1)师

(2)传

(3)道

(4)惑

(1)名词,老师/动词,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zhuà

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3)名词,道理/有“风尚”的意思/名词,道德学问;

(4)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1)“受”通“授”,传授;

(2)“不”通“否”,fǒu。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1)求学的人;

(2)用来……的;

(3)不一定;

(4)无论,不分;

(5)跟随而且;

(6)一般人;

(7)小的方面学习。

(1)吾师道也(      )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4)吾从而师之(      )

(5)孔子师郯子(      )

(6)而耻学于师(      )

(7)小学而大遗(      )

(8)吾未见其明也(      )

(9)传道受业解惑也(      )

(10)愚益愚(      )

(11)是故圣益圣(      )

(1)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作动词,从师;

(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8)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9)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10)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11)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1.乎

4.其

5.于

6.也

1.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或“呢”;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知识和道理;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代童子;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

代词,这,这一类;

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代词,他,指代李蟠。

4.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代词,他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介词,比;

介词,向;

介词,对于;

介词,从;

介词,表被动,被。

6.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2.不拘于时(      )

3.而耻学于师(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6.群聚而笑之(      )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1.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

2.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

4.宾语前置句;

5.省略句,省略宾语;

6.省略句,省略主语;

7.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有了疑难问题,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4.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辱,这是糊涂的!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