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最终版.docx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最终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的定义: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分子之间有间隙;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实验中,二氧化氮被放在下面的目的:
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的热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距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温度、质量、材料、存在状态。
(3).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
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4)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说明物体内能增大;
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变化。
例如:
熔化、凝固、沸腾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1)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A.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
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B.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C、如图甲,引火仪内的棉花燃烧起来,因为:
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着火点,使棉花燃烧。
D、如图乙,瓶塞跳出时容器内出现白雾,因为:
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2)热传递:
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不是温度,温度变化只是热传递的一个表现。
A、实质:
内能的转移
B、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具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C、条件:
存在温度差。
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如图,烧杯中的水不沸腾,因为没有温度差。
D、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做功与热传递的异同
相同点:
由于它们在改变内能上的效果相同,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不同点:
做功时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热传递时能量的形式不变。
4、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吸收热量(做功)。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量。
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熔化、沸腾),内能也不一定增加(对外做功)。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熔化、沸腾),也不一定吸收热量(做功)。
5、内能的利用方式
◆利用内能来加热:
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利用内能来做功:
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三节比热容】
1.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
【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
【注意事项】
①比热容的概念是通过本实验引出来的,所以实验中不可以有“比热容”三个字。
②本实验利用到控制变量法,所以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控制酒精灯的火焰大小,控制加热时间相同。
2.比热容定义: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等于它降低1℃时放出的热量)
3.物理意义: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4.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5.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1)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
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2)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
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6.热量计算公式:
温度升高时用:
Q吸=cm(t-t0)
温度降低时用:
Q放=cm(t0-t)
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
Q=cm△t
注意:
(1)公式求液体温度时,一定要注意液体沸点:
求出水的温度为105℃,但标准大气压下最终结果应该是100℃。
(2)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0)。
热平衡方程:
在不计热损失的情况下,Q吸=Q放。
第14章内能的利用
【第一节热机】
1.热机:
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
热机的能量转换: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热机的种类:
蒸汽机、内燃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的热机叫做内燃机。
例如:
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第二节热机的效率】
1.热值定义: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的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物理意义: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单位:
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J/m3)。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无关。
公式:
Q放=qm、Q放=qV
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
①液态氢的热值大;②液态氢的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2.热机效率:
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②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常见热机的效率:
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5%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我们接触过以下形式的能量:
机械能、内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动能和势能属于机械能,“动能或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1.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判断能量的转化,一种形式的能量在减小的同时,引起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大。
3.若发生能量的转移,必有一物体能量减少,另一种物体能量增加,并且能量的形式不变。
热传递的过程是内能的转移过程,内能转移的多少等于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4.火箭上升时,机械能增加,内能增加。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两种电荷
1.电荷
带电体: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
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正负电荷: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可能是它们带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还可能是一个物体带电而吸引另一个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定义: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
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量转化:
机械能-→电能
(2)接触带电:
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3)感应带电:
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1).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2.摩擦起电
◆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绕核运动。
但整个原子呈中性。
◆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的两个不同物体同时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3.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半导体:
导电能力在绝缘体和导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常见的半导体:
硅、锗。
半导体的应用:
集成电路(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
◆超导体:
有些物质,当温度降到某一温度以下,电阻会突然变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
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体叫做超导体。
超导体的实际应用:
磁悬浮列车。
超导体可以用作输电线或制造电子元件,并且无需考虑散热的问题。
凡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电路中都不能使用超导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自由电荷在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
●电流的方向:
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跟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电源:
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②电路必须闭合(通路)。
●电流的三种效应:
①电流的热效应:
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②电流的磁效应:
如电铃、电磁继电器等。
③电流的化学效应:
如电解、电镀等。
注: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电路和电路图
●电路:
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电路元件的作用:
电源——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断路(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
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
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3.电路图连接和画法
●由电路图连接实物:
首先按电路图摆好元件位置。
其中开关S应是断开的。
若有滑动变阻器,应将其滑片P调到变阻器的阻值最大端。
⏹若为串联电路,可从电源正极出发,逐个顺次连接各个元件,然后回到电源负极。
⏹若为并联电路,可先选一支路与开关、电源和干路上的其他元件按串联方法连成回路,再把与该支路并联的各支路依次并联在该支路上;也可先把并联部分按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接法接好,再从分叉点和会合点与开关、电源连成回路。
⏹按连接顺序检查,确定无误后,可试触开关,看看有无异常,如有问题可断开开关检查。
⏹实物图的连接中,要注意每个元件的位置和它与电路图中符号位置的对应关系。
●由实物图画电路图:
参照实物图画出电路图时,要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相应的元件,要分清元件间的连接关系,要画成规则的方框图(导线要画直,拐弯处要画成直角)。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两个用电器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就说这两个用电器是串联的。
并联电路:
两个用电器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就说这两个用电器是并联的。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2.识别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方法:
◆让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各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就是串联,否则就是并联。
◆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识别不规范的电路过程中,不论导线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导线两端点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
(等效节点法)
第四节电流的测量
1.电流:
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
电流的单位为安培(安,A)。
2.电流的定义式:
I=Q/t:
其中I表示电流,单位为安培(A);Q表示电荷,单位为库伦(C);t表示通电的时间,单位为秒(s)。
1A=103mA=106μA
3.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
符号为
,其内阻很小,可看做零,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4.电流表的示数:
5.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从“-”接线柱流出来。
否则电流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6.无法估测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可先用大量程试触,若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值则应断开开关检查;如果指针偏转幅度太小,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应选用小量程档。
7.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实验器材】两只相同规格的小灯泡和一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一个开关、两节干电池、导线若干、三个电流表
【电路图】
【设计实验】分别按照上面两个电路图连接电路,先将规格相同的小灯泡接入电路,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然后将规格不同的小灯泡接入电路,再次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实验表格】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提示】使用不同规格的灯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
课本中的实验是在A、B、C三点分别接电流表。
同时接电流表的好处是便于操作。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一节电压
考点1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的使用:
①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②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V。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否则指针会反偏。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考点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电路中只有一条路径。
②串联电路中任何一处断开,则整个电路为断路,电路中没有电流。
③串联电路中,开关在不同位置的作用是一样的,它能控制整个电路。
④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⑤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⑥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个电池的电压之和,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用可以得到较大的电压。
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并联电路中有多条路径。
②断开一条支路,其它支路仍能工作。
③干路上的总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上的开关只能控制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④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⑤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
⑥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所以把电池并联起来用并不能得到更大的电压。
第二节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使用不同规格的灯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
第三节电阻
1.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欧,Ω)1MΩ=103kΩ=106Ω
2.电阻的决定式: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电阻率ρ)、长度(L)和横截面积(S)。
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导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3.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必须注意控制变量。
实验原理:
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结论: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电阻的计算公式:
5.关于电阻的注意事项:
(1)导体不同,电阻也一般不同。
(2)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3)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作用的性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与导体两端有无电压、电压大小、是否有电流通过以及电流大小等均无关。
(4)
只表示电压、电流和电阻的数值关系,没有物理意义。
6.电阻的分类:
定值电阻(
)、变阻器(
)
第四节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
(1)原理: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作用:
改变电流、调节电压和保护用电器。
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A”的字样,表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
(3)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
选用D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增大。
3.注意:
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1)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
(2)在给滑动变阻器选电阻线的时候,应该选择电阻较大的材料(镍铬合金)。
(3)滑动变阻器的优缺点:
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
(4)电阻箱的优缺点:
能够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但不能连续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
(5)电阻箱的读数方法:
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Δ)的示数乘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实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注意事项】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护电路。
2.探究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值的关系
【实验结论】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注意事项】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保护电路,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3.这两个实验都采用控制变量法。
4.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2.使用欧姆定律的注意事项:
◆同体性:
公式中的I、U、R应是同一段电路或同一导体的。
为了便于区别,应该加上同一种角标。
◆同时性:
公式中的I、U、R应是同一时刻、同一导体所对应的数值。
◆欧姆定律普遍适用于纯电阻电路中(即:
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
对于电动机(转动的线圈)和超导体来说,欧姆定律不成立。
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规律的比较
◆在电路分析、计算时,串联要抓住电流相等这一特点;并联要抓住电压相等这一特点。
◆若有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则总电阻为
;若有n个相同的电阻R0并联,则总电阻为
。
电路(串、并)中某个电阻阻值增大,则总电阻随着增大;某个电阻阻值减小,则总电阻随着减
小。
常用的串、并联电路中的物理量与电阻的比例关系有(以两个电路串、并联为例)
串联时:
并联时: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
【实验器材】待测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
【实验步骤】①画出电路图。
②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开关S应断开,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端。
③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眼睛看着电压表),分别记录三组电压、电流的对应值。
④断开开关。
根据R=U/I,计算出每次的电阻值R1、R2、R3,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注意事项】①多次测量平均值目的:
减小误差。
②滑动变阻器作用:
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护电路。
2.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目的】证明灯丝电阻与温度有关。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
【实验步骤】①画出电路图。
②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开关S应断开,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端。
③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眼睛看着电压表),分别记录三组电压、电流的对应值。
④断开开关。
根据R=U/I,计算出每次的电阻值R1、R2、R3。
【实验结论】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灯丝电阻越大。
【注意事项】
①接通电源后先通过变阻器把电压调到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从该电压开始依次降低。
②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护电路。
③实验最后不能求电阻的平均值,因为:
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3.实验电路连接的常见错误:
√电流表(电压表)的“+”“-”接线柱接错了。
√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大/小了。
√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接错了(同时接在上/下接线柱)。
√电流表没与被测用电器串联(如并联);
√电压表没与被测用电器并联(如串联或与其他用电器并联)。
√连接电路时开关没有断开。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一节电能
1.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电功的符号是W,单位是焦耳(焦,J)。
电功的常用单位是度,即千瓦时(kW·h)。
◆1kW·h=3.6×106J
2.电功的计算公式为:
4.电能表:
测量电功的仪表是电能表(也叫电度表)。
下图是一种电能表的表盘。
1 表盘上的数字表示已经消耗的电能,单位是千瓦时,该数的前四位是整数,第五位是小数部分,即1234.5kW·h。
2 “220V”表示这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