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42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备课

主备:

郭建平

教学课题

12、夜晚的实验

课型

阅读课

本课题教时数:

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4月5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通读顺课文。

初步感悟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的词语。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文插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凸现

一、激趣揭题

1、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

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那么,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

这得从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说起。

2、板书课题:

7夜晚的实验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喉咙苍蝇(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薄膜油漆矿藏领域堵住揭开判断

(2)指名试渎课文,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敏锐:

感觉灵敏,文中指目光尖锐。

 敏捷:

(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读。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2、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3、指导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

写斯帕拉捷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

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4、学生朗读全文,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看出斯帕拉捷的那些特点?

能用比较简洁的语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1、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三、布置作业

1、练写钢笔字2、抄写词语

1、学生思考问题。

2、学生读题目,个性回答:

(谁做实验?

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

怎样做实验?

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

题。

2、学生认读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薄膜:

像膜的薄皮。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洞察:

观察得很清楚。

领域:

区域、范围。

 恩惠:

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

(可通过换词理解)

1、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讨论。

指名交流。

 

学生描红。

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责疑问难的能力

 

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重视字词教学,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实基础,

 

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视写字教学,让学生写规范字。

 

板书设计

12、夜晚的实验

斯帕拉捷

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造福人类

授后小结:

 

授课日期月日

主备:

郭建平

教学课题

12、夜晚的实验

课型

阅读课

本课题教时数:

2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4月5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实验的过程。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实验的整个详细过程。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难点:

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词语意思及引号用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凸现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

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

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二、理解第一段:

(1)交流,评议。

(2)朗读这一段,思考:

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从哪里看出来的?

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3)指导朗读。

 

三、理解第二段:

实验的情况怎样?

(1)默读,思考:

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

分别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划出语句交流)(四次)

①蒙上眼睛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

②堵住鼻子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③全身涂满油漆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④堵住耳朵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复呢?

写的时候要有重点。

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

(第一次)

 ①先交代实验的时间、地点,然后依次写斯帕拉捷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斯帕拉捷的思考。

(板书:

做法结果思考)

 ②提问:

“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为什么?

 (3)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

 

(4)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

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的?

  提问:

为什么做法一带而过,而结果较细地加以描写呢?

 (因为结果与先前截然不同),

(5)指导朗读。

注意通过停顿体现出实验过程的层次。

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

 

(6)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

四、理解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3)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4)齐渎课文最后一句。

说说读懂了什么。

(5)交流:

读了这一部分,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三、总结全文

1、学生回答

(起因,即他做实验的缘由是什么)。

1、默读,口头填空:

斯帕拉捷         时,常常看到         现象,产生好奇:

      。

2、个别朗读、齐读突出句中重点词语,读好疑问的语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

1、、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交流,相机点拨。

(指名读有关语句并概括)

学生理解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2、、“瞎子”引号指什么?

(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3、自由试述。

指名复述,评议。

4、交流。

(先概括,再读有关语句)

①第4自然段紧承上文简洁地叙述斯帕拉捷两次实验的做法、结果及第二次实验后的猜想。

②第5自然段写最后一次实验的做法和结果。

③第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发现

5、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勤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不断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学生读

出示: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

  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

 6、学生体会:

(科学家前仆后继地进行科学研究,以丰硕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勤于钻研,立志造福人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指名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

(同时可画图或动作演示)

 

2、学生自由回答。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知识,做到读与写的结合

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发挥朗读的作用。

把长文读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渗透一些写作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注重朗读的练习,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抓住具体的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斯帕拉捷特的人物特点。

 

进一步感悟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引起好奇

蒙上眼睛轻盈敏捷

多次实验堵住鼻子敏捷轻松

12、夜晚的实验发现秘密涂满油漆没有影响

斯帕拉捷堵住耳朵碰撞跌落

广泛应用

 

授后小结:

 

授课日期月日

主备:

郭建平

教学课题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课型

阅读课

本课题教时数:

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4月7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词语出示,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凸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你亲眼见过海洋,了解海洋吗?

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读题: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低廉威胁索取敬畏回眸无穷无尽匮乏干旱大显神威望洋兴叹喜怒无常

望洋兴叹:

本课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低廉:

(价钱)低,便宜。

威胁:

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将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哪几小节内容联系紧密?

2、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脉络。

完成板书。

(1--3)关系密切

(4--8)开发、利用海洋

(9)保护海洋

3、齐读课文

四、教学第一段

1、默读课文1——3小节,看看这部分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

找出中心句。

又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2、共同讨论交流。

抓住“提供了------便利”、“慷慨地给予”、“丰富的”、“每日不可缺少的”和“无情地”、“掀翻”、“冲垮”“毁灭”“可怕的灾难”等词,体悟人们对海洋既“敬畏”又“热爱”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它“喜怒无常”的无奈。

3、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对海洋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4、小结:

海洋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但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是“望洋兴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练写钢笔字。

2、熟读课文。

1、质疑: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回眸:

眸:

指眼睛。

是回过头来看的意思。

敬畏:

又敬重又害怕。

匮乏:

缺乏、贫乏的意思。

慷慨:

本课指很大方,不吝惜的意思。

学生个性朗读。

1、学生朗读概括。

 

1、在书中圈划,写出自己的理解。

“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

“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

“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作业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扎实基础,以辅差为主。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语,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段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抓住“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这一中心句,让学生仔细品读感悟,弄清海洋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