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414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docx

五下语文12单元备课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1、草原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新词,摘录美句。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

从哪里看出来的?

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句子。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1、草原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新词,摘录美句。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

(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

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

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

你想说什么?

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2、丝绸之路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2.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3、白杨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

清晰;字形易错的:

新疆。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3、白杨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

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

引读第一段。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爸爸要表达什么呢?

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6.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

为什么?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及建设者在修建中遇的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顽强毅力。

教学难点

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顽强毅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师生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

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

“一条长长的‘铁龙’,……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4.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口语交际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

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

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

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

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习作

第1、2课时

教学

目标

1.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2.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回顾·拓展一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交流本单元学习的收获与体会,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交流本单元学习的收获与体会,积累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

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

(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

(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可见积累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回顾·拓展一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重点

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习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

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

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

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

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

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

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欣然签字。

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

“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

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

”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

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从哪里看出来的?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

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2.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你感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天仙镇学校教师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年级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

朗读相应的部分。

3.再读课文,觉得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