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703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docx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和课后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诗人、学者冯至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语言平实易懂,透露着童趣,符合孩子的需求,很适合学生阅读体会。

文章主要讲了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让读者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文章表现了“我”童年时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索、发现和思考。

二、说学情

学生现在已经六年级下学期了,通过五年半的学习,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善于交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质疑解疑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主动学习,去更好的感受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内容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是: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结合本教材和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

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指明读、赛读等形式读课文,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推论法:

通过教师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推论,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勾画法:

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文章中的语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有利于理解重点词句。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而是使学生会学。

根据本组教材特点和我班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读中感悟法,谈论法,探究法,让学生读读画画想想,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住在里面的话。

2.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在作者看来,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那么,表里真的有生物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小时候幼稚的认知。

(1)指名读课文,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

明确: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思考: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预设:

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

作者具体列举了“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

(3)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反问句的作用。

明确:

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表明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既强调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又为下文“我”猜想表里有生物做了铺垫。

2.读第2—10自然段,了解父亲的表引发了“我”怎样的猜想。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父亲的表为什么会引发“我”的猜想。

预设:

正是由于“我”坚信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所以当“我”发现父亲的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时,自然会引起“我”的猜测。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两个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

预设:

这段对话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感动。

从“我”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

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3)齐读第9自然段,了解“我”的猜想的具体内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明确:

“我”由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猜想到“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作者在这里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来引出“我”天真幼稚的猜想,从而由“我”对这块神秘的怀表的好奇表现了“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也表现了“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指名读第10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的好奇心。

①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好奇心,与同桌交流。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②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结果。

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3.读第11—19自然段,了解父亲打开怀表证实“我”的猜测的过程。

过渡:

“我”对父亲的怀表如此感兴趣,急切地想看看表里边的世界。

父亲终究还是满足了“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表里找一找那个神秘的小生物吧!

(1)表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①出示句子: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②学生结合上节课教师展示的表的图片想象这个“美丽的世界”。

③体会“我”看到表里的世界时的心情。

示例:

在“我”的眼里,表里的世界真奇妙。

“美丽的世界”充分表露出“我”对表的喜爱之情,以及见到表的内部构造时心中的欣喜和激动。

(2)表里有生物吗?

①出示句子: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②思考:

父亲为什么说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明确:

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故意吓唬“我”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③抓住关键词语“吓了一跳”体会“我”得知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时的反应。

④讨论:

蝎子是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我”却“感到愉快”?

明确:

因为父亲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最大肯定。

(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父亲与“我”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

预设:

这段对话同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表演。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会父亲虽然严厉,但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特点;体会“我”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爱思考的特点。

4.读第20—21自然段,感受“我”发现表里的生物后自豪的心理。

(1)引导学生从“见人就说”和“不知说了多久”中感受“我”自豪的心理。

(2)讨论文章结尾的好处。

明确:

这样的结尾含蓄自然,“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既表现出了“我”儿时的幼稚、天真,也说明这一段经历成了“我”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

5.教师小结。

小结:

同学们,虽然表里的生物是不存在的,但作者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引发一些奇思妙想,从而收获无穷的知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示例:

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后来,父亲怀表里清脆的声音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里美丽的世界后常常请求父亲把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科学精神。

2.总结写法。

(1)写法呈现: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读句子,指出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交流体会其作用。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

(动作描写)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心理描写)

●他对我笑着说:

“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语言描写)

预设:

教师先以以上三个句子为范例,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自主交流。

3.拓展训练。

过渡:

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很好地将我们带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我们在写写人或记事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的写法,动笔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脉络的载体,我抓住重点词语,力求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的中心。

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板书的:

八、说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

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教师讲得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