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1590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

命题规律

课程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目的。

2.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

3.理解特殊的句子及翻译。

4.把握中考的方向和规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所以动心忍性()

2.四翻译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4.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6.“是人”指什么人?

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

 

7.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

(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

 

8.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曹刿论战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曹刿论战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由于左丘明双眼失明而史记中,左丘与明之间有一块破损,所以也有可能叫左丘。

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

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

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

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伐鲁。

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

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这时,一直隐居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刿曰:

“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

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

测试题(可选择做)

一、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

①句践:

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

焦虑思考。

③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

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

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3分)

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3分)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

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

(1)举:

(2)任: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4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分)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分)

【甲文】公与之乘……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1)泓:

泓水

(2)既:

尽,完了(3)济:

渡过(4)司马:

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

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公将鼓之()

(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6.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

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惠卿闻之,曰:

“可谓国尔忘家者。

”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

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

“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

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

”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

“是行不生还矣。

”或问之。

泽曰:

“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

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

“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乃暮徙其军。

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何以战以:

(3)今日进退等死等:

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

(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译文:

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只填序号)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齐人三鼓。

刿日:

“可矣。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是行不生还矣

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十年春……故逐之。

”答题: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①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B、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曹刿论战》答题

19.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_________________

20、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公将鼓之()

(2)何以战()(3)战于长勺()(4)牺牲玉帛()

22、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战则请从︱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C.公将战︱上使外将兵D.夫战,勇气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3、翻译句子。

(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

一、

18.

(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

(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

20.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

21.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共4分)

20.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分,意思对即可)21.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3分,意思对即可)

2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分)

23.AD(共3分,每项1.5分)

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11.

(1)被选拔

(2)责任,使命12.D13.

(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意译亦可)14.(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11.B(3分)12.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本题2分,每空1分)

14.如:

“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

10.C;(2分)

11.庄公回答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

”(1分)

12.示例:

“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14.(2分。

每小题1分)

(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15.(5分)

(1)(2分。

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

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3分。

每处1分)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济而未成列员

6.

(1)间:

参与;

(2)以:

凭借;(3)等:

同样。

7.

(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

8.②③④⑥

9.相同点:

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

不同点:

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宗泽知己知彼,置之死地而后生。

9.C(2分)10.D(2分)11.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

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1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

(1)击鼓

(2)凭借(3)在(4)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2、B

23、

(1)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第一次击鼓,士兵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