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043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

六位。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第2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5、第2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

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6、第3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正一反,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第4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以后。

【生】使动用法,使……生。

【死】使动用法,使……死。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归纳中心思想】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

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

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

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

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

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

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二、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

例如:

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

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总结实词虚词】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国恒亡。

违反,阻挠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拂士

虚词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而死于安乐也

凭以天下之所顺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定【孟子。

告子上】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田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犯过失。

衡于患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作为,奋起。

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有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

‘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13.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

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考题一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任用)

  B、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 D、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2、选出与“困于心”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生于忧患       B、奉命于危难之间C、万钟于我何加焉        D、欲有求于我也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地中被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改正)D、生于忧患(生存在忧患中)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B、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C、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能够忍耐,给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这样能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C、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 

 D、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其中的“死于安乐”一句。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题二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违背)C、而后喻(明白)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外面)

2、选出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躬耕于南阳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皆朝于齐          D、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了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国家常常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一定灭亡。

 D、(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得文章的论证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只要经受了艰苦磨难,就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D、“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强调的是 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练。

考题三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劳其筋骨(劳累)               

B、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国恒亡(灭亡)

2、选出与“征于色,发于声”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皆于美于徐公 C、生于忧患           D、所恶有甚于生者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乏其身(使他物资缺乏)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D、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A、忧患能激励人兴奋起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B、忧患能使人有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安逸享乐使人很快就死亡。

 C、忧患能激励人更好地生活,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D、忧患能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强调造就人才不可缺的条件是:

经受磨难。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C、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受磨练”。

 D、本文的论述的重心是“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B、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C、作者认为国家要长久不衰,就必须有“法家拂士”和“无敌国外患”。

 D、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答案考题一1、C  2、B 3、D 4、A  5、D  6、C

考题二1、D  2、C 3、C 4、B  5、C  6、A考题三1、A  2、A 3、A 4、D  5、D  6、C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苦:

         

(2)曾益其所不能曾: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

(1)使……痛苦

(2)同“增”,增加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法家拂士敌国外患4.略。

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  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防患于未然共同特点卒章显志

2005年吉林省文言文与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9.《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

10.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11.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12.《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1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答案9.儒10.通增,“增加”或“增”。

11.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12.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13.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2007年资阳市雁江区初中毕业考试题

23.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1行拂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B.1曾益其所不能        2曾不吝去留

C.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发于声D.1百里奚举于市       2见山上人烟市肆

24.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1所以动心忍性         2忍能对面为盗贼B.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任重而道远

C.1人恒过               2国恒亡D.1管夷吾举于士          2百里奚举于市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7.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磨难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案23.D24.C25.苦:

使……受苦;劳:

使……劳累;饿:

使……饥饿;空乏:

使……穷困缺乏

26.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这以后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衰亡。

27.由他们经受艰苦磨练而成就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2007年盐城市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

①血指:

伤指  ②刳(kū)取:

割取  ③郭索:

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

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1翻译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10、

(1)明白、知晓;

(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

(1)一个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

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3、卒章显志。

2007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1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7.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答案13.①“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②奋起,指有所作为  14.D15.“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7示倒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国;   

示例2:

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2007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

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衡于虑                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

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乙)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

“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

“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

①李存审:

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zú):

箭头。

③尔曹:

你们。

④膏梁:

膏,肥肉。

梁,精米。

表示精美的膳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少提一剑去乡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