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4559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优势和特色,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本科高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16〕3号)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

区域性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

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笃志求真、诚实守信、勤奋耐劳、勇于创新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福建,面向基层,贴近行业,服务社会。

(二)发展目标

完成学校更名“大学”的各项准备,实现从新建本科高校向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变,在优势学科领域培育并力争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基本建成国内高水平的示范性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数量与结构

始终坚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

构建了“大机电、大土木”学科优势,截止2015年底,本科专业达50个,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5400多人。

其中工学32个、管理学7个、文学5个、理学1个、经济学1个、法学2个、艺术学2个。

工学专业占64.00%,工学类学生占70.79%,是福建省工学类专业比例和工学类在校生比例最高的本科高校。

进一步完善了我校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二)成效与特色

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学校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教改成果显著。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获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10个,其中国家级1个;被教育部入选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2本,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6本;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项目5个,省级专业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6项。

2.突出专业办学优势,形成应用型培养特色。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主动适应福建省经济建设特别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土木建筑、新材料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以工为主、教学型、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传承办学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工程牌”、“地方牌”、“基层牌”三大品牌。

致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面向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以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推进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以“三步走”、“三特点”、“五共同”为原则,注重产教融合,逐步推进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

初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推动专业评估与认证。

逐步建立校内专业评估与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紧密结合、校内专业评估制度与国家专业认证(评估)制度相互衔接、专项评估与整体评估有效融合的评估模式。

构建了本科专业校内专业评估机制,实行一年一度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教学质量报告等,在专业教学质量上构建并落实“六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13-2015年全面启动并完成了第一轮本科专业校内专业评估工作。

2015年顺利完成了福建省首批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点工作。

学校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启动了专业国家级评估工作,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学三个专业分别于2012年5月、2014年5月、2015年5月通过住建部相关土建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

(三)主要差距

1.专业优势及特色需进一步强化。

专业、专业集群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敏锐性还不够,专业集群内部的关联度还不够强,优势和特色还需进一步强化。

2.高层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不足,不适应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需要。

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有些专业在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不顺畅的问题;在校内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路、建设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发展,强化机制建设和内涵建设,夯实思想、教学、管理和服务基础,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改革的道路上集聚优势办出特色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1.坚持以提升服务需求能力为引领。

紧紧围绕我省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变革、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国家与省的重大战略需求,主动融入产业发展、融入区域发展。

2.坚持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定位。

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文渗透,通过“培育优势”、“强化优势”“拓展优势”,进一步凸显的学校整体专业特色,推动形成学校专业整体发展提升的态势。

3.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专业各主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4.坚持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之路。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能力融入专业学生培养全过程。

(二)建设原则

1.坚持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与办学条件。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从学校基础、资源、生源、发展空间与区域产业形态水平的双重实际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建设。

2.发挥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作用。

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与全省本科专业布点、在校生规模的匹配度、就业状况、招生的生源情况等对专业动态调整的指导作用。

3.发挥学科发展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

坚持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的理念,构建围绕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大学科”专业布局。

4.坚持在国内、省内应用型高校中形成比较优势的原则。

在服务需求中,积极促进优势和特色专业不断增强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形成在国内、省内应用型高校中的比较优势。

(三)发展目标

构建与学校“十三五”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一流应用型专业体系,为大学更名奠定基础,从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大学转变。

1.专业人才培养认可度逐步提高。

不断增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环境下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类型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就业质量逐步提升,专业就业对口率位于同类高校前列,总体生源素质、生源质量稳步提高,一批优势和特色专业招生分数高于同类院校专业,形成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进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格局。

2.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高层次、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完善,教学教改成果显著,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区域内行业企业专家的普遍认同,形成与办学特色相呼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批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达到行业及国家、国际标准。

争取获得教学成果奖国家级1项,省级13项。

建成开放课程国家级3门,省级10门;入选教育部本科规划教材5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6个;公共实习实训基地省级1个;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省级1-2个;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省级24项。

3.专业特色与优势不断凸显。

专业、专业集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不断增强,专业之间的关联度不断增强,专业平台汇集资源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方向与领域不断呈现,建成一批具有行业优势、学科特色,办学声誉卓著、社会广泛认可的品牌专业。

18个优势特色专业通过国家级专业认证与评估。

在学校24个专业将参评我省2016-2020年的专业评估中取得较好成绩。

建成专业群省级2-3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省级8个,创新创业试点专业省级2个,与产业关联度强的应用型专业达到90%。

四、具体举措

(一)以对接产业链为引领,加强专业群建设

1.组织与建设专业群。

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产业链,构建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城市建设与管理类、电子信息类、互联网经济类、交通运输类、文化产业类和生产性服务业类等八大专业集群。

进一步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关键要素,明确专业群内部专业与其关联模式,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对产业链需求的适应能力、整体服务产业链能力提升的策略,促进专业群内部优质资源共享和专业交叉融合。

实行“一群一策”,分层建设原则予以落实。

2.成立各专业群产学研建设与管理委员会。

为增强专业群统筹管理、整体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分别成立八个专业群的产学研建设与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组成以专业群的主干专业所在学院为牵头单位组建,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2名,成员包括各专业所在学院的院长或副院长、各专业负责人和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其中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不少于50%。

委员会职能为研究确定本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本专业群人才培养对产业链需求的适应能力、整体服务产业链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制定、落实本专业群公共平台建设规划,对本专业群内部的专业设置、调整和结构优化提出建议,对本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协调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相互协作与资源共享,建立专业群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专业群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

(二)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专业结构调整

1.实行总量控制。

招生本科专业数控制在58个以内,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控制在2.4万人以内。

工学类专业数与本科生数占比不低于60%,不少于3个学科门类的学生人数不低于15%。

2.增设新专业。

根据我省每年动态调整公布限制设置的本科专业清单和鼓励增设省内空白、急需紧缺专业清单,结合办学实际,在严格控制新增专业数量的原则下,增设少量发展支撑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兴专业。

如适应“中国制造2025”增设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大数据时代”需求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互联网+”和“自贸区”建设增设电子商务等专业。

3.专业改造与方向调整。

依据学科及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继承原有学科优势基础上有计划地改造专业培养模式与服务面向,推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改造建设。

以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调整与新设专业方向,推进土木工程、建筑学、材料、广告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的方向优化调整。

建成一批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型人才为主,直接服务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

4.调整校区专业布局。

以错位发展的理念,调整各校区专业布局。

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梳理校本部与铜盘校区、鳝溪校区和海峡工学院的专业布局。

铜盘校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相对接的“立交桥”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鳝溪校区根据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经济信息化和自贸区建设等新需求,实施专业的整体调整和布局,少量增设相关学科新专业,构建对接互联网经济的专业集群;积极与美国、英国或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建成国际办学园区。

旗山校区汲取台湾地区优质办学资源,通过专业布局优化与管理模式调整,持续发挥闽台合作办学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以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夯实教学质量基础。

坚持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基本理念,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后的整改为契机,形成各方联动协调配合、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提升的整体态势。

制定校院(部)两层的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抓牢整改措施,注重整改成效。

组织制定或修订二级学院(部)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本科教学各主要环节,特别是以课堂教学、作业、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基本环节为重点,强化基本教学规范。

建立约束机制,增强二级学院(部)、教研室、教师的责任意识。

加强二级学院(部)的教学督导组和教研室对教师教学的重点帮扶工作,加强教研室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开展二级学院(部)、教研室的两级教学管理评估和培训,提高基层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

2.以专业认证评估为抓手,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结合行业和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培养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生发展、培养效果、质量保证等个环节,联合行业企业不断完善各专业建设标准。

稳步推进校内专业评估,建立校内本科专业评估的常态化、制度化机制,五年内完成新一轮各本科专业的校内评估,通过自我评估、实地考查和整改交流等方式,全面夯实本科专业的办学条件,促进专业建设,强化专业特色。

积极参加与国际认证接轨的国家级或境外专业认证与评估,争取土建类8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其它6个国家级卓越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4个专业推进台湾中华教育认证协会(IEET)认证等国家级或境外认证与评估,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3.以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为原则,适应国家级专业认证和行业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2014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基础之上,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满足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通过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建成一批校企合作课程、国际化课程和优质开放课程。

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加强公共选修课、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和数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结合学校优势和特色专业,做好体现新形势下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果的教材编写和选用工作,争取自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材50部,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5部。

4.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

鼓励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区域产业最新发展技术融入教学,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项目驱动教学。

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推广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项目式、模拟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改革和实践,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5.以科学评价学习效果为出发点,推进考核方式改革。

鼓励教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展“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的课程考核考试方式改革工作,结合笔试、实践操作、项目报告答辩等多种形式,将课程考核的重心放在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上,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启动理工类专业的理工类课程的考核方法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文管类课程根据课程性质探索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索在其它类课程中逐步推进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以落实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理念。

6.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

以开放共享理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积极参与福建省“互联网+教育”方案和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通过“直接引进+委托筹建慕课+自建SPOC”,以“全方位推进、多途径实施”的方式推进网络课程教学;启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为基础,建设共享教学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新形态教材体系建设;探索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开放共享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混合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争取建成精品开放课程国家级3门、省级10门,校级慕课课程10门。

(四)以培育创新创业能力为原则,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动力为目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体系。

建设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启迪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动力的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和二级学院选修课。

重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力上的培养。

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20门左右。

2.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

建设面向具有创新创业愿望和潜质的学生,覆盖广、衔接紧、实用性强,重在提升创新方法和创业能力的模块化跨专业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体系,设置8-10门创新创业课程,供拔尖学生选修。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通过改造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推行“做学研创”相结合等,培育创新创业试点专业,建成创新创业专业省级2个、校级一批;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培育专业创新课程,建成创新创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3门、校级一批。

3.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整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活动体系,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设创客中心、创业大本营等众创空间。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服务,制定、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展以行业、产业的新技术、新要求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推动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创业实践、创业项目。

建成一批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成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000平方米,力争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国家级150项、省级250项,获得学科竞赛奖项国际级60项、国家级1500项、省部级2600项。

(五)以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目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长期聘任与短期补聘相结合,使用与培训提高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措施,着力打造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在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奖励中兼顾对学术与实践两种能力、两类人才的考察。

积极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专业兼职教师,并指导青年教师实践实训。

每年引进10-20名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符合高校任教要求的高端人才。

以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境外高校、科研院所访学研修锻炼,每年不少于20-30人。

构建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实现双师双能型师资占比达50%以上。

2.加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专业负责人及其助理队伍的选拨、聘任与培训制度,重点选拔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批基础研究功底雄厚、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专业负责人。

加快学校内部专业负责人的培养,依托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项目,进行专项配套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丰富的境外学习交流,扩大国际化视野;根据教师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和岗位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推进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

加大引进在专业领域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业负责人,引领专业发展,积极引进40岁以下有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活跃、学术发展潜力大、在团队攻关中起重要作用的优秀青年学者,建立人才储备。

切实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保持合理的专业结构分布和年龄梯次,实施校“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支持、联合培养等方式,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模式,全面推动各专业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专业产学研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同开展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有产学研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达100%。

2.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模式。

推进中德国际工程师学院,国家留学金委“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和“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项目,以及“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的实施。

积极开展与美国、英国或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办国际学院,培养国际化人才。

继续开展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利用台湾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深化闽台合作“3+1”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按照“点上突破、面上推广”的思路,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深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改革。

(七)以增加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平台、二意识、三层次、四阶段、五开放”的教学体系。

一平台——社会实践、工程实践与创新实践的大平台;二意识——创新创业意识与工程意识;三层次——基础实践层次、设计性实践层次、综合创新提高实践层次;四阶段——建立工程概念阶段,实践动手能力阶段,培养工程创新能力阶段,综合、创新提高实践阶段;五开放——教学开放、选题开放、组队开放、时间开放、对外开放。

进一步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到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实习实训和假期实习的长效机制。

实现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4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坚持“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原则,引进企业科研和生产基地,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设8个专业集群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基础实验教学条件、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重点建设新办专业实验教学条件、适应产业变革新需求的实验实训条件、品牌专业实验室建设,重点培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探索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计划投入2亿多专项资金,建成一批创业基地、创客中心等众创空间,建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6个,建成公共实习实训基地省级1个,建成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省级1-2个。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完善学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内部治理结构,统筹全校专业建设工作。

要求相关单位根据规划要求,认真制定实验室、课程、招生等建设子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到人。

组织力量抓好落实,把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政策支持。

设立专项经费,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加大支持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专业群等重点项目建设。

对服务产业发展和学生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的专业,在项目建设、招生计划、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三)质量保障。

组织开展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和创新创业绩效评价,对于阶段性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绩效奖补。

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开展专业认证、专业评估、课堂教学评估、毕业生质量跟综等,实施对专业建设情况的常态监测,促进专业办出特色和品牌。

附件1

现有专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

招生时间

在校生数

1

08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