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495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

《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手工艺现状.docx

中国手工艺现状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我国古代造纸用麻,主要有苎麻和大麻。

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

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

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

1.白、黄麻纸

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

质地坚韧、耐久,只要不受潮,不会变质。

黄麻纸呈淡黄色,一般比白麻纸略厚,性能与白麻纸相似,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

无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2.麻沙纸

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

颜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二)宣纸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

青檀树与桑树相似,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产。

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的青檀皮,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

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

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胶汁使用得法,制造技术娴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

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称。

宣纸属皮棉纸类,品种繁多,有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之分,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种,常见的有:

1,罗纹纸

颜色有素白、浅黄两种,质地细薄柔软,有明显的横纹,韧性强,看上去与丝织的罗绸相似,故名。

宋、元、明、清都有生产,并用以印书。

但宋、元的罗纹纸印本,今已罕见。

明、清的罗纹纸印本,有时还能见到。

如雍正年间(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吕正义》、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等,都是用素白罗纹纸印的。

此纸适宜修补善本书或镶裱,也可染成深浅各种颜色,或作书皮,或作护叶。

2.棉连纸

纸质白润如玉,细腻、柔软、匀密,富有绵韧性,无明显纹路。

有一种质地极薄的叫“六吉棉连”,也称“汪六吉”,是棉连中的精品,较为少见。

棉连纸可用作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尤宜作为金镶玉的材料纸。

染色后还可以做书皮等用,也用于拓碑帖。

明末清初比较考究的印本,也采用棉连纸。

3.玉版宣

色白,质细而厚,吸水性强,韧性比棉连纸稍差。

清末民初印制的印谱、书册、画册等,经常采用。

4.单宣

亦称料半。

它比玉版宣薄,颜色洁白,质地均细,性质绵软,韧性较好,有纵横帘纹,印书美观大方。

晚清至民初印的书籍多有采用。

它亦可用于裱潢,作覆背纸;还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铜色,作封皮。

5.十刀头

即重单宣,比单宣厚,吸水量大。

韧性很好,可以用作衬托册叶和绫。

6.夹连纸

比棉连纸稍厚,但不如棉连柔软。

遇到厚纸书可用以镶书,也可用以修补明代厚棉纸图书,或作护叶用。

(三)棉纸

 

南方称之为皮纸。

系以楮树皮等为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

质地细柔,纤维较多,极有韧性。

从纸的纵面顺撕,它的断裂处有参差不齐的短纤维,因而叫棉纸。

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

嘉靖以前的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以后的棉纸略显粗糙而较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为减少。

清初还有少数棉纸印书,以后就少见了。

主要品种有:

1.河南棉纸

产于河南,故名。

纤维细长,色泽白中带黄,厚薄很不均匀,质地较粗糙,但松软如棉,富有韧性。

河南当地有用以印书的,古书修补中可用作书叶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书籍。

也可作订书用的纸捻钉,或作套扉叶用的护套。

还可以染成旧色,代替旧纸使用。

这种纸张有大小两种之分,大张质地稍厚,小张质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贵州棉纸。

产于贵州,故名。

它比河南棉纸厚,尺寸也大。

纸的颜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匀,但棉性大,纤维粗,质地松软,经久耐用。

用来印书则不太美观,所以未被广泛采用。

清末贵州、云南有些书是采用这种纸印的。

在古书修补中,其用途大体与河南棉纸相同。

3,黑棉纸

色稍黑,有浆性,托墨、韧性很强。

适用于修补不很白的棉纸书。

还可以用宋做大厚本书的锔捻。

4.迁安棉纸

产于河北迁安县,故名。

俗称茅头纸。

颜色灰白,质地厚松,略呈棉性。

民国初年一些民间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种纸印行。

5.上海棉纸

质地薄而细腻,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纸,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于上海,所以统称上海棉纸。

在修书中用以修补书口最为合适。

风伤的书需修补浆衬时,用这种纸效果很好。

近几十年来,河南棉纸的产量很少,裁连口纸条或裱书的用纸,多以上海棉纸代替。

由于这种纸质地薄而细腻,棉性又好,用它裱过的书,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书叶也不会发硬,所以是古书修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纸

产于山西,故名。

色泽灰白,稍厚,富有韧性,质地与河南棉纸相似,山西棉纸有用以印书的,也是占书修补中的常用纸。

7.浙江棉纸

产于浙江,故名。

质地薄而有韧性,性能与上海棉纸相仿,古书修补中可以作连口、裱书用纸。

8.蚕茧纸

有两种颜色,一种洁白如玉,一种略呈乳白色。

质细而薄,富有光泽,韧性很强。

从表面看与丝棉相似,所以叫蚕茧纸。

元代曾用以印书。

9.云母皮纸

纸面光滑,韧性强。

适宜作锔捻。

遇水牢度更强,抗潮湿。

10.藏经纸

这种纸呈黄褐色,近于茶色。

质地厚硬,略有绵性,不透明。

宋、元、明刻印的释道经典多用这种纸。

唐人曾用以书写佛经,故名。

现多用作装裱善本、珍本书的书签。

11.桑皮纸

质地坚固,有黄色、白色两种。

因为造纸原料中有桑树皮的成分,故名为桑皮纸。

宋、元、明曾用以印书,但传世较少。

12.高丽纸

产自河北迁安,类似朝鲜印书用的纸,故名为高丽纸。

色泽白净,纸质较厚,坚韧而有绵性,有明显的直纹。

我国用高丽纸印书较少,古书修补中多用以染色作书皮。

13.库笺纸

有白、黄两色,韧性极强,纸质有厚有薄。

纸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宫内常用以作包装纸,民间流传很少。

193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用它影印过一些字帖画册。

明、清两代,内府多用厚库笺纸染成磁青色装订书皮,通称“库磁青皮”。

有时还用以缮写佛经,五彩套写,颇为美观雅致。

14.册子纸.

又称库钞纸。

明代人为了节省纸张,曾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印书。

由于这种纸张质地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传至今。

15.日本皮纸

产自日本,又称东洋纸。

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绵韧性较强。

日本印书多采用。

我国清末民初间也用此纸印书。

16,美浓纸

纸面光滑,细薄匀称,绵软而富有韧性。

黎庶昌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采用这种纸。

日本印制古书亦广泛采用。

17.开化纸

南方称之为“桃花纸”。

原产于浙江省开化县,故名。

质地细腻,洁白如玉,无帘纹。

薄而有韧性。

清代前期内府和武英殿刻印图书多采用,印本美观大方。

嘉庆以后,产量减少,质量也较前降低,用以印书不多。

江苏武进藏书家陶湘最喜爱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书。

18.开化榜纸

从表面看,与开化纸相像,但比开化纸厚,颜色也略显青色,质地稍逊于开化纸。

清代嘉、道年间(1796—1850年)有些书使用开化榜纸印制。

19.太史连纸

较开化纸略黄,质地细匀,绵软而有韧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头书《古今图书集成》。

20.东昌纸

产于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西部),故名。

与迁安棉纸相似,山东东昌曾以此纸印制通俗读物。

由于纸质松软,富吸水性,古书修补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纸

纸厚,富有韧性,柔软耐久,最宜做书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

做包背装的护叶纸尤为适合。

(四)竹纸

 

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的拍卖的毛边纸,成交价:

RMB5,67.50

竹纸因为颜色略呈黄色,故又称“黄纸”,品种繁多,主要有:

1.毛边纸

亦称南毛边,颜色米黄,多产于福建。

纸的正面光滑,背面粗涩,韧性较差。

《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中说:

“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指明代藏书家毛晋)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沿其名不绝。

”这大概是毛边纸名称之由来。

清代印书用纸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毛边纸。

古书修补中一般用来裱书皮,做衬纸或护叶。

也可以染做磁青、占色书皮。

2.毛太纸

亦称南毛太纸,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产。

颜色浅黄,性能与毛边纸相仿,但纸幅较小,略薄。

性质柔和,厚薄粗细稍有不匀,有明显的帘纹。

因纸面清洁、光滑,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

毛太纸是修补旧书的必备纸张,补、镶、裱托竹纸书均很相宜。

染色后也可以作为旧纸的代用品。

3.川连纸

产自四川。

色泽略黄或白,质地与毛太纸相仿。

这种纸较有韧性,但薄厚不匀。

多用于印制四川地区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县志,就是用川连纸印的。

印出的书不够美观。

4.元书纸

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县,以富阳之大、小岭的出品为最佳。

原料用石竹,色微黄,较毛边稍次。

5,梗棒纸

元代末年印书常用,质地粗糙,纸面涩,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称为梗棒纸。

 

木版年画 扑灰画 纸马铁画烙烫画彩蛋画 羽毛画 麦秸画炕围画民间艺人画寺观壁画内画彩绘漆绘泥塑 面塑 糖塑 吹糖人 糖画蜡塑雕塑瓯塑灰塑石雕木雕砖雕竹雕贝雕骨雕角雕牙雕蛋雕根雕果皮雕果核雕煤精雕瓷刻软木画微雕砚木偶皮影陶器瓷器漆器料器玉器景泰蓝琉璃金属工艺榫槽画像石民画像砖蜡染扎染夹染蓝印花布刺绣织锦编织编结布艺纸艺剪纸风筝灯彩扇子伞脸谱面具饰物玩具

苏州的刺绣、青岛的草编、景德镇的瓷器、黄山的砚台、岫岩的岫玉手工艺品、沿海的贝类手工艺品、海南的山瑚制品、藏族的刀具、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等

民间绘画:

民间画的源头来自远古的岩画、彩陶装饰画等原始艺术。

雕镌塑作:

生动的民间雕镌塑作艺术体现了中华儿女精湛的手工技艺。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

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

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乌铜走银

始创于云南的中国传统通知工艺品乌铜走银,最早出现在清雍正年间。

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的工艺繁杂,大致可分为炼制,锻制,錾刻,走银,焊接和组装,抛光打磨,捂黑处理。

相比普通的铜银工艺,乌铜走银的制作技艺要复杂得多,对雕刻、书法、微雕等技艺也都是有要求的。

2011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分物质文化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