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2217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赏析.docx

《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赏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赏析.docx

诗词赏析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因不满官场的黑暗,政治上的腐败,41岁弃官归田!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二、内容

1、释词

 结庐:

构筑房舍。

山气:

指山中景象,气息。

  日夕:

傍晚。

相与:

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真意:

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2、译文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却没有世俗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而归还。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真义,欲辨明,却忘记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此中:

此时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3、名句赏析与炼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体现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形成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三、情感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作者介绍:

二、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释词:

1、《行路难》:

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斗十千:

形容酒价昂贵。

珍羞:

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食物。

直:

通“值”,价值。

3、闲来两句:

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乘舟梦日边:

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4、济:

渡过

四、诗句含义: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遥想当年)吕尚垂钓碧溪,遇文王而重用;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世上行路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艰难啊;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五、名句赏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引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句诗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诗人宏伟抱负,突出表现了诗人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3、情感变化:

苦闷抑郁、失望→希望、追求→彷徨苦闷→乐观、自信

六、炼字:

1、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冰塞川”、“雪满山”形象的比喻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用典:

两个典故课概括为“垂钓碧溪”“乘舟梦日”。

作用:

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

杜甫朝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体裁介绍歌行体

  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

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杜甫流离成都,求亲告友,公元760年,经亲友帮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主题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该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四、注释

挂罥(juàn):

悬挂。

俄顷(qǐng):

不久,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

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布衾(qīn):

棉被。

何由彻:

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

(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大庇(bì):

全部遮盖、保护起来。

庇:

遮蔽、保护。

寒士:

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突兀:

高耸的样子见(xiàn):

同“现”,出现。

五、部分译文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六、作品理解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以七言为主又灵活多变,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三段叙述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线索的整个事件,最后一部分直抒胸臆,表达出心忧天下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至最后共五句为第四段,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深沉,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文学常识

.作者: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二.释词

胡天:

泛指西北地区的天空。

胡:

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锦衾:

锦缎的被子。

角弓:

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控:

引,拉开。

瀚海:

大沙漠。

阑干:

纵横。

百丈冰:

形容冰层之厚。

饮归客:

请归客饮酒。

“风掣”句:

是说军棋上落雪结冰,冻得很硬,风吹不动。

掣:

牵,这里指风吹。

翻:

飘扬。

三.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四.名句赏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2.最后四句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

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

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五.主题思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

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己亥杂诗》

一、原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号定庵,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三、译文

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浩荡:

广大无边,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离愁:

离别的愁思。

白日:

太阳。

吟鞭:

诗人的马鞭。

]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落红:

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

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这二句用来比喻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

四、中心意思:

《己亥杂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五、写作特色: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六、名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花喻自己的身世,表明自己的心志,虽辞官还乡,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文学常识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二、内容

1、释词

之:

到,往。

  城阙:

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阙,原意是宫门前的望楼

  辅:

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

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风烟望五津:

“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

在风烟中。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宦(huàn)游:

出外做官。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天涯: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

并邻,近邻。

  无为:

不要。

  歧路:

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

泪水沾湿衣服。

意思是挥泪告别。

2、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3、名句赏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三、情感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赠从弟(其二)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

堂弟。

③亭亭:

高貌。

④瑟瑟:

风声。

⑤罹:

遭受。

⑥凝寒:

严寒。

【作者点击】

刘桢(?

-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作品品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物诗。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1、胜事:

快意的事。

2、值:

遇见;

3、林叟:

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

无一定时间。

[评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赏析】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毋怪《宣和画谱》指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诗人李白一生未参加科举,但一心入仕,所以,从二十岁开始便“仗剑去国,辞乡远游”,遍览名山大川,求谒隐士名流,终于声名远达。

天宝初年,诗人因道士吴筠举荐,被玄宗皇帝召入长安,官任翰林,但不羁个性加上权贵的排挤,一年后,便失意地离开,重新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本诗便是写于这一时期,诗人行至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州太守时所建。

诗的前两句如一峰巨石,突兀于眼前。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开篇却未露送别之意而写心中的感悟。

“弃、去”两字用得极妙,巧用拟人手法,让人感觉时间如无情之人走得那样决绝,令人顿生失落之感。

“乱”字又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世事纷杂,乱如蓬草,写出了现实的残酷和诗人对个人遭遇坎坷的不满。

此二句明白晓畅,似可简化为“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

”诗人以“之日”加以强调,应理解为“这样的日子”,用这样的重复来表达对过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不满。

而且这样的句式读来在平仄和音韵上也更和谐。

朗朗上口、寓情极深的表达留传至今,以至流行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亦化用诗句为歌词“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

至“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句,诗人才流露出离别之意,秋风万里吹送着南飞的雁群,让人自然而然的生出惜别之情。

饯别之时当饮酒寄情,李白这样的豪侠诗人当然要饮至酒酣。

“蓬莱”本为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所,这里多有藏书,这里借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建安骨”指的是“建安风骨”,汉末建安年间,“建安七子”和“三曹”文风质朴,笔力遒劲,故称“建安风骨”。

“小谢”指的是南朝的著名诗人谢朓,其诗作清新飘逸,领一代诗风,与“大谢”谢灵运齐名。

多数意见认为“蓬莱文章建安骨”是诗人对族叔李云的称赞,而“中间小谢又清发”是诗人对自己的评价。

如此,则“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便都是诗人对自己和李云胸襟和才思的概括,豪情逸兴直冲九霄之外。

此种意见,与“饯别”切题,不无道理,但也未必是诗人当时心中所思。

诗人“斗酒诗百篇”,诗情汪洋恣肆,无拘无束,情随意转,跳跃性极强,依笔者看来,诗人登临谢朓楼,自会想到了汉末的优秀的文章和小谢的清新诗句,也就对他们的豪情逸兴大加赞赏。

不管如何理解,诗人写这四句时的心情应该是激昂的。

但结尾四句却落寞消极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诗人以水喻愁,愁便似水一样绵绵不绝,锋利的刀可以斩断金属,却无法让流水停止,愁又何尝不是如此呀?

借酒浇愁,酒醒后必是愁上加愁。

如此贴切的比喻,使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流行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亦引用此句。

末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如果为世不容,仕途不顺,就要乘一叶扁舟浪迹天涯。

“散发”在这里指的是离开仕途,因为官员们都有束发戴冠。

此句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侠之气。

李白不愧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诗写得豪放不羁,意境开阔,本诗便是他这一特质的突出表现。

诗中意象有长风万里,也有青天明月,由过去思及现实,空间上极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