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2答案.docx
《社会心理学12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12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12答案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二)》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择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按照“大五”人格理论的观点,与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交往相关的人格维度是b
A.神经质情绪稳定性B.外向型
C.开放性D.愉悦性宜人性
人格:
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映时所显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
大五人格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
1外向性:
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2宜人性:
随和,信任,直率,利他,谦虚,移情
3尽责性:
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4情绪稳定性:
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5开放性:
想象,审美,修养,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2.对科学研究的假设的三个要求不包括c
A.必须是可证伪的B.必须是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达的
C.必须简单D.必须区别于常识
3.按照Abramson艾布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乐观型的人经常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b
A.外部、稳定、整体的因素B.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
C.外部、稳定、局部的因素D.内部、稳定、局部的因素
归因:
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或推论
共变原则:
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结果总是与一个原因相联系,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我们就将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排除原则:
如果情景原因足以引起行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归因的非期望性(非顺从性):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期待,或不为社会所公认,就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归因风格:
是个体根据过去经验与现在期望,以一种习惯的方式对不同事件和行为的原因进行推理的倾向。
Abraamson提出了抑郁型归因和乐观型归因
抑郁型归因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局部的,不稳定的,偶然的因素。
归因的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
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低估情景的作用,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原因:
我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人对自己的活动行为负责,所以倾向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另外,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更加突出。
2琼斯与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行动者倾向于做情景的归因,强调情景的归因。
观察者则倾向于内部归因。
自我服务倾向:
就是在归因时,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于自己,把消极的结果归于情景。
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既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并非受到外在强大压力才做的,我们也会认为这个行为与其内部品质相对应。
3
4.Plomin指出,不论遗传影响的大小如何变化,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c
A.随年龄增大而减小B.与年龄没有关系
C.随年龄增大而增加D.随年龄有时增加,有时减少
5.关于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年所作的经典实验,正确的说法是c?
A.1美元是充分理由B.20美元不是充分理由
C.1美元组被试态度改变大D.20美元组被试态度改变大
认知失调:
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费斯丁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及减少失调的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festinger提出,并成了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说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情,或没做想做的事情,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里紧张,个体会力图缓解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平衡状态。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之与另一个认知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样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可以增加新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失调。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加权。
4改变行为:
认知失调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6.根据Parlee的调查结果,寂寞感最强的群体是a
A.18岁以下的人79%B.45-54岁的人53%
C.55-64岁的人D.65-74岁的人37%
寂寞:
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所引起的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一种主观感受,无法通过外部表现加以判断。
情绪性寂寞:
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
社会性寂寞:
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
影响寂寞的因素:
婚姻状况年龄和人格特点
从人格特点上看,寂寞的人比较内向,害羞,通常自尊心比较低,而且社交技巧差。
寂寞常常和焦虑联系在一起,这些人格特点都影响着对寂寞的体验。
7.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如校长拥有的处理事务的权力是d
A.专家的权力B.参照的权力
C.奖赏的权力D.法定的权力
社会影响:
是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社会力量:
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们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各种力量,来源非常广泛,包括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各种权利以及被爱和受尊敬的权利。
1奖赏的权利:
人们对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如老板对下级,父母对孩子。
2压制的权利:
指拥有权力的人提供惩罚的能力,如老师对学生。
3参照的权利:
让他人参考的权利,如团体是一种重要参照原的写照。
4法定的权力:
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如部长,校长。
5专家的权利:
与一定特长相联系的权利,如医生,政治家。
6信息的权利:
指了解某些他人不知道信息所拥有的影响力。
8.下列解决冲突的模式中,与妥协相对应的是
A.关注自己,也关注他人B.不关注自己,也不关注他人回避
C.对自己与他人的关注均中等D.对自己与他人的关注均很高
冲突:
指两个或更多成员,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合作:
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是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或争得权利的现象。
1—总和冲突:
一方的收益是一方的损失,这种冲突完全的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
又称混合动机情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一方的损失。
减少人际冲突的方法?
协商
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
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在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能使他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大的让步。
2让步:
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小小让步。
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合作或让步往往会使对方得寸进尺,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
3逐渐回报策略:
首先协商的一方公开声明希望缓和冲突,明确声明自己为缓解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并向对方发出呼吁。
逐步建立起信任与真诚的形象,做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的。
4中间人调解:
中间人能使双方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做出让步,使协商双方都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9.最早对团体思维现象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a
A.JanisB.Osborn
C.StonerD.Moscovici
团体:
是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间的成员通常有面对面接触或互动的可能。
10.在Weiner的归因模型中,属于稳定外因的是d
A.努力B.运气
C.能力D.任务难度
Weiner1972年提出他的归因理论六因素三维度
能力稳定内因不可控
努力程度不稳定内因可控
身心状况不稳定内因不可控
工作难度稳定外因不可控
外部环境不稳定不可控外因
运气好坏不稳定不可控外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择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Osgood等人用语义分析实验证明了人们评定人或事物的时候依据的维度有ade
一旦某个人或物被置于这三个维度上,即使有再多评定,也无法在增加这个人的信息。
A.评价B.热情
C.能力D.力量
E.活动性
印象形成:
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过程。
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最有利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12.下列属于非正式规范的包括ab
A.学会章程B.厂规
C.说话的口音D.风俗
E.习惯
团体规范: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
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正式规范:
是存在于正式团体中的规范,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往往由上级或团体中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
非正式规范:
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标准。
13.Kupke等人提出的提高一个人社交技巧的建议包括ad
A.提高对他人的关注B.选择好的话题
C.角色扮演D.培养自己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
E.处理好沉默期
14.A型人格的人具有的特点包括ad
A.控制欲极强B.有耐心
C.轻松自在D.争强好胜
E.乐观
15.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bcd
A.变化性B.非矛盾性
C.统一性D.排中性
E.中和性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心理学家根据交换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总关系,把人们之间的冲突分为__零-总和冲突______和__非零-总和冲突______。
17.Markus和Kitayama把东方人的自我称为___互赖性自我_____;把西方人的自我称为____独立性自我____。
18.荣格把无意识分为___个体无意识_____和____集体无意识____。
19.Kelman认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社会化过程中的服从、__认同______和___内化_____有关。
态度:
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形成的过程?
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1依从:
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2认同:
个体自愿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3内化: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把社会的要求,期望与原则转换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要求,期望与原则,并努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20.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__他人______的自我表演线索来对___自己_____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称为自我监控。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武器效应:
武器可以增强人的侵犯意识,故称为武器效应。
侵犯:
又称侵犯行为,指意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是有目的的行为,是由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表现在语言,行为上。
利他:
与侵犯行为相反,是为了使他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采取的不图报的行为
22.偏见:
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形成的对某人,某团体,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或态度。
23.自我展露:
指一个人向他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
作用:
发泄,自我澄清,社会认可,社会控制,促进关系
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评估性的。
什么样的自我揭露才是增进亲密关系发展的有效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自我揭露以适当的速度和形式进行的时候,它才能使人产生喜欢的感觉。
也就是说,在自我揭露时,必须慢慢的揭露自己,如果揭露的太快,可能会引起对方的焦虑与防卫,反而加大双方心理上的差距,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弥补起来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
25.从众:
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会压力下,表现出与团体其它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服从:
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去做那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产生的原因?
他人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我们为了得到社会支持,避免非难而从众。
26.心身疾病:
是发生与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躯体表现症状为主的疾病。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6.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不同?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更着重定性分析,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在研究着眼点上,ssp的找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的找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27.社会影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的观点,他人对个体的总影响力取决于他人的人数,社会力量的强度,与影响的直接性。
28.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
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低估情景的作用,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原因;我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负责,所以倾向于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
另外,情景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更加突出。
29.社会进化论是如何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利他:
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一种助人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选择性的进化技能,信念和技术,因为助人和利他行为是遍布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在社会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了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社会公平规范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7.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个人因素
a型人格敌意归因偏差性别
38.试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