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1320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docx

《普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docx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论述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方面。

第2章心理的实质

第1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的器官

(1)心理是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一种物质世界的反映形式

1、感觉阶段2、知觉阶段3、思维萌芽阶段4、意识阶段(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所特有的。

人的意识以语言和思维作为核心因素)

(2)心理的发生、发展与人脑的发育成熟过程紧密联系

(3)脑部损伤和病变会引起心理机能的丧失

2、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是一个异常复杂而有序的机能系统,从结构与机能上,可以分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但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小单位确是神经元。

(1)神经元:

人体各系统和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神经系统内存在着的大量的神经细胞。

(2)周围神经系统

(3)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2、脑

(1)、人脑包括延脑(“生命中枢”)、桥脑、中脑、间脑、小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大脑六部分。

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四部分合称脑干。

(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机体运动区在额叶,主要功能:

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躯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体四肢运动的关系式左右交叉,上下倒置,运动区与头部的关系则是正直的。

机体感觉区在顶叶,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和内脏感觉等。

躯体、四肢在躯体感觉区的投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则是正直的。

视觉区位于枕叶,接受由视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产生视觉。

若两半球的视觉区受破坏,在眼睛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人也会丧失视觉。

听觉区位于颞叶,接受由神经传入大脑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若听觉区遭到破坏,即使听觉器官正常,人也丧失听觉。

(3)大脑的优势半球

三、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1)反射和反射弧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不学即会)

2、条件反射(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反射)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形成反射系统“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

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系统“谈梅止渴”

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第3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

感觉: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应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的是事物的整体,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

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

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应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集体觉。

第2节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一般用感受(门内或)限来度量。

感觉*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感觉性与感觉*限呈反比例关系。

感觉适应的规律: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

听觉适应

触压觉的适应较快,较明显。

味觉适应

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

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

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

(取决于四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不变。

第3节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形式(提供实物或实物标本、演示实验、组织教学参观)

(2)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2、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激发观察的兴趣

2、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3、教授观察的方法

4、注重观察的训练

第4章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1)识记

(目的)

(1)无意识记

(2)有意识记

(理解力)

(1)机械识记

(2)意义识记

(2)保持与遗忘

1.保持:

指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不仅为巩固识记所必需,也是实现回忆的前提和保证,它是记忆的中间环节。

2.遗忘: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识或回忆。

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3)再认或回忆

1.再认2.回忆

记忆的种类:

(记忆内容)1.形象记忆2.运动记忆3.情绪记忆4.逻辑记忆

(保持时间长短)1.感觉记忆:

记忆在1秒钟以下,听觉的感觉记忆在4~5秒钟之内。

2.短时记忆不超过一分钟,不超过7+_2个单词。

3.长时记忆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记忆的内容没有限制。

(意识参与程度)1.外显记忆2.内隐记忆

记忆表象:

1.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

作用:

1.表象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2.表现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3.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保持与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限制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材料的系列位置)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学习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及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的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异。

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一般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相似的材料时产生较多。

(2)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一般过度学习花的时间以150%为宜。

150%的过度学习是提高保持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的材料能避免遗忘。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二、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2.复习方式多样化3.运用多感官参与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6.掌握复习的“量”

第5章想象

想象:

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存在脑中已有的表象

2.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3.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

想象的构成方式:

1.黏合2.夸张与强调3.拟人化4.典型化

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即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的引起的想象)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言语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的新形象)2.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第6章思维

思维:

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应)和概括性(指思维通过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思维的种类:

(按思维的凭借务和解决问题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按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

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论等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按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分析思维(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方向)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3.原型启发4.定势5.功能固着6.动机与情绪状态{(倒转的U型曲线)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

个体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对活动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一般说,高度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状态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的解决;而愉快-兴奋的情绪状态则会使思维活跃,思路开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集中思维的统一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3.创造想象参与4.多有灵感出现

思维的品质:

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第7章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上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是注意的时间特征)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注重演讲、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3.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预先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4.情绪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提出八种基本情绪:

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

基本四种: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

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

道德感(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三种表现形式:

直觉的感情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9章意志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活动的特征:

1.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预定目的2.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行动的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表现:

双曲冲突(“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双避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趋避冲突(“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确定行动目的(3)选择行动方法(4)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

第10章个性及个性倾向

个性:

是心理发展的产物,是教育的结果和前提条件。

特征:

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稳定性与可塑性3.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结构)。

1.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社会个体发展方向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因素。

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自我意识等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自我意识:

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型、

功能:

定向功能、动力功能

第11章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直接完成某种活动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特特殊能力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能力的结构:

(1)二因素理论

(2)群因素理论(3)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4)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能力类型差异:

主要表现在知觉(三种类型:

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记忆(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性记忆)、想象、思维(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品质上又都有自己的特点)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不同能力在发展速度上是不同的):

1.能力早期的显露2.大器晚成

特殊能力的差异:

个人在特殊能力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智力的性别差异:

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各自的优势领域。

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先天素质影响:

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2)早期环境的作用(3)教育条件的影响(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3.实践活动的影响4.其它个性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掌握学习能力鉴定的方法:

(一)智力的测量1.年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2.项目量表(韦氏量把测量一个人与同年龄组正常人中的相对地位,即离差智商)

(二)创造能力的测量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2.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3.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元认知的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其训练方法:

(1)自我提问法

(2)相互提问法(3)知识传授法)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12章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

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很大。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气质类型与学说:

希波克拉底--体液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体型说:

肥满型、瘦长型、筋骨型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内胚叶型、中胚叶型、外胚叶型

生理学家柏尔曼--激素说:

甲状腺型、脑下垂体型、肾上腺分泌活动型

日本古川竹二--血液型:

A型、B型、AB型、O型

美国心理学家巴斯--活动特性说:

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冲动性

气质的心理特点:

感受性、灵敏性、耐受性、向性、情绪兴奋性、可塑性

气质典型特征及表现: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巴普洛夫创立的。

第13章性格

性格: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人对现实的态度行为和行为方式概括化与定型化的结果

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

性格的稳定性有不是绝对的,性格还有可塑的一面。

是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