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7026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

《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达摩四行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达摩破相论最上乘论Word格式.docx

经曰:

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

性净之理,目之为法。

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檀施既尔,于五亦然。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

修者,以离相为宗。

故经云: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

贪嗔痴是。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

三毒者:

贪嗔痴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当乘,此为佛乘。

无乘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五蕴窟宅名禅院。

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舍身不恡(悋),名大布施。

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

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不着文字名解脱;

不染六尘名护法;

出离生死名出家;

不受后有名得道;

不生妄想名涅盘;

不处无明为大智慧;

无烦恼处名般涅盘;

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若悟时无此岸。

为凡夫一向住此。

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

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

不见烦恼异于涅盘,是名平等。

烦恼与涅盘,同是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盘为涅盘所滞。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涅盘者:

涅而不生,盘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盘。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

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诸佛入涅盘者,为在无妄想处。

菩萨入道场者,即无烦恼处。

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凡言一法者:

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

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

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

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凡迷者:

迷于悟,悟者:

悟于迷。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

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是知心色两个俱生灭。

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

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

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

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见与不见,俱不见故;

解与不解,俱不解故。

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见者:

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

真解者:

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不舍智慧名愚痴。

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

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

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

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

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

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

罪性空故。

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罪无处所故。

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

罪因疑惑而生。

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

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

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

身灭道成。

亦如甲折树,生死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

眼不着色,眼为禅门;

耳不着声,耳为禅门。

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

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

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

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心得涅盘时,即不见有涅盘。

心是涅盘。

若心外更见涅盘,此名着邪见也。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

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

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彀(gò

u)也。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

朽腐若尽,香从树出。

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

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

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

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

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

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

是故方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夫文字者:

本性解脱。

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

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

人乘其筏者,即得渡过于非法,则是法也。

若世欲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

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

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

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

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

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不见相,名为见佛。

即是离心相也。

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

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

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

已见佛者,忘于心。

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

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

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

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

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

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

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

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

凡变为圣,不改其面。

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

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

是知非烦恼,非无悟解;

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

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

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

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

既离迷悟,亦无彼岸。

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中流者,小乘人也;

此岸者凡夫也。

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

化身报身法身;

化身亦云应身。

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

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

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

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与福力也,妄见化身佛;

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

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

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

此之谓矣!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

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

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

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岂虚言哉!

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

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

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

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

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

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

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来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

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

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

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

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

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悉饥,皆名大惑。

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

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象。

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破相论

论曰:

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

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

何一法能摄诸法?

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

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

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

伐树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

不了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

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面大五阴本空无我;

【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

云何为二?

一者净心,二者染心。

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

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恶业。

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

遂能远离诸苦,证涅盘乐。

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沈沦三界,受种种苦。

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十地经云: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又涅盘经云: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佛性者,即觉性也。

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

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

涅盘之果德,因此而成。

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无明之明,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

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

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

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

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自流不绝,乃至弥漫,波涛万里。

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

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凡免无穷之苦?

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

其三界者,即三毒也;

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

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云何轻重分为六?

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

云何三轻趣?

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

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

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

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云何三重?

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

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

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祗劫,无量勤若,方万佛道。

云何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

阿僧祗劫者,即三毒心也;

胡(胡即印度)言阿僧祗,汉名不可数。

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

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祗。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

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祗劫。

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祗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

今令学者唯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三聚净者,即制三毒心也。

制三毒成无量善聚。

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

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

胡名波罗蜜,波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

故名六波罗蜜。

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佛所说是真实语。

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

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诸恶消灭,名为断。

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

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

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

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

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

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能制口贼,不贪着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

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佛如此,言无虚妄也;

必因食乳,然始成佛。

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

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

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楮糠,不与牛同群;

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舍那佛也。

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象,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

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

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铸写形像者:

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

所为修为修诸觉行,仿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作也?

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熔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烧香者:

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

熏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

其正法香者,有五种:

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

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

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熏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散花者,义亦如是;

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壮严,此功德花,佛所赞观,究竟常住,无雕落期。

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

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

所以者何?

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

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

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

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智慧明达,喻如灯火。

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燃,然灯无尽,故号长明。

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着有为,遂然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

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

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六时行道者:

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绕塔行道者:

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

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盘。

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

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又持斋者:

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

斋者斋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

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

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

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欲尘。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

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

唯断于无明之食。

若辄触者,名为破斋。

若有破,云何获福?

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

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

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

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人欲表谦下心,亦为礼拜;

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

举外明内,性相相应。

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如温室经说:

洗浴众僧,获福无量。

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

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

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

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

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

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壮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

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替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三者分别简页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如苏膏通润皮肤。

七者谓惭愧诸恶业,犹如内衣遮形体。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

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

其温室者,即身是也。

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

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

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