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0272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docx

七上语文1623课导学稿

化石吟序号:

16

七年级上册主备课人:

刘辉审核:

七年级语文组时间:

2010年8月

班级:

姓名:

_____________

导学目标:

1、识记、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导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联想想象法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化石吟()奇幻()骸骨()潜行()

裹藏()猛犸()()葱茏()卓越()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化石: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二)课堂导学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三、重点研讨:

逐节朗读,分组完成,交流展示

1、第1节:

诗人用一组句构成排比,由、、推及到整个世界,顺序是从到,既增强了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读者对亿年前神秘世界的想像和思考。

2、第2节:

诗人十分机智地再用一组句,点明,领起,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

其中“逝去”与“”,“沉睡”与“”形成二组反义词,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

3、第3节:

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为我们描绘出“”,否定了“”,回答了生物进化的“”。

4、第4节:

是化石,裹藏着“”,为历史留下了“”。

5、第5节:

是化石,保存了“”,在“”的过程中,生命的形式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6、第6节:

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使我们得以重现“”,一睹它们“”的风姿。

至此,诗人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盛赞它是“”。

7、第7节:

回应1、2节,内容上既强调了,结构上又使全诗,形成一种的节奏美。

其中“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照应“”。

8、由此可知,全诗共7节,可分层,*4,其结构形式是。

四、课堂小结:

《化石吟》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

由此可知,本诗是借赞颂来赞颂大自然,进而赞颂。

(三)课堂练习

1、请工整地把下列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按序写在田字格中。

奇(huàn)(hái)骨(guǒ)藏葱笼海枯石滥日传星移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的原因是。

第二课时

一、课堂目标: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展现了的神奇景象,赞美了。

三、重点研讨:

诗中,“”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

,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四、语言品味:

①黑色的驱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②时光在你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

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来称呼,但第6节中的“你”则是指。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有关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细致描写了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神奇景象的过程。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这音诗的最后一节是写化石说的“话”,具体回答了开头的问话,前后照应。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用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显得亲切自然。

2、阅读于谦的《石灰吟》一诗,试与《化石吟》比较: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ΪÊãÇéÊ«£¬µ«¸èË̵ĶÔÏó和表达的情感²»Í¬£¬¡¶»¯Ê¯Ò÷¡·歌Ë̵ÄÊÇ,赞美了£»¡¶Ê¯»ÒÒ÷¡·Ôò½è±ÈÓ÷×Ô¼º£¬±í´ï²»ÅÂÎþÉüµÄ¼á¶¨ÒâÖ¾ºÍ¼áÕê²»ÓåµÄ¸ßÉÐÇé²Ù¡£

(四)课外拓展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

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

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和

化石。

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跋山涉水去和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山麓的沟沟坎坎。

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

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

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

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

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是什么东西呢?

”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

哇!

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

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

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

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

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

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

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

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

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大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大草率了。

他决定继续考证。

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1iè)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晰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

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晰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

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

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

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

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1、第一段的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A、收集研究寻找采集B、研究收集寻找采集

C、收集研究采集寻找D、研究收集采集寻找

2、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这块化石之所以能被发现的两个原因,请把你的理由解写在下面。

3、为什么“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

”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怀疑的理由。

4、我们可以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五)课后反思

看云识天气序号:

17

七年级上册主备人:

刘辉审核:

七年级语文组时间:

2010年8月

班级:

姓名:

导学目标:

1、识记、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方法:

朗读法、观察联想法、图表概括法

导学过程:

第一课

(一)课前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

弥漫()冰雹()日晕()谚语()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牌:

千姿万态:

变化无常:

(二)课堂导学

一、课堂目标: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按照示例,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段落

中心句

结构特点

云和天气的关系

1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的意义与局限

2、第一段中,“”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这些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从修辞手法上看是,从说明方法上看是。

用波浪线在课文中划出类似的句子。

3、第三段中,作者把薄云分为、、、这四种,第四、五两段则写到了、、、四种云层。

第六段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可分作、、、这四种光,由此可见,这种说明方法叫。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文体),作者主要介绍了(主要内容),作者主要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三)课堂练习:

1、请工整地把下列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按序写在田字格中。

峰(luán)崩(tā)一(shà)间迷漫千恣万态变化无长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笑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有。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候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

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D、春节晚会的节目十分精彩,看到赵本山表演的小品,连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3、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③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第二课时

一、课堂目标: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了解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是从、

这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重点研讨:

分组完成,交流展示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晴天云简表

(一)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晴朗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二)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云的光彩简表(三)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抓住来进行说明,结构上显得,语言上则显得。

(三)课堂练习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

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不少于三个)

2、¸ù¾ÝÓï¾³£¬ÐøдÁ½¸ö¾ä×Ó¡£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四)课外拓展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

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

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

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

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

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

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

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

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首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对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各不超过5个字)

2、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A、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

B、对晕的成因做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3、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晕是光线经过高空中空气的反射而形成的。

B、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而形成的。

C、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D、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4、第⑤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人们对晕有浓厚的兴趣。

B、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C、晕可以分为“短晕”和“长晕”。

D、并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5、人们对“晕”的兴趣的原因是

(五)课后反思

绿色蝈蝈序号:

18

七年级上册主备人:

刘辉审核:

七年级语文组时间:

2010年8月

班级:

姓名:

导学目标:

1、知记、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筛选、概述文章内容。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

  4、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导学指导: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扰乱()狩猎()哀号()喧嚣()

喑哑()静谧()篡夺()劫掠()

窸窣作响()()更胜一筹()惊慌失措()断肢残腿()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蝈蝈:

弱肉强食:

津津有味:

3、本文选自《             》,作者是     国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一部科学巨著《    》,而且为了写这部著作,他在“”度过了最后的35年。

(二)课堂导学

一、课堂目标:

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筛选、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作者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

2、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研讨:

1、按照示例,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绿色蝈蝈

外形特征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生活习性

2、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科学的。

3、作者是通过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

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

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这反映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和的科学精神。

四、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蝈蝈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作者采用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既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之情,字里行间又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

(三)课堂练习

1、请工整地把下列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按序写在田字格中。

喧(xiāo)静(mì)(cuàn)夺暗哑更胜一愁惊谎失措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因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里,我们在无形之中,都被灌输了只有“先占先赢”,才能生存下去的观念。

B、月色朦胧,我隐隐约约地看到有个人影一掠而过。

C、生命教育必须贯穿教育的始终,让学生不但有崇高的生命意识,而且有应急救险的技能,灾难突发时,他们才能从容应对,而不至于惊慌失措、走投无路。

D、正在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

3、你觉得作为一名像作者这样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

第二课时

一、课堂目标:

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根据文题我们可以知道本文的写作对象是。

然而在文中作者不断变换对它的称呼,全文中这样的称呼有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

三、语言品味:

1、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手法,请用波浪线划出,并举出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

作用:

2、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②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①②句中加点词语“篡夺”“低劣”两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通过,表现了作者对蝉与鹰的           之情,对蝈蝈的            之情。

    

试从文中再举出一例:

四、课堂小结:

从本文可以看出,《昆虫记》虽然是一篇科普著作,但它的行文,语调,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三)课堂练习:

1、《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

螽(zhōng)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家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语言节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和特征。

(不少于100字,可作为周记)

(四)课外拓展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

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色,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

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

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

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

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他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

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田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徒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

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他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难的敌人——伯劳。

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

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

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沐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

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

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间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莺的哪些特点?

2、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哪些地方能看到莺的身影呢?

3、把第③段最后一句改为“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它们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行吗?

为什么?

4、读了第④段和第⑤段文章,你觉得莺的哪些地方显得可爱呢?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莺,第①段却没有写莺,是否离题?

为什么?

(五)课后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序号:

19

七年级上册主备人:

刘辉审核:

七年级语文组时间:

2010年8月

班级:

姓名:

导学目标:

1、知记、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速读课文,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