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0542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docx

元代文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

绪论

辽 西夏 金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的历史地位

积极面:

元朝的大统一和民族融合;

元朝开放的文化政策和活跃的中外关系。

消极面:

经济破坏;落后生产关系注入;

民族压迫与歧视。

二、元代文学的文化背景

(一)、元代社会风尚的变迁

饮食风俗服饰风俗婚姻风俗语言风俗

(2)、元代的政治、文化制度

第二节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贵浅不贵深

杂剧散曲南戏话本诗文

元杂剧的形成与兴盛

元杂剧的来源与形成

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北宋宣和(1119一1125)到南宋绍兴(1151—1164)年间

正式戏曲要具备三个条件:

(1)化妆演唱。

(2)要用第一人称来演唱。

 (3)高度故事性。

中国古代戏曲晚熟原因:

一、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晚出。

二、中国古代独特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制约。

(一)、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诗教”传统的束缚。

(二)、神话的过早失落,历史意识史官文化的过早觉醒。

(三)、叙事文学特别是早期史诗的不发达。

三、中国古代戏曲特有的综合性复杂性。

一、上古时代的歌舞,周秦时代发展成为节日或祭祀时的演出活动。

二、汉代 角抵(牴)戏

三、南北朝 大面 钵头 踏摇娘

四、唐代 参军戏

五、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大曲 鼓子词

元杂剧的形成

“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陶宗仪《辍耕录》卷25)

北宋杂剧的表演体制:

艳段 正杂剧 杂扮。

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三月清明施钱

二、元代政治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的作用。

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关键。

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与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互为因果。

元杂剧的分期

王国维认为应分为三个时期:

蒙古时代,一统时代和至正时代。

卢前的《中国戏剧概论》、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孟瑶的《中国戏曲史》、李修生的《元杂剧史》等皆认同“三期”说。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皆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一130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元杂剧的体制

唱词(曲文)、宾白、科范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南词叙录》)

道白说白

结构体制:

四折一楔子

音乐体制:

通常采用四组套曲组合而成,每组套曲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所用曲子数量不等,少则3支,多则20多支,通常用10支左右。

在现存元杂剧剧本中,第一折常用仙吕宫,第二折常用南吕宫,第三折常用中吕宫(或正宫),第四折常用双调,楔子则常用仙吕宫。

据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金、元时期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北曲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世称为“北九宫”。

角色体制,北曲杂剧一般分为四大类:

末,即扮演男性的角色,男主角叫正末,其余有外末、副末、冲末、小末等;

旦,即扮演女性的角色,女主角叫正旦,其余有外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搽旦等;

净,即扮演反面人物或滑稽人物的角色,有副净、净、丑等;

杂,指以上三类角色之外的登场角色。

杂类角色的称谓与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性格品性等有关,如皇帝称“驾”,官员称“孤”,老年男子称“孛老”,老年妇女称“卜儿”,小孩称“徠兒”,秀才称“细酸”,强盗称“邦老”等。

元杂剧作品的流传与版本

根据现有资料的大致统计,有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杂剧作品约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约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约187种,总计约737种。

现存的元杂剧剧本,有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约109种,逸曲29种,元代无名氏作品约31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约78种,合计约247种。

关汉卿(约1225-约1302),名不详,以字行,号已斋。

籍贯:

大都?

解州?

官职:

太医院尹?

太医院户?

性格:

“高才风流”,“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作品风格:

本色

《窦娥冤》、《单刀会》、《哭存孝》、《蝴蝶梦》、《诈妮子》、《救风尘》、《金线池》、《望江亭》、《绯衣梦》、《谢天香》、《拜月亭》、《西蜀梦》、《玉镜台》、《陈母教子》、《单鞭夺槊》

《鲁斋郎》、《裴度还带》和《五侯宴》3种,尚有争议。

另有《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等3种,存有残曲。

关汉卿的散曲现存小令小令41首,联章体组曲〔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共16曲),套数13篇,残套2篇。

爱情婚姻剧 神仙道化剧 公案剧 社会剧 历史剧

社会剧:

《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爱情婚姻剧剧:

《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诈妮子》等

历史剧:

《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

西厢记

主要版本:

最早版本为明弘治十一年《奇妙全像注释西厢记》

清代: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建国后:

王季思校注《西厢记》

关作、关作王续、王作、王作关续

诗情画意

妙趣横生

词新语俊

白朴(1226-1306?

)原名恒,字仁甫。

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出生于金朝首都南京(今河南开封)。

《金史.白华传》载:

白华,字文举,隩州人。

号寓斋。

金宣宗贞佑三年进士,初为应奉翰林文字,累迁为枢密院经历官,枢密院判官,右司郎中。

能赋诗、操兵、通习吏事,文武兼备。

唐:

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郑处诲《明皇杂录》、郭湜《高力士外传》、曹邺《梅妃记》

宋元:

乐史《杨太真外传》、石曼卿《拂霓裳转踏》(已佚)、金院本《击梧桐》、宋元南戏《马践杨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

元(杂剧):

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庾吉甫《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浴罢华清官》、岳伯川《罗光远梦断杨贵妃》

拒谏授封

乞巧盟誓

霓裳舞乐

马嵬兵变

西苑苦境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之间),名不详,以字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

生平未详。

主要杂剧作品: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开坛阐教黄粱梦》(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集体编写)

一、个人悲剧——时代悲剧

二、“薄命女”——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

三、诗剧特征

  

《赵氏孤儿》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

生卒年不详。

《录鬼簿》载其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

今知其所作杂剧六种:

《赵氏孤儿大报仇》、《陈文图悟道松阴梦》、《信安王断复贩茶船》、《驴皮记》、《韩湘子三度韩退之》、《曹伯明错勘赃》。

现仅存《赵氏孤儿大报仇》一种,并残曲《陈文图悟道松阴梦》一折。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

宗族意识 

人伦观念

元代水浒戏:

《李逵负荆》、《燕青博鱼》、《双献功》、《黄花峪》、《争报恩》、《还牢末》等。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

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

作杂剧两种:

《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李逵负荆》,今存《李逵负荆》一剧。

《李逵负荆》写在梁山附近开酒店的王林的女儿满堂娇,被冒充宋江、鲁智深的恶棍宋刚、鲁智恩抢去。

李逵听说后,不加分辨回山寨怒斥宋江、鲁智深二人。

李逵还立下军令状,同宋、鲁一起下山找王林对质。

后真相大白,李逵知错,负荆请罪,宋江即命李逵除二恶棍,将功折罪。

《黑旋风》(又名《双献头》、《双献功》,全名《黑旋风双献头》) 元·高文秀作。

写梁山好汉李逵帮助孔目孙荣,杀死权贵白衙内的故事。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代后期杂剧

杂剧创作表演中心的南移

曾瑞,原籍大兴(今河北),“自北来南,喜江浙人才之多,羡钱塘景物之盛,因而家焉。

丁野夫,“西域人,……羡钱塘山水之胜,因而家焉。

秦简夫,“大都人,近岁在杭”。

乔吉,“太原人,……居杭州太乙宫前,有题西湖【梧叶儿】百篇,名公为之序”。

陆仲良,“名登善,扬州人,家于杭。

钟嗣成,原籍汴梁(今河南开封),迁居杭州。

天赐秀,姓王氏,侯总管之妻也,善绿林杂剧。

……又有张心哥,亦驰名淮、浙。

于四姐,字慧卿,尤长琵琶,合唱为一时之冠。

……侯有朱春儿,亦得名于淮、浙。

小玉梅,姓刘氏,独步江、浙。

赵真真,冯蛮子之妻也,善杂剧,有绕梁之声。

其女西夏秀,嫁江闰甫,亦得名淮、浙间。

李真童,张奔儿之女也,十余岁,即名动江、浙,色艺无比。

喜温柔,曾九之妻也,姿色端丽,而举止温柔,淮、浙驰名,老而不衰。

小春宴,姓张氏,自武昌来浙间。

天性聪慧,记性最高。

勾栏中作场,常写其名目贴于四周遭梁上,任看官选拣需索。

事事宜,姓刘氏,姿色歌舞悉妙。

其夫玳瑁脸,其叔象牙头,皆副净色,浙西驰名。

杂剧的创作思潮、思想内容的变化

文宗在至顺二年就曾十二次旌扬孝子贤妇十三名

——《节妇牌》、《贤孝妇》、《孟宗哭竹》、《姜肱共被》《郭巨埋儿》

皇庆二年(1313)仁宗“敕卫辉、昌平守臣修殷比干、唐狄仁杰祠。

”后至元六年(1340)惠宗又加封比干为“仁显忠烈公”。

——鲍天佑《比干剖腹》

明周宪王朱有火敦《元宫词》

——《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诸路都教唱此词。

统治阶级对儒士政策的改变

杂剧艺术发展本身规律的制约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

(约1264-1328)。

“以儒补杭州路吏。

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

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录鬼簿》)。

宋元南戏

戏文、南戏文、南曲戏文、南戏、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鹘伶声嗽、传奇

一、南戏产生的时间

明徐渭《南词叙录》: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

或云:

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明祝允明《猥谈》:

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二、南戏产生于温州及其原因

第一、两宋时期温州的商品经济发达。

第二、温州离大都市较远,上层文人势力较弱。

徐渭《南词叙录》云:

“南戏虽作者猬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祝允明《猥谈》云:

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音大乱,……盖已略无音律、腔调。

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

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真胡说也。

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

三、南戏的来源与体制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南戏曲调:

(一)、由民间歌曲小调发展而来

“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

”(《南词叙录》)

(二)、“益以里巷歌谣”的“宋人词”。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

”(《南词叙录》)

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统计,南戏曲调来源于唐宋词的大约有190首,占总数543首的三分之一。

词体歌曲曲调形式与唱词格式的丰富、变化适合于南戏表现各种人物的感情。

(三)、大曲、诸宫调、唱赚等音乐成分。

(四)、早期南戏,虽然还没有形成以宫调套曲组合曲牌,“然曲之次第,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其间亦自有类辈,不可乱也,如【黄莺儿】则继之以【簇御林】,【画眉序】则继之以【滴溜子】之类,自有一定之序。

”(《南词叙录》)

南戏演唱形式:

一人独唱两三人对唱多人同唱、合唱及其帮腔;演唱不受装扮角色和人数的限制,所有出场角色都可唱。

南北合唱

集曲(组织不同曲牌的若干乐句构成一种新曲牌)

角色:

生、旦、净、丑、外、末、贴。

生:

戏中的男主角。

旦:

戏中的女主角。

净:

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

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

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

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

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

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

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贴:

即贴旦。

在戏中扮演次要女子。

剧本结构采取分场形式。

分场以人物的上场、下场作为界限,把剧本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便成为一场。

开场戏:

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叙述剧情大势,这种固定程式又叫“副末开场”或者称为“家门大意”。

四、存佚情况

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协状元》等。

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生上白)讹未。

(众喏)(生)劳得谢送道呵!

(众)相烦那子弟!

(生)后行子弟,饶个【烛影摇红】断送。

(众动乐器)(生踏场数调)……

六、关于“南戏”与“传奇”的界限

一、主张按时代的先后来划分,即以明代为界,宋元为南戏,明清为传奇。

二、以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与梁辰鱼作《浣纱记》为界限来划分,将按照经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所作的长篇剧本称作传奇,梁辰鱼的《浣纱记》为传奇之首。

三、以剧作家身份的转换来划分,南戏为民间艺人集体创作,传奇为文人学士所作。

五、南戏的市民性

古曲自《琵琶》、《香囊》、《连环》而外,如《荆钗》、《白兔》、《破窑》、《金印》、《跃鲤》、《牧羊》、《杀狗劝夫》等记,其鄙俚浅近,若出一手。

岂其时兵革孔棘,人士流离,皆村儒野老涂歌巷咏之作耶?

——王骥德《曲律·杂论上》

琵琶记

“《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不宜取便苟且,须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须要透彻唱理,方为国工。

”(魏良辅)

高明(1307?

~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浙江瑞安人。

自少即以博学著称,求学于理学家黄溍门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地方官。

任职期间,颇有能声,也意欲有所作为。

至正十一年(1351),从军南征方国珍起义,因与统帅论事不合,兼之目睹时政日非,约于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浙东宁波的栎社,以词曲自娱,并创作《琵琶记》。

据徐渭《南词叙录》,高明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

诗文集《柔克斋集》共20卷,亦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极富极贵牛丞相  施仁施义张广才

有贞有烈赵贞女  全忠全孝蔡伯喈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南戏。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

“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曲藻》卷首)

散曲的体制

小令

重头小令

套数(套曲、散套、大令)

体式特征: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南北合套

带过曲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沽美酒带太平令》、《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

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

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

散曲的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据隋树森《全元散曲》辑录,金元散曲作家有200多人,其中元散曲作家160多人,现存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残曲除外。

金、元散曲的创作大略可以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散曲的繁荣期,后期是散曲的变异期。

刘秉忠(1216-1274)

卢挚(1235-1300,一作1243-1315),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

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县),家居颍川(今属河南)。

20岁左右出仕,世祖忽必烈甚为重用,供职内廷。

后来陆续在河北、陕西、河南等地担任重要职务,官至翰林承旨。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斋。

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后世迁居洛阳(今属河南)。

至元七年(1270)至京师,历任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儒学提举,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江东廉访使,终官翰林学士承旨。

张可久(1279-约1354),字小山;一作字伯远,号小山;一说名久可,字可久。

庆元(今浙江宁波)人。

有《小山乐府》,今存小令868首,套曲9支。

元代的散曲总集,以杨朝英(约1280-1351后)《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人称“杨氏二选”,最为著名。

 

元明易代之际文学概述

政治环境的变化与诗风的转变 

其时士大夫无负国家,国家负天下士大夫多矣。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少有志于功名。

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

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

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

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

洪武七年,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他牵连斩决。

明代诗歌概述

明初诗坛特点:

第一,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反映削弱。

第二,作家们比元代晚期一些作家更强调文道结合和诗歌的教化功能。

第三,拟古思潮初现端倪。

永乐至正统年间,台阁体独尊

代表人物:

杨士奇(1365-1444)、杨荣(1371-1440)、杨溥(1372-1446),号为“三杨”。

杨士奇《高邮》

正统初年以后,茶陵派

领袖:

李东阳(1447-1516)

论诗主张“求其浑雅正大”,强调诗歌的“格”与“声”:

“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

眼主格,耳主声。

闻弦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

”(《怀麓堂诗话》)

成员:

邵宝、石珤、罗玘、顾清、鲁铎、何孟春、杨一清、吴宽、程敏政、谢铎、张泰、陆釴、马中锡、王鏊等

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1472-1529)、何景明(1483-1521)、徐祯卿(1479-1511)、边贡(1476-1532)、康海(1475-1540)、王九思(1468-1551)、王廷相(1474-1544)等前七子崛起。

李梦阳:

徘徊于“尺寸古法”的复古意识与“情之自鸣”的市民意识之间。

何景明:

主张在“领会神情”中汲取禅宗中“舍筏登岸”的思辨智慧。

徐祯卿:

倡导“因情立格”说。

吴中四才子:

唐寅、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

王守仁

杨慎

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1514-1570)、王世贞(1526-1590)、谢臻(1495-1575)、宗臣(1525-1560)、梁有誉(约1519-1554)、徐中行(1517-1578)、吴国伦(1524-1593)等“后七子”复起。

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以及琅玡四十子等。

唐宋派

万历、天启年间,涌现出一股文学解放思潮

先驱:

徐渭(尚今、尚俗、尚奇警)

李贽(鼓吹“童心说”)

汤显祖(力倡“至情”论)

晚明文学解放思潮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公安派——走向开放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处严冬而袭夏之葛”

“宁今宁俗”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二、竟陵派——有所收敛

钟惺谭元春

崇祯及后期的南明年代

陈子龙(1608-1647)

夏完淳(1631-1647)

瞿式耜(1590-1650)

张煌言(1620-1664)

元诗文概说

元初:

作家大多由宋、金入元,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

中期:

宗唐为主,学其浑融流丽、体式端雅。

多止于形貌,多学唐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摒弃宋诗,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后期:

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

元代宽松的创作环境

黄庚“自科目不行,始得脱屣场屋,放浪湖海,凡平生豪放之气,尽发而为诗。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月泉吟社征诗《春日田园杂兴》

送汪元量归吴上京纪行诗岳庙题诗郑氏义门西湖竹枝词

玉山雅集北郭诗社

杨维桢,濮乐闲聚桂文会饶介醉樵歌文会

元代诗人近四千人,流传至今的诗作达十二万四千多首。

诗风之变

晚宋之作诗者多谬句,出游必云“策杖”,门户必曰“柴扉”,结句多以梅花为说,陈腐可厌。

余因聚其事为一绝云:

“烹茶茅屋掩柴扉,双耸吟肩更捻髭。

策杖逋仙下山去,骚人正是兴来时。

”或可为作者戒也。

“自天历(1328-1329)以来……一时作者,率皆涵淳茹和以鸣太平之鸿休,其摛辞则拟诸汉唐,说理则本诸宋儒,而学问则优游于周之未衰。

学者咸宗尚之,并称之曰‘虞(集)、揭(徯斯)、柳(贯)、黄(溍)’,而本朝之盛极矣。

”(戴良《九灵山房集补编》下《夷白斋稿序》)

“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金元之际:

元好问

丧乱诗——《遗山集》

国亡史兴己所当任——《中州集》

前期作家:

元代试探的开卷第一人——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

初名骃,字梦骥。

河北容城人。

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

不久以母病辞官归。

母死后居丧在家。

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以疾辞,两年后卒于容城。

前期作家: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

因赐第居湖州,故为湖州人。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博士上四年应召到大都(今北京市)。

曾受元代帝王五世荣宠,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父敏。

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松雪斋集》。

后期诗文作家: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

祖籍仁寿(今属四川)。

其五世祖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虞允文。

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

仁宗时,为集贤修撰。

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文宗时授奎章阁侍书学士,进翰林侍讲学士,并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

顺帝即位后谢病回乡。

谥文靖。

  

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号称“四大家”。

仲弘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诗如“唐临晋帖”,曼硕诗如“美女簪花”,而他自己的诗则如“汉廷老吏”。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引虞集语)。

“‘百战健儿’,悍而苍也;‘三日新妇’,鲜而美也;‘唐临晋帖’,近而肖也;‘汉法令师’,刻而深也。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