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17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

《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部分 专题4 学案18.docx

第1部分专题4学案18

学案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考纲点击】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构建知识体系】

考点一 区域经济发展

典例1

 (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提示:

可用示意图表达)

答案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

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

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

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发酵,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解析 第

(1)题,陕北高原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水土流失严重,过去种粮必然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得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同时加剧该地的干旱状况,造成水资源短缺,使生态环境恶化。

(2)题,分析该地种植苹果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四个方面去分析。

结合陕北高原的区域特征分析其优势条件,如塬面宽阔;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河流作灌溉水源等。

第(3)题,本题针对果业的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结合农村生活用能短缺问题,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从果草—畜牧—沼气—果草这一思路去分析,既能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燃料、饲料、肥料之间的矛盾,又能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1.农业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区开发)的分析思路

(1)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常见农业区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区

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特别提示]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

(1)~

(2)题。

(1)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2)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 

(1)B 

(2)A

解析 第

(1)题,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项说法错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2)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考点二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典例2

 (2013·江苏地理)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

(1)~

(2)题。

(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双选)(  )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 

(1)AC 

(2)BD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滇池的流域面积小,入湖径流量小;水体总量大,但是进出水量小,湖泊水与外界水的交换极其缓慢,所以更新周期长。

(2)题,通过跨流域调水可以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并且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分析

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完善基础设施。

③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调入区与调出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2.产业转移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轻工业

重工业

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②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

具体思路是: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特别提醒]

(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3)对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般要从转出地和转入地两个地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钢铁工业B.制鞋业

C.石化工业D.软件制造业

(2)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料B.市场

C.技术D.劳动力价格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a区域转移到b区域再到c区域,而不是直接由a区域转移到c区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劳动力价格B.国家政策

C.交通运输D.技术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

(1)题,根据经纬度,首先判断出a、b、c、d的大致区位,a是欧洲西部,b是日本,c是中国东南沿海,d是东南亚,该产业部门的转移方向为从欧洲西部转移到日本,又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后到东南亚,推断该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题,该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转移方向为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转移。

第(3)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了改革开放。

考点三 无图考图题的突破

典例3

 (2013·浙江文综)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答案 A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两点:

(1)晨昏圈上任意两点存在3种情况,即同时日出,同时日落,或者一个点日出,一个点日落;

(2)晨昏线上的点都在同一个大圆上,相邻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就是这两点间的晨昏线上的劣弧。

由题可知,晨昏圈上5个等分点中的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说明与该点不相邻的两点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即晨昏线的劣弧)不可能经过太阳直射点,排除B项;晨昏线不可能与纬线重合,排除C项;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应是经线,其中一条是0时经线,另一条是180°经线,此时0时经线正好与12时经线相对,因而“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不可能与0时经线重合,也不可能与180°经线重合,排除D项;由于晨昏圈上任意两点存在3种情况,即同时日出,同时日落,或者一个点日出,一个点日落。

因此,存在A项“同时出现日落”的可能,故正确答案选A项。

1.“无图考图”题的特征

(1)“无图考图”题多为考查区域判断、分析的选择题。

一般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信息想象、再现与试题相关的地图。

“无图考图”题中缺少直观的图像信息,而文字叙述又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这类试题更具抽象性,区域分析的难度也更大。

(2)“无图考图”题改变了地理信息的呈现方式。

“无图考图”题目的信息呈现只有文字信息,这就要求学生要相应地改变思维过程。

例如同样是考查区域分布和特征的题目,读图分析题呈现的是图文信息,解题过程应当是“读图——判断区域——分析区域特征”;而“无图考图”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思路是“阅读文字(某些区域特征)——判断区域——推断该区域其他地理特征”。

2.“无图考图”题的突破策略

(1)心理地图再现法

“无图考图”题最终还是要“考图”,解题过程离不开地图,而多数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一部分地图,成为“心理地图”。

因此,在解题时,可以只认真读题,采用回忆、想象等方法,力争再现与题意相关的“心理地图”,在“胸中有图”的前提下分析和解答问题。

(2)辅助图像法

当有些题目包含的信息较多,运用心理地图再现法解题,难以同时想出众多的图像信息。

解题时,不妨边读、边想、边绘制简图,尽可能准确地绘出题目文字所表示的经纬线(网)、图形轮廓等,以弥补想象力的不足,并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相对位置比较法

有些题目只给出某些地点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除了一些特殊地点,解题时很难准确判断这些经纬度所对应的具体地点。

因此,解题时应更加注重“相对位置”的运用和分析。

①熟悉地点参照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