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898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docx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

对李派太极的心得体会

  冯福明师弟记录。

  个人数十年来练习李派太极拳的经验来说,练太极拳不能死练套路,死练套路是很难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会运用,遇到真正懂技击的高手就会一败涂地的。

套路是传统太极拳主要练习手段,但不是全部。

具体地说,太极拳的内容包括:

一、基本功的训练;二、套路的练习;三、桩功的练习(李派传有太极十三桩);四、内功的修炼;五、辅助功法的练习,比如操绳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种推手的练习;七、对手练习(即实战训练)。

  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俗话说“练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韧带必须要抻开,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难动作也就可以做出来。

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

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

其次是套路练习,俗称“盘架子”,基本功练好了,动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

  盘架子不能死练,所谓死练就是一成不变地按照顺序把套路打下来。

你天天这样练是不行的,就是练到老也是不会运用的。

一开始,你不要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门手法”、“老三推”,八门手法就是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复练习,八式练熟了,就开始入门了,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此外,你还要学习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

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裹裆护臀。

什么是“顶头悬”?

怎么才能放松?

这些都要弄明白。

另外,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

这些可不是迷信呀!

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掌握了这些,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的,对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练,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俗话说:

“下盘筑根基,上盘练手法,中盘练大通”,下盘就是低架子,练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

练低架子有的动作腿要紧贴地面,慢慢地裹起来,李派的太极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练上一回需要一个多小时,你要是不能做到放松,你是坚持不下来的。

另外呢,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

开始,你可能坚持不下来,练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很轻松,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体能特别的充足。

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才能练好下盘,下盘练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这就是所谓功夫。

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功夫就会不断进步,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一种分类的方法。

在太极拳练习中,阴阳就是蓄与发,是开与合,是呼与吸,是左与右,是柔与刚,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明白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偏沉,拳经云:

“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阴阳,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

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要身备五弓。

上身不能练成平板,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功夫就会出来。

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功修炼,辅助功法的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会使你比较深刻地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前面说到盘架子不能死练套路,就是说一套拳法不能总是机械地按照顺序练下去,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

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

李派太极拳盘架子就叫做“单练”,单练讲“单练四要”,“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要点,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李瑞东先生云:

“单练者,乃一人独练者也,独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

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此谓之练气;或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此谓之练理,合而言之,单练四要也。

  初练者在盘架子时,千万不要贪多,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因为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重要的是纯熟。

李派的练法是,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都要将这个式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

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劲”来,否则,你看似学的很快,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

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了,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

一个套路纯熟了,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李派的单练四要是有顺序的,不能乱来。

李瑞东先生云:

“夫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

”“而练有专规,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

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学者宜深思之。

  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手诀有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笔者在这里不能随便透露,以免练习者盲目采用而导致出偏),李派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这就是外五行。

此外还有“内五行”,而手诀呢?

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做到这一步,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李瑞东先生云:

“练艺不明手诀,犹如暗室无灯,虽苦练一生,亦难成功。

”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轻传。

单练功夫到了这时,仍然不能用于实战,必须要经过双练,由老师来给弟子“安手”、“安眼”,讲明尺寸分毫,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也就是双练。

不断地进行体验,总结。

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经过这种练习后,才能具备实战能力。

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实战的目的。

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而是外人所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李派讲“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进行实战,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不过是小成的功夫。

那么什么是大成呢?

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非常灵敏。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这是说将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

如果说小成是“懂劲”,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功夫到了这一步,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路子必须要选对,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而且还要下苦功夫,不但练功夫时刻苦,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总之,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

我历来反对什么速成的功夫,也反对将本门的太极拳法函授他人。

那样既是贪人钱财,也是误人子弟。

不过现在有了录像和光盘,某些自学者如果有悟性的话,也可以试试,这要看实际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

笔者和张绍堂先生曾经就太极拳的实战能力的培养问题作过长谈,绍堂先生练太极拳将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练拳经验,有着非常出众的实战能力。

绍堂先生说,武术的实战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来取胜,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胜,上等功夫靠先天的灵敏来取胜,就是所谓无拳无意,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

对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来对付,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假如对方的招式中途有变化,而你也会随之变化,但你总能克制对方,甚至对方偷袭你,你也会及时做出反击的动作来,你的大脑还没有反应,而你的动作就已经出去了,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

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标是“返先天”,所谓返先天就是把人体的潜在的东西开发出来。

这些东西并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对头,都能练出来的。

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的。

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没有基本功,动作不可能练到位的。

动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练出真功夫的。

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几十年都练不出功夫来?

一是因为基本功没有,二是因为方法不对,拳理不明白。

三是因为工夫没下到。

练习太极拳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前面的那个“无”,是什么也没有,你没练当然就没有,你就要通过苦练,练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

这时候你就作到了从无到有,后面的那个“无”,是你功夫的升华,你的拳法、手法纯熟了,运用自如了,你就“懂劲”了,可以实战了,进一步练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练出来了,你就接近“神明”了。

这就是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不是王芗斋的发明,李瑞东先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意拳(大成拳)的理论并没有超越传统武术的理论范围,岳氏心意拳理论也有这样的内容。

功夫练到了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对付什么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

李瑞东先生说:

“不练招法手”,指的就是这个时候。

所谓“无招胜有招”嘛!

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

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靠什么来随机应变?

就是靠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这就是“无招”。

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要想达到“无”,还必须从“有”开始的。

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按照“理”“势”“气”“机”的次序去练,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

我这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

  再说说推手吧!

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单推手”、“双推手”多种,你不要以为太极拳就只有通过推手来培养实战能力的。

它只是实战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太极拳的“听劲”,就是从推手的练习过程训练出来的。

推手训练也可以用于切磋功夫,因为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伤人,所以通过推手来进行切磋、比试的就很多。

有些人甚至不练实战的其他方法,而专门练推手,现在这些人不在少数,所以人们就以为太极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解。

太极拳培养实战能力的方法很多,盘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内容,但是还有双操和双练以及各种辅助功法。

其中双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派主要是按照李瑞东先生所总结的《双练三要》来进行的,所谓三要就是“比较”、“问难”、“争强”,我就不细说了。

  我简单地说说李派的辅助功法,李派太极拳有很多种辅助功法,都是借助于器材来练习的,我就举几个例子简单地说一说,一、李派有“抖绠绳”,方法是用一条粗约双手一掬,长两丈余,重三十六斤的粗绳两端套着两个铁环,固定一端,练习者手握铁环另一端抖起来,主要是练习抖劲。

二、李派传有八卦九宫桩,就是用软藤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藤束,栽于地面,共九束,练习者其间穿行挤靠,藤束富有弹性,练习者可以体会人体的弹性,这叫“盘桩”,盘桩是有步法的。

三、李派有太极球的练习方法,可以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圆活,也能练出各种劲力。

李派《太极球十二法口诀》,就是:

“金丝串腕出连劲,女子捞线出粘劲。

老人端钟出接劲,二龙戏珠出带劲。

仙人过桥出随劲,丹凤朝阳出棚劲。

金鸡上架出崩劲,夜摸珠子出圆劲。

怀中抱月出空劲,老僧托钵出领劲。

张飞蹁马出沾劲,奴家磨刀出拱劲”。

四、打袋,除了打各种沙袋以外,还有一种是将书本装在一个口袋里,吊起来来击打,这样练习日久,能练出一种穿透力来。

另外还有一种练习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环状,用很厚的牛皮纸糊上,吊起来,用手指来点,要求练到手指点破牛皮纸而竹环不动。

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劲力练出来是很实用的。

此外还有太极尺等等。

总之,借助于器材练习各种辅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

比如抖绠绳功夫,当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绳子抖的“嗡嗡”作响、连绳子都看不清时,你的抖劲就相当出色了。

而你把太极球十二法练成后,你会十分的圆活,能掌握多种劲法。

对于技击、实战是很有帮助的。

  要想成为实战高手,内功也是重要的一环,以李派的“钓蟾功”为例,其中的吞气法也就是“大蟾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战当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惊人,因为此功不能滥传,所以就不多说了。

  绍堂先生说,太极拳的运作包含着很多技巧和功夫,那么,什么是技巧,什么是功夫?

绍堂先生说道:

太极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有些则需要较长时间来掌握;而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这就是“功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