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7591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docx

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

2021应用心理硕士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集

一、考研真题题型解析

从理论上讲,具有最佳区分度的试题的难度值是(  )。

A.1.00  

B.0.75  

C.0.50  

D.0.25

【答案】C~~~~

【解析】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主要用于评价以选拔为目的的选题。

区分度一般在-1至+1之间,值越大区分度越好。

题目难度值越高或越低都不利于区分被试者的情况,中等水平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最高。

43.根据伦理原则,不能用以检验“体罚会导致儿童反社会行为”这一假设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总结法

B.教育访谈法

C.教育实验法

D.教育问卷法

【答案】C~~~~

【解析】伦理原则是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尊重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不适当的压力、负担和造成身心伤害,应消除或避免不良后果,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进行实验研究里,经常要采用一些控制情境的研究手段,这就应特别注意在创设情境时不能违背伦理性原则,也不能用创造情境诱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来获取研究资料。

对题干中的假设不能采取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实验法。

44.真实验与准实验的最大区别在于(  )。

A.自变量个数不同

B.因变量测评方法不同

C.无关变量个数不同

D.无关变量控制程度不同

【答案】D~~~~

【解析】根据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其中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只能够尽可能地予以条件控制的实验;真实验是指能严格地随机分配被试,系统操纵自变量并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准实验与真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无关变量控制程度不同。

45.某初中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门学科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如下。

其中平均数的代表性程度最高的学科是(  )。

A.语文:

79.3

B.数学:

85.2

C.英语:

90.4

D.物理:

75.5

【答案】B~~~~

【解析】标准差是用来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差越小,说明离散程度越小,数与平均数就越接近,平均数的代表程度越大。

题干中B项标准差最小,因而代表性最好。

二、辨析题:

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因材施教有悖于教育公平。

【答案】错误~~~~

【解析】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并不是要求区别对待学生,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指要公平对待学生,并不是要求要平均对待学生,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在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7.《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答案】错误~~~~

【解析】《学记》概括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的延伸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8.合作学习是一种合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

【答案】正确~~~~

【解析】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学生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要使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推动发展前进。

而合作学习是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有明确分工与合作的互助学习。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学生在分工与合作中,可以激发自身潜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向前迈进。

三、简答题:

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列举三种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教育措施。

答:

(1)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的一种有差别的教学,可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其潜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2)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长善救失原则强调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一概而论,不对学生采用整齐划一的评价,而是帮助学生发扬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

(3)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

教学不能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缺点适当的难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教育。

50.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的发展。

答: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操作领域目标。

其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目标问题的分类更为明确具体,可操作,为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指导。

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

(1)六大类型的问题

①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

认知性问题,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②分层次提出问题--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比较和证明某个观点。

③分层次提出问题--应用性问题

应用性问题,主要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④分层次提出问题--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主要让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⑤分层次提出问题--综合性问题

综合性问题,能使学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某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集合。

⑥分层次提出问题--评价性问题

评价性问题,理性地、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2)这六种类型的问题中,前三类是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类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

(3)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51.简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教育举措。

答: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教育举措,具体如下:

(1)“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①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②它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

同时,“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也因强调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致,同样成为国民党搞反共、压制民主、控制思想的工具。

(2)学校教育的发展策略

①初等教育

国民政府时期的初等教育与当时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一样,依时事变化,在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提出“抗战建国”的口号,实施国民教育制度,初等教育在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

②中等教育

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建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

国民政府设立国立中学安置流亡师生,先后办理34所中学,公费住宿,条件较好,管理严格,学校大多设在西南、西北,促进了这些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

③高等教育

抗战爆发后的最初时段,大学发展受挫。

1938年9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大学会议,提出规定统一标准、注重基本训练、突出精要科目三原则。

此期间,不少大学西迁,保存了力量,使高等教育呈发展之势。

(3)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①抗战爆发,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党统治区大批学校陷入沦陷区区小事战区。

为保存教育实力,国民党将一批重点大学和中学整体迁移大后方,中华民族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校西迁。

②西迁后的大学进行了调整重组。

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转长沙,迁入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陕西汉中,成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至1938年底,共迁址调整大学55所,为中国教育保存了一批精英力量。

(4)对学校与学生的严格管理

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建立训育制度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严格管理。

为了严格控制学校和学生,作为对学生训育的组成部分,国民政府在小学和初中实行童子军训练。

②1932年起教育部开始整顿全国教育,重点在中等教育实行中学毕业会考制度。

国民政府建立统一的会考制度,客观上会对整齐各地各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实质上是为了束缚学生的思想,维护其统治。

52.简述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

答:

德鲁克将成就目标理论引入动机理论,提出了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

(1)主要观点

①成就目标的分类

a.掌握目标,是任务卷入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

b.表现目标,是自我卷入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多数研究发现,掌握目标比表现目标更能促进成就动机、信念与技能的发展。

②持有不同目标的学生的观点

a.追求掌握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

b.追求表现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③持有不同目标的学生的特点

a.具有掌握目标的学生喜欢选择较难的课程,迎接挑战;表现出更主动的认知参与,倾向于通过选择挑战性任务、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发展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继续努力。

b.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注能否取得好分数,因而会选择简单的课程,避免挑战。

该类学生,如果获得积极的反馈,那么能坚持完成任务,但避免选择挑战性任务,以免错误公开化;如果获得了消极的反馈,往往选择简单任务;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丧失信心,没有坚持性,并有消极的情感表现。

(2)教育意义

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后,经常出现的状况是绝大多数学生会从掌握目标转向表现目标。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意识到学习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而不是分数,应该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与实际意义,淡化分数、名次或其他诱因奖励。

53.简述问卷调查中封闭式问卷题目答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答: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封闭式问卷,也称为结构型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

(1)答案的要求

①答案的意义要明确、简沽;

②各个选项要相对独立,选项之间不能有相互包含或彼此交叉的情况,即互斥性;

③选项要尽可能包括所有可能的回答,不要有遗漏,即穷尽性;

④有层次的选项应层次分明,有一定的区分度,且选项排列讲究逻辑性顺序。

(2)答案的形式

①填空式。

这种形式常用于那些对被涮查者来说既容易回答,又方便填写的问题,通常是填写数字。

例如填写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等。

②是否式。

即答案只有肯定或否定两种,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

③选择式。

每个问题有两个以上的答案,被调查者可以从中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回答。

④排列式,又称为顺位法、评判式。

即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按某种标准给提供的答案排列顺序。

⑤量表式,或称等级评判式。

将答案根据某种标准分成一定等级,由被调查者进行评定,并用某种方式标示出自己所在的等级。

⑥表格式,或称为划记式。

即将有等级区别的问题和答案编成表格,使用核对表形式,让被调查者用填表的方式来同答问题。

适用于询问若干个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

四、分析论述题:

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材料1:

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

不是指教育,而是强制上学:

6节课一天,一周五天,一年九个月,十二年。

这个死规矩是否真的必要?

如果真有必要,原因何在?

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术来搪塞,因为有200万“在家上学的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早已置之不理。

如果这还不算,有一批美国名人从来没有像我们的孩子受过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材料2:

美国学者亚历山大·英格利斯认为学校具有以下6种功能:

①修正或调解作用;②整合作用;③分析和指导作用;④分拣作用;⑤选拔作用;⑥预备教育的作用。

如此这般政府不会遇到挑战,而公司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动力。

根据约翰·泰勒·盖托著,汪小英译《上学真的有用吗?

》改编。

问题:

(1)结合材料1分析学校教育日趋制度化带来的影响。

(2)材料2所说的六种学校教育功能中,哪些属于负功能?

哪些属于隐性功能?

这些功能必然存在吗?

请举例说明。

(3)针对材料1、2反映的问题,现代教育制度应做哪些改进?

答:

(1)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①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它有着良好的教学秩序,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有力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c.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

②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a.高度的统一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过度制度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统一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阻碍了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阻碍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形成。

b.严格的制度,使得学生失去活力,压抑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身心受到“修理”,过于严格的学校教育会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发展。

c.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日益呈现模式化的状态,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d.学校功能的变异,导致教育称为分门别类的工具,削弱了其真正的教书育人的价值。

(2)①分类

a.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以及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中的分拣作用与选拔作用,在一个方面来说属于负向功能,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如果学校教育将其目的放在分拣与选拔人才上,只教书不育人,将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

b.隐性功能是指教育预先没有明确意图或结果没有被明确识别的影响。

材料二中分拣作用与选拔作用同样属于隐性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发展,而教育的分拣和选拔人才并不是它预先指向的,而是后期在教育中无意中产生的影响。

②教育的分拣与选拔功能并不是必然存在的。

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发展。

而对于分拣与选拔功能其负面作用显然高于其正面影响,一定阶级的社会和教育者更不会以其作为自身的目的。

举例:

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按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划分优劣班级的现象就是对教育的分拣和选拔功能的利用,而这容易导致优秀学生傲慢自负,成绩差的学生自卑甚至走向不正确的道理,给个体与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不可言喻的,因此,国家极力阻止学校中的优劣班的划分,禁止拿学生考试分数来对学生进行排名。

(3)①针对学校高度制度化的问题,学校教育应该在制度化的同时更加注重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②针对学校的选拔功能,学校教育制度应该摒弃其对学生的分门别类的行为,树立教育民主的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③针对学校的指导调节功能,学校教育应该发挥其对学生的主导作用,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与调节,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或走向社会服务。

55.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和《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试述评其中有关系统知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规定及其实施结果。

答:

(1)1921~1925年间国家学术委员会的科学教育组编制并正式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

①主要内容

a.大纲完全取消了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而以劳动为中心。

b.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所谓劳动的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

c.他们主张废除教科书,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和“杂志课本”等。

d.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即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等。

②实施结果

综合教学大纲虽未普遍推行,但对苏联学校的教学工作却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整个2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几经修改,但综合教学大纲编制的原则基本上没有改变,使苏联的教学工作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

③评价

a.综合教学大纲力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彻底克服旧学校教学与生活完全脱离的缺点,并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觉的劳动态度,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b.但是,综合教学大纲实际上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削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

(2)面对国家建设的要求,以及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于1931年8月25日颁布了一项有关教育改革的重要决定,即《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这个决定成为30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①主要内容

a.《决定》对建国以来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肯定了成绩,但也指出学校的教学没有提供足够的普通教育知识,没有完成培养充分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人的任务。

b.《决定》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

②实施结果

该规定是为了克服20年代教育规定造成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提出的,在实施中得到了严格的贯彻。

③评价

a.决定对克服苏联普通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缺点,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更加适合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但在实际执行这一《决定》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导致学校工作走上了另一极端,即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某学校规定:

今后每次考试都将根据前次考试成绩,给全学年学生安排考场。

成绩前50名学生在第一考场,51~100名的学生在第二考场,依次类推。

(1)这种做法试图通过影响哪种心理需求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3)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的角度对这种做法的有效性作出分析。

答:

(1)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可以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次。

即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材料中某学校的规定是通过影响学生的自尊需要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阐释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具体如下: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但动机强度并不与学习效率完全成正比。

过强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下,注意力和知觉变得狭窄,限制学生的正常水平。

②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增加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得最佳;随后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学习效率会下降。

③动机的最佳强度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水平的最佳水平点会较高,反之较低,当学习活动难度适中时,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可达到最佳学习效率。

(3)有效性的分析

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根据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该校的这一做法的有效性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①这一做法最初可能比较有效。

首先,学生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尊需求而努力学习,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学生进过努力学习之后并未改变原状,学生会发现满足自尊需求这一任务比较困难,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降低学习动机,使得这一做法失去效力。

②这一做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学生急于要满足自身的自尊需求,因而产生过高的学习动机,过高的学习动机反而会阻碍学习过程的进行。

因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并没有很大的提高,使得该措施的效果在这一类学生身上得不到体现。

③如果持续的严格的执行这一规定会导致学生持久的高度的学习动机,可能会使得学生之间相互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动机越来越强,最后超过最佳的动机水平,而导致全体或大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下降,最终有可能会导致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下降。

所以,该校的做法并不是刺激学生学习动机的好的办法,或者是对需要层次动机的不合理利用,其有效性不高。

Ⅱ.小学语文教师王老师酷爱传统文化,他在语文教学中感到,借助繁体字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于是,他计划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申报课题,在学校科研顾问黄教授帮助下,开展改善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

请按照要求大体。

(1)试为该课题设计一个课题名称,

(2)请为该课题设计文献检索的主题词和文献综述的基本框架。

(3)该课题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样本是什么?

(4)请按照凯米斯程序,说明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具体要求

答:

(1)课题名称

有关繁体字促进识字教学的研究

(2)①主题词

繁体字,学生记忆规律,识字教学

②基本框架

1.绪论

1.1繁体字概述

1.2识字教学概述

1.3繁体字对识字教学的影响

2.研究现状

2.1有关繁体字的研究现状

2.2有关识字教学的研究现状

2.3有关繁体字影响识字教学的研究现状

 2.3.1繁体字与学生需要记忆的生字之间的关系

 2.3.2繁体字对识字教学的有利因素

 2.3.3利用繁体字促进识字教学需要克服的问题

3.存在问题

4.评价与个人观点

5.参考文献

(3)①研究主题:

王老师

②研究对象:

小学生

③研究样本:

本校或本班级的小学生

(4)①凯米斯程序

凯米斯对行动研究主要继承了勒温的传统,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圈都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a.计划:

第一个环节,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b.行动:

实施计划,即按照目的与计划行动。

c.观察:

搜集资料,对该行动的背景、过程与结果进行全面了解。

d.反思:

对行动结果以及原因进行考察。

②该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要求

a.计划:

就繁体字促进识字教学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有关繁体字促进识字教学的具体内容。

b.行动:

按照预先的目的即通过繁体字来促进识字教学这一目的,以及预计将繁体字应用到学生实际的生字记忆中来的计划进行实际的教学尝试。

c.观察:

进一步搜集文献资料,了解繁体字促进识字教学的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为自己的实际教学提供借鉴。

d.反思:

对利用繁体字进行识字教学的行为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出可利用的结果,以及有待改进之处,发现原因,进行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