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5632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docx

甘肃省武威六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

甘肃省武威六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

高三

2010-12-2116:

40

武威六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重创(chuàng) 角(jué)逐    卓(zhuó)尔不群      纵横捭(bǎi)阖

B、驯(xún)服    症结(zhēng)  熏陶渐(jiān)染    酾(shī)酒临江

C、跻(jī)身     埋(mái)怨    宁(nìnɡ)缺勿滥      廉鲜(xiǎn)耻寡

D、蒙骗(mēnɡ) 扁(piān)舟  济济一堂(jǐ)       茕茕(qiónɡ)孑立

2.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进入高中,妈妈爸爸就各司其职,妈妈督促我的学习,爸爸负责我的生活,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所以我更喜欢爸爸。

B.“基地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制造恐怖事件,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其头目本·拉登更是罪行累累,堪称“天字第一号”恐怖分子。

C.章子怡、徐静蕾、赵薇、周迅几位青年女演员现在是影视圈炙手可热的人物。

D.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人购买私家车的热情蔚然成风,国产汽车生产厂家竞相降价销售,竞争已达白热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基本要素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七大系统组成。

D.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             。

废墟是课本,             ;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1)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2)没有今天就无所谓昨天和明天(3)让我们把立体的事情读成平面(4)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5)因此,废墟是手段(6)因此,营造是手段

A.

(1)(3)(5)    B.

(2)(4)(6)     C.

(2)(3)(6)   D.

(1)(4)(6)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5-7小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

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与本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

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

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

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成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6.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   )

A.本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D.试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7.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0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

文帝曰:

“吏不当若是邪?

尉无赖!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

“善。

”乃止,不拜啬夫。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

“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

“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罚金!

”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

“廷尉当是也。

”……太史公曰:

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节选自《史记》)

 注释:

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8.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不得调                       调:

升迁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超:

破格,越级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

牵连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阿:

迎合,偏袒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张释之严正守法、“守法不阿意”的一组是   

①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             ②乃止不拜啬失

 ③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④於是使骑捕

  ⑤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四、本卷共12小题,共120分。

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4分)

译文:

                                                                

(2)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9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4分)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5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②。

(李白《将进酒》)  

业精于勤,荒于嬉;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韩愈《进学解》)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④         。

(杜甫《登高》)

悟已往之不谏,      ⑤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①  ,②  。

(苏轼《赤壁赋》)

星垂平野阔,③_ 。

(杜甫《旅夜书怀》)

早岁那知世事艰,  ④           。

(陆游《书愤》)

凡事预则立,     ⑤          。

(《礼记·中庸》)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22分)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

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

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

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

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

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

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

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

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

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

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

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

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

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

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

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

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

《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

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

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

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

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

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

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

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

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

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

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

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

这是一种提醒:

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4.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

请分条概述。

(3分)

答:

                                                                      

15.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

(7分)

 

(2)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这样写有何作用?

(4分)

答: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

答: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

六、(15分)

18.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分别以“家庭”、“课堂”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5分)

例: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

①家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课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是某班为举办“读书月”活动而设计的标志,请紧扣画面内容展开联想,用一个含有比喻或比拟修辞方法的句子,写出你对这个标志内涵的理解。

(50字左右)。

答:

                                                           (5分)

20、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

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5分)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①长期以来对本刊的②支持,进一步地③提高本刊的④质量,更好有满足大家的⑤ 阅读要求,现本刊拟⑥ 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意见已⑦附在本期中,本刊⑧希望广大读者认真地⑨填写读者意见,并⑩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

(5分)

   

(1)必须删去的是:

                     

(2)不能删去的是: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边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还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

为了征服它,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

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月份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

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

  不久,52岁的欧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历时20天,于1998年11月18日从南向北穿越成功。

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什么危险,一切都很正常。

”据报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强。

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电源。

她带的药片食品--长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

为了这次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春天的沙暴、夏天的高温及秋天的大风。

冬天虽冷但可以通过保暖服装来克服。

选择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卡拉说:

“我不挑战自然,我是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对待自然有个挑战与适应的问题。

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意义,挑战,表现出人的精神,适应,表现出人的智慧。

请以“挑战与适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六中2010—2011学年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一、1D   2B

 

指手一挨近就感到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与语境不符。

D.“蔚然成风”与“热情”搭配不当。

3.A 解析:

B项,“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搭配不当,去掉“的提高”,或者改“强弱”为“强大”;C项,句式杂糅,去掉“组成”;D项,“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表意不明,造成歧义。

4.D(依据阐述的对象、构成比喻的相似关系、陈述对象的一致等可知)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5.C(C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浮游生物增加”是“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亚铁”之后的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的来源,这个问题尚有待研究。

这并不属于此次研究活动的一部分内容。

ABD选项均可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6.D(A选项谈到了铁元素提高海洋生产力理论在20年代提出,但此后“科学家一直在对这一理论理行完善”,也就是说这种研究的可行性还没有被证实。

“科学家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研究的可行性。

B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不确切。

C不够全面,这个结论是经过实验验证的。

所以它才能成为一项可行的研究。

所以此题选择D)

7.C(A、B选项谈到由于“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这在原文中都是没有信息依据的。

文章画线部分说的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并没有说减少到什么程度。

D“南极海域海洋可吸收温室气体”并不是在“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才可能吸收温室气体。

三、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9分。

8.C(属:

通“嘱”,交给,委托)9.B 10.C(“太后的包庇”不合文意。

“弹劾”也在太后行动之前。

11.

(1)(4分)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是不会被人民所信任。

(2)(5分)如今陛下凭着啬夫能言善辩而破格提升他,我恐怕天下受这风气影响,争着夸夸其谈而没有实质内容。

   解析:

第一句:

重点词:

重、是法、于。

每个词的解释各占1分,全句语意清楚连贯占1分,共4分。

        第二句:

重点词:

以、超迁、随风靡靡、其实。

每个词解释占各1分,全句语意清楚连贯占1分,共5分。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9分)

(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2分)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2分)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3分)

13.补写名句。

(5分,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

(1)①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朝如青丝暮成雪。

 ③行成于思毁于随④潦倒新停浊酒杯”⑤知来者之可追

(2)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羡长江之无穷 ③月涌大江流 ④北望中原气如山⑤不预则废

五、现代文阅读(22分)

14.(3分)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每个小点各1分)

15.(7分)

(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

(3分,意思相近即可。

(2)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2分,意思相近即可)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分)

 16.(6分)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像空间。

(每个小点各两分)

17.(6分)AD(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E.“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

)(答对一项得3分)

六、15分

18.(①家庭小集体,集体大家庭,尝遍生活酸甜苦辣;②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做透学问真假优劣)

19.(5分)知识的海洋上升起希望的太阳。

【解析】本题将徽标设计与修辞的考查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分析徽标画面时要研读其构图元素,然后结合设计的主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进行生动表达。

此类试题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