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4919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86 大小:5.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6页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6页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6页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6页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2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docx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沪教版初二物理上册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掌握利用声速测距离;

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5.了解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双耳效应解决立体声。

【要点梳理】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

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如:

早期的机械唱片,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磁带,声源的振动通过话筒转化成电信号通过录音磁头记录在磁带上,放音磁头将记录在磁带上的声音信息转化成电信号,通过扬声器还原声音。

要点诠释: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回声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2、影响声速的因素:

(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

回声是声音的反射。

 要点诠释:

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

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我们

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

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

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

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

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

如: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

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

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要点四、人耳的构造

1、人耳的构造与作用

(1)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耳垂,作用:

接受声波,传递与感觉声音的振动。

(2)中耳:

包括鼓膜、听小骨,作用:

传播声音。

(3)内耳:

包括耳蜗、三条半规管,作用:

感受声音信息;重要的平衡器。

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要点五、骨传声

1.骨传导:

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

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2.骨传导的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

【典型例题】

类型一、声音的产生

1.(2015•江门二模)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可以利用“转化法”把微小的振动转化成容易感知的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有些振动是看不到的,我们就利用“转化法”来感知。

如:

说话时虽然看不到声带的振动,但是可以用手触摸声带来感觉,拍桌子时虽然看不到桌面在振动,但是可以在桌面上放细小的物理,观察到细小物体的振动。

举一反三:

【变式】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A

类型二、声音的传播声速

2.(2016•揭西县模拟)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传播是3×108m/s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随介质的变化而变化

【思路点拨】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2)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答案】A

【解析】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的关系,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举一反三:

【变式】(2015•工业园区模拟)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一种波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D.声音具有能量

【答案】C

3.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答案与解析】∵发出的声音信号0.6s后被探测仪器接收,声音信号从探测船到障碍物,然后返回探测船的时间是0.6S。

∴超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碍物的时间:

障碍物到船的距离:

答:

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459m。

【总结升华】题目是利用回声计算两地的距离,要注意回声是传过去,再返回来。

4.甲、乙两个同学分别站在一根很长的为居民输送生活用水的自来水管的两端,如果甲用小铁锤敲一下水管,站在另一端的乙同学将会听到多次敲击声,则听到的敲击声次数为(  )

A.1次B.2次C.3次D.4次

【答案】C

【解析】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水管、水、空气共有三种介质,因为自来水管较长,声音先后经过水管、水和空气传来,所以能听到三次声音。

【总结升华】问题情境中听到三次声的前提是水管足够长,如果太短,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耳是分辨不出两声的,就可能只听到一次声音。

举一反三:

【变式1】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听到两响声,这是因为()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铁中的大B.有回声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铁中的小D.无法判断

【答案】C

【变式2】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

(已知:

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

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

A.1次B.2次C.3次D.4次

【答案】A

【解析】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路程是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时间间隔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类型五、骨传导双耳效应

5.属于神经性耳聋的是(  )

A.耳蜗损伤B.耳廓损伤C.听小骨损伤D.鼓膜损伤

【答案】A

【解析】耳蜗损伤是神经性耳聋,故A说法正确;耳廓损伤是传导障碍是非神经性耳聋,故B说法不正确;听小骨损伤是传导障碍是非神经性耳聋,故C说法不正确;耳膜损伤是传导障碍是非神经性耳聋,故D说法不正确。

【总结升华】神经性耳聋是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不易治疗;非神经性耳聋是传导障碍,容易治疗。

举一反三:

【变式】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B.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D.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答案】A

6.关于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只靠一只耳朵也能确定说话人的大致方向

B.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

C.舞台上的声音被一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也是立体声

D.舞台上的声音被多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不是立体声

【答案】B

【解析】根据双耳效应的原理,只靠一只耳朵,是不能判断说话人的大致方向的,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因此B选项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根据双耳效应的原理,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不会是立体声,因此C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是立体声,用两个以上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的立体声效果会更好,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总结升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举一反三:

【变式1】关于双耳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双耳效应就是两只耳朵产生的效应B.双耳效应可以使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

C.音响的双道立体声就是双耳效应的直接应用D.双耳效应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答案】A

【变式2】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大象判断声源的位置比人判断更准确

D.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答案】A

沪教版初二物理上册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

1.(2016•扬州一模)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B.磁性物质C.真空带D.金属物质

2.声音从空气向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变大B.声速变小C.声速不变D.无法确定

3.(2015春•南京校级月考)下列现象中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敲击音叉发声,与音叉接触着的乒乓球被弹开

B.敲击一下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的人先后听到两次打击声

C.敲击打击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

D.敲击水中的石块,岸上的人也能听到敲击声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真空不能传声

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

5.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2014秋•岱岳区校级月考)在敲响大古钟时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B.是大钟的回声

C.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停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二、填空

7.敲响一个音叉,则另一个音叉会弹起泡沫球,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像图示那样弹起。

(填“会”或“不会”)

8.(2015•庐阳区二模)自然界有一种会发出笑声的树,俗称为笑树,如图所示。

这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

9.当别人嚼脆饼干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嚼同样的饼干时,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

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后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的传声能力较强。

10.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选填“增大”或“减少”),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

11.你知道吗?

蛇是没有耳朵的。

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

由此可见,蛇是利用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在很多电影院里,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的效果,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效果。

12.(2016•娄底中考)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中传播来工作的。

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三、简答与计算

13.阅读下列声速与气温有关的小短文:

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的疏密程度小,则声音传播时的速度就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

关,由此产生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

晴天的中午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

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那么试探究下列两种情景下声音的传播情况:

(1)赤日炎炎,穿越新疆罗布泊的沙漠或戈壁滩时,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很难听清楚对方的大声喊叫,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会向什么方向拐弯?

原因是什么?

(2)我国古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说的是:

在清

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会向下方向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其原因是什么?

14.某同学郊游时,遇到大雷阵雨。

他注意到一道闪电过后,听到的是连续的“轰隆隆”的雷声。

(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1)请你从此现象中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2)他看到某次闪电时立即计时,经3s后才听到雷声,试计算该同学距闪电处多远?

(3)声速与和传播介质、介质温度有关,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m/s,某探测船利用声呐从海面处垂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0.6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

估算海底障碍物到海面的距离是多少?

15.小明在玄武湖上的一艘游艇上向对面的古城墙上发出一个声音,而游艇此时以10 m/s的速度向城墙靠近,3s后他听到了回声,听到回声时小游艇距城墙的距离是多少?

(V声=340 m/s)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

1.【答案】C

【解析】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半导体、磁性物质和金属物质都是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声音从空气中向水中传播的过程中声速变大。

3.【答案】A

4.【答案】C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喇叭发音时,看到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在振动,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人耳中的鼓膜、听小骨出现损伤,这只是传导性的障碍,只要能够将声音的振动通过骨传导(头骨、颌骨)传递给听觉神经,再传递给大脑,人就可以听到声音。

6.【答案】C

【解析】A、人的听觉不会发生“延长”现象;故A错误;B、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障碍物反射的现象;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不是由于回声现象;故B错误;

C、虽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在振动;故出现“余音不止”现象;故C正确;

D、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不能立即停止振动(如同敲击音叉实验一样);激起的空气的振动是声波传播时导致的现象;故D错误;故选C。

二、填空

7.【答案】不会

【解析】当敲击右边的音叉时音叉会振动发声,但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传播,故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会发声;所以悬挂在线上的泡沫塑料球不会获得能量后会弹开。

8.【答案】振动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笑树之所以会“笑”,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振动发声。

9.【答案】空气、骨、固体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而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10.【答案】减少;柔软多孔

【解析】电影院的墙壁采用柔软多孔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

11.【答案】骨传导,双耳效应。

【解析】蛇头中的一块骨头,它可以将声音进行传递,这就是“骨传导”;剧场内的音箱,就是通过将声音传递到人左右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使人产生立体声的感觉,利用了双耳效应。

12.【答案】液体;9

【解析】

(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

(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75×103m=1.35×104m,由v=s/t可得接收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

t=s/v=1.35×104m/(1500m/s)=9s。

三、简答与计算

13.【答案】

(1)声音传播时会向上拐弯。

因为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了。

(2)深夜空气温度较地表温度高,即寺内温度高而枫桥河畔的温度较低。

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寺内的钟声会偏向地表,沿地表传向数里外的枫桥河畔。

【解析】这是一道探索性试题,解答此类题时要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试题呈现的问题。

探索性试题十分注意对学生探索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

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分析和推理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等。

14.【答案】

(1)光速比声速快些吗

(2)1020m(3)459m

【解析】

(1)人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快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是固定的,它和传播介质有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速度最慢。

同时,声音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已知:

t=3s,V空气=340m/s

求:

S

解:

答:

该同学距闪电处1020m

(3)已知:

V海水=1530m/s,t=0.6s

求:

S1

解:

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海底到障碍物的距离是

答:

海底障碍物到海面的距离是459m。

15.【答案与解析】

3s后小游艇行驶的路程为

3s后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小游艇开始发声时离城墙的距离为

听到回声时小游艇距城墙的距离为:

L=525m-30m=495m。

答:

听到回声时小游艇距城墙的距离为495m。

 

沪教版初二物理上册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声音的特征(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有关;

3.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要点梳理】

要点一、音调的高低——频率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

(1)物理意义:

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单位:

赫兹(Hz)

3.探究影响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因素:

(1)提出问题:

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和假设:

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3)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4)结论:

钢尺伸出的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人的听力范围:

20Hz—20000Hz,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要点诠释:

1、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自然活动,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健康有害。

2、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与人类不同,它们有些能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

要点二、声音的强弱——响度

1.响度: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振幅;

(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要点诠释:

1、实验证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例如,用力地敲鼓,鼓面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增大。

2、声音在介质中传播能量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能量减小得越多,响度越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音调并不改变,也就是说介质不会改变声音的频率,不能说距离远了,听不清楚了,是因为音调变低了。

要点三、音色

1.声音的特色叫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

主要是不同的发

声体音色不同。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决定的。

发声体有变化,音色也将变化。

如:

有经验的工人师

傅可以通过听声音来辨别机器运转情况是否良好。

就是利用了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要点四、乐音和乐器

1.乐音的波形是规则的。

2.乐器可分为三类:

(1)打击乐器:

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击鼓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

如二胡、小提琴、钢琴等。

长而粗的弦音调低、短而细的弦音调高。

绷紧的弦音调高。

(3)管乐器: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要点诠释:

1.要注意区别发声体的振动快慢(频率)与振动幅度(振幅)的区别。

音调一般用“高”、“低”、“尖”、“细”、

“沉”、“闷”、“亮”等来描述,响度有时也用“高”、“低”来描述,如“高声喧哗”、“低声细语”等,要注意区别。

2.一般而言一个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是由多种频率的波合成的,从波形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声音的本质。

如图所示,不同乐器奏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从波形图上可以看出它们主要的振动频率相同,但小的附加振动不一样,所以音色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