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1448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docx

项目名称国土资源部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

特邀咨询委员胡魁

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2007年3月23日,专家建议第2007—14期,总638期;1

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2005年3月,专家建议第2005-8期,总488期;3

三、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2002年5月,《地质与勘探》2002—3期,第64页;4

四、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2001年12月,专家建议第2001-55期题目为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工作的一点建议,《资源•产业》2002-1期发表题目为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识;13

五、规范漫话,2007年5月6日稿;17

六、对“关于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2006年12月稿23

七、联合固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中国矿业》l998年第7卷第2期24

八、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1996年7月13日出版,《中国地质》1996年第7期总230期6-8页,28

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标准)制订实施七年多了,由于套用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同时统一了不同矿种之间的口径,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标准也存在重大缺陷,既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出现分歧,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

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议修订。

欣闻修订1999分类标准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特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原则建议

一、坚持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坚持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

联合国分类框架至少有5个优越性:

一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推荐成员国采用的标准,二是框架性,它特别强调的宗旨是创立共同理解便于国际对比的分类框架,兼容各国各种分类,因此获得成功,已有60多个国家采用了该框架;三是三维模式综合考虑了经济、可行性研究和地质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四是采用编码,简单明了;五是不断总结不断发展,2004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已经制定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铀的新版本。

因此我国在反复研究对比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类的基础上,1999分类标准终于采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

再加上实施7年的实践,完全可以作为修订的基础,不要再去效仿别的国家的分类了。

二、坚持国际惯例国内惯例兼顾,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保留国内惯例的精华。

联合国分类框架的高明在于其框架性兼容性,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同时,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保留本国原有分类的精华,1999分类标准在这方面有缺陷。

我国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源于苏联,经过50年的总结修改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严谨性适用性堪称世界一流。

例如以分类(可利用、难利用及工业指标管理)体现经济性、以分级(A、B、C、D)体现地质可靠程度。

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体现整体性与全面性。

第二层次是资源储量级别(A、B、C、D),以块段为单元衡量,体现块段间的差别。

各级别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分别有不同用途,逐步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贯彻于勘查开采之全程,适用于企业和政府的各个方面。

联系两个层次的是资源储量级别比例,有规范规定,十分严密。

这些优良传统在修订中应予以充分发扬。

三、坚持重点突出,侧重解决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偏差,明确衡量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恢复依据块段地质可靠程度进行的资源储量分级。

四、坚持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现行管理体制相适应,提升执行标准的可操作性。

我国的管理体制,地质可靠程度由勘查单位和地矿管理部门把握,而可行性研究由设计院和建设管理部门把握,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

因此,在勘查和资源储量评审阶段侧重确定分级,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再判断分类,避免互为前提的困惑。

五、坚持分类标准的全程一贯性,适用于勘查、设计、开采活动的全程,和企业生产经营、政府统计决策等各方面。

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地质可靠程度的分类层次,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其编码标志是勘查阶段,1勘探及在建和生产矿山、2详查、3普查、4(?

)预查,地质可靠程度依次降低。

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完全一致。

二、同时重新建立以块段为衡量单元的分级层次,按勘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分级代号,其中A备采资源量;B探明的资源量;C控制的资源量;D推断的资源量;E预测的资源量。

按块段划分资源储量级别是我国矿产勘查经验和资源储量分类的精华所在,应当予以保留。

每个矿区(井田、项目)每个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级别的块段,而且各级别的比例应当与其勘查阶段相对应。

资源储量级别比例,由规范按照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作出规定,是衡量合理勘查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矿产储量评审机构的评审结论,必须按项目(矿区、井田)确定勘查阶段,给予分类代号。

其中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资源类别分别暂定为:

勘探及在建和生产矿山331、详查332、普查333、预查334(?

);同时按勘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分级代号A、B、C、D、E。

块段的分级代号可以单独使用(如在块段标注时),也可以附在分类编码之后,如331B,331C,332C,333D等。

四、严格勘查阶段用途管制和可行性研究资质管理。

可行性研究、预可行研究必须由有资质的矿山设计单位出具报告,可行性研究(编码1)必须依据1类勘查阶段的资源储量报告,预可行研究(编码2)必须依据2类详查阶段的资源储量报告,可行性研究、预可行研究以项目(矿区、井田)为单位判断资源储量的经济类型:

1经济的2潜在经济的,在设计开采范围之外,以及项目(矿区、井田)勘查阶段低于详查(不含)的,可行性研究程度为3,经济类型为3内蕴经济的。

矿业权评估机构依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和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报告可以对确定项目(矿区、井田)的资源储量类别进行归类或升级。

块段的资源储量级别可以附在分类编码之后,如111B,111C,122C,333D等。

五、简化经济性分类,将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合并为潜在经济的,与联合国分类框架完全一致。

六、一般编码均指基础储量(B字省略),经可行性研究或设计计算出可采储量的在编码前加K,如K111B,它的含义是达到勘探阶段(或在建开采的)的,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探明的块段的可采储量(扣除了开采损失)。

没有加K的就是基础储量或资源量。

七、在评审意见书、评估报告中,以及其他文件和应用场合,资源储量类别、级别的表示和称呼,一般只使用编码,不使用中文名称。

其用意一是为简便起见,二是淡化中文名称,因为探明的、控制的、推定的、推断的等定性名称含义不够确切,在各分类系统间、以及翻译过程中多少有些杂乱。

2007年3月16日完稿

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制订的初衷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因此采用了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采用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综合考虑地质控制研究程度、经济可靠性和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强化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是由于对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中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也存在重大缺陷,既没有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接轨,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

1999分类实施四年多了,问题逐步明朗,弥补缺陷的条件趋于成熟,建议着手组织修订。

1999分类的主要缺陷

1999分类的主要缺陷是对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中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偏差,正如1999分类培训教材前言中说明的:

“关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问题”,究竟“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的储量”还是“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储量”,“在起草小组内部就存在不同认识,为了回避这个矛盾,”1999分类采取了“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分开的观点,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

因此背离了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G轴的本来含义,造成国内理解和运用的混乱。

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体现项目(矿区、井田)的整体性与全面性。

其标志是勘查阶段,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地质可靠程度依次降低。

从这个层次看分类,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属于这个层次,G轴编码的本来含义就是勘查阶段,这是十分明确的,更改了就不能接轨。

第二层次分级,以块段为单元分别衡量,依块段地质可靠程度可以分出几个资源储量级别,以往我们用A、B、C、D、E依次降低,从这个层次看分级,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级。

块段资源储量级别的划分乃是我国矿产勘查经验和资源储量分类的精华所在,是一个矿区在任一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块段的标识,是合理勘查工作的一般情形,是矿产地质勘查受地质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支配的必然结果。

它们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大有用处。

在勘查工作中,勘查阶段的递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储量的依次升级;在设计阶段各级储量分别有不同作用;在开采阶段生产勘探储量在继续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

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两个层次的混淆正是造成争论、缺陷、混乱的根源。

本文建议第一层次叫分类,第二层次叫分级,严格加以区别。

为什么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只设定第一层次?

因为分类框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框架性,这是它成功的要诀。

它制订的宗旨就是提供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

最终文本开宗明义地指出:

“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使国家性名词能够保留并可互相对比。

”就是说第二层次留给了各国的“国家性名词”。

因此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时侯,完全不必丢掉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和特色。

执行1999分类的主要问题

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问题——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和不同级别的资源储量的问题,在矿产勘查、资源储量评审、矿区设计、开采、可行性研究、矿业权评估的时候,在国际交流的时候,都是不能回避的。

但是1999分类模糊了联合国分类编码属于第一层次的概念,又丢掉了第二层次我国同行熟悉而适用的B、C、D等资源储量级别,部分同行就用第一层次的111、122、333去代替它们,这就会引起混乱。

请看有关方面处置这个问题的现状。

——这几年经部省两级国土资源部门评审、认定、备案的各阶段勘查报告,其资源储量大都是有几个类别的。

例如新发现和查明的某大型多金属矿区详查报告,主矿体就估算和评审出122、333、334(?

)等几个类别。

此处的几个类别实质是几个级别。

——国土资源部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矿业权评估指南》,下篇采矿权评估,第286页,评估参数的选取,评估利用的资源储量=(基础储量+各级资源量×该级别资源量的可信度系数)。

第346页,贴现现金流量法评估案例,大地煤矿保有资源储量表,在经济基础储量(111b)项下,包括A、B、C级,还有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D级。

此处的类别、级别划分清楚,但A、B、C、D级在1999分类中没有,是借用了以往的概念。

——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附录C,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以详查地质报告为基础的预可行性研究,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2b+2M22+333,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的预可行性研究,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1b+122b+2M21+2M22+333,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11b+122b+2M11+2M22+333。

此处是以分类编码代替分级的无奈办法。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1999]113号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套改表中列示的对应关系极其复杂,甚至出现分类标准上没有的编码,不得不进行二次归类。

以工作程度是勘探阶段的为例,姑且把边际经济、次边际经济、暂难利用的4种情况放在一边,仅在经济的已开发基建、可利用和其他等3种情况项目中,就可以套改出(111、122)(121、122)(331、332、333)等3组6种(111、121、122、331、332、333)类别,都是勘探阶段产生这么多类别,外国人更不明白了。

原来此处的类别也是以分类编码表示的级别。

——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4.3矿产勘查各阶段要求一节中,要求是针对预查区、普查区、详查区、勘探区提出的,6.2矿产资源储量类型条件一节却变成普查地段、详查地段、勘探地段了,似乎属于以块段划分的第二层次,但是,以地段为单元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如何评价其经济意义,如何定出三位数的编码呢?

一本1999分类培训参考材料上介绍,在联合国分类框架亚太地区推广会议上,德国专家介绍了分类框架在菲律宾两个矿山的应用实例,其中IGUIG褐煤矿山在普查、详查、勘探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曾获得过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三类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量;而在东部矿山,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其评价范围涉及了确定的和部分推定的地质可靠程度区域,估算的储量也涉及这两种可靠程度。

显然普查、详查、勘探三阶段是第一层次的分类,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是第二层次的分级。

修订1999分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修订1999分类首先就要对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正本清源。

有色地调中心杨兵的文章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两种互补的资源储量分类,我国1999分类属政府标准一类,应另行制订一个商业分类标准,以指导商业性地质工作。

否则我国的分类体系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与国际接轨。

本来1999分类套用的联合国三维分类并不是政府标准一类,而是“将满足在一个国家、公司或公共团体层次上应用、国际交流和全球调查的所有要求”的灵活系统。

但杨兵发现的1999分类不完整、不适应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毛病,主要是丢掉了第二层次分级的缘故。

笔者曾专门征询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特别工作组组长、项目协调人迪特玛•凯尔特教授的意见,笔者给他提供了一张中国很有代表性的勘探矿区储量计算平面图,上面有不同网度控制的因此具有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B、C、D三级资源储量,假定它们经过可行性研究,全部进入设计开采的范围,评价为经济的,请迪特玛•凯尔特教授按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分类,教授明确答复全是111,为了区别各块段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可以分别称为111b、111c、111d。

修订1999分类就要还三维编码的本来面貌,明确第三位数G轴地质可靠程度以勘查阶段为标志,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定位于第一层次,与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完全一致,实现与国际接轨。

同时制订第二层次分级标准,以块段为单元分别衡量,依块段地质可靠程度划分出几个资源储量级别,体现块段间的差别,以满足地质勘查、矿山设计、生产管理的要求,遏制层次间名词代用引起的混乱。

第二层次作为我国的国家性名词,保持特色,立足于适用。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层次分类体系与我国传统分类体系之间的最大差别不在经济可靠性,而在可行性研究程度。

三维编码中先确定第三位数勘查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依次确定第二位、第一位数字。

未经1、2级可行性研究,设计开采的边界不圈定,编码第一位数字经济可靠性也不确定,储量类别也不能确定。

我国国情1、2两级可行性研究得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做,其资质管理也不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说来在勘查报告提交、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等国土资源管理权限以内的环节,储量类别是定不下来的。

现在就遇到互为前提难以规范运转的问题。

所以制订第二层次国家性名词,从两个层次管好地质可靠程度,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说来,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首要的。

是修订1999年分类的又一层意义。

2005.3.22.

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轴的含义规定的含糊。

致使全国性的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并没有真正和国际接轨。

既然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G轴的代码含义就只能按勘查阶段划分。

本文介绍国际权威人士对勘查阶段的诠释。

对改进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提出建议。

一、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B/T17766-1999)属于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按照有关培训教材的说法,就是“完全可以和联合国的分类框架相套用”。

世界上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主要有三大体系。

第一种是三P体系,从1972年麦凯维框图,把查明资源分成证实储量(Proved)概略储量(Probable)可能储量(Possible)开始,美国的分类、澳大利亚的分类、采矿冶金协会(CMMI)的分类都属于三P体系,广泛用于市场经济国家。

第二种是ABC体系,把储量分成ABC等级别,以苏俄、中国为代表,广泛用于计划经济国家。

第三种是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

联合国分类框架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

它由德国提出,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列项。

专题工作组由德国、奥地利、中国、俄罗斯、斯罗文尼亚、英国、美国各一名专家组成。

联合国分类框架最终文本于1997年4月经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批准,同年7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推荐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

现在已经在50多个国家成功推广。

它不属于以上两个体系的任何一个,更不是把一个体系归并到另一个体系,而是建立在以上两个体系之上的对比框架。

从它的制定过程、专题组组成和内容表述,都能看得出来。

联合国分类框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就是框架性。

它提供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最终文本第一章第二段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

“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使国家性名词能够保留并可互相对比。

”联合国分类框架专题组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才能使这个包容世界的体系得以成功。

第二是三维。

框架综合考虑了地质控制研究程度、经济可靠性和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全面周到,层次分明。

第三是编码。

用三位阿拉伯数字依E(经济)F(可行性)G(地质)顺序表示三维的等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全面体现了这三个特点,只是对框架性的掌握适度上有些偏颇。

二、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轴含义模糊

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的三维中,最重要最基础最根本的,还是地质控制研究程度,即第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的G轴,因为没有地质基础,经济评价和可行性研究都无从谈起。

然而,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恰恰是对G轴的含义规定的含糊。

笔者在《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一文中,已经对这一含糊的表现、产生背景和负面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之后,笔者又以一组储量计算模式图,对中外同行专家进行咨询调查。

下面展示其中一张图的情况。

图1是一张铝土矿矿体的储量计算平面图,矿体成层状,倾角平缓。

该区经过详细勘探(DetailedExploration)。

作了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Study),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可靠性(EconomicViability)评价包括整个矿体,评价结果是经济的(Economic)。

但是一个矿体内各个部位钻探的密度是不同的,因此地质可靠性也是不同的,分别标了不同的字母:

●C其地质可靠性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

●B其地质可靠性不但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而且因为钻网比C密,可以起到验证C的作用。

图1

●A钻网比B更密,其地质可靠性不但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而且在采矿时也不必再作生产勘探了。

而C、B在采矿时还要加密采样再作生产勘探的。

●D钻网稀,有推断的因素。

在本例中由于它总量不大,在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可靠性评价时,计入一半的量。

对以上模式图及其说明征询到的各种判断列于表1。

表1对一个铝土矿体资源储量编码的各种判断

模式图标识

按ABC体系的传统判断

按GB/T17766-1999判断

按联合国框架判断

笔者意见

之一

之二

之三

A

A

111b

111b

121b

111a

111[A]

B

B

111b

111b

121b

111b

111[B]

C

C

122b

111b

122b

111c

111[C]

D

D

333

122b

122b

333

111[D]+331

由表1可见,国内专家对GB/T17766-1999的理解和执行至少有三种观点。

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不在少数,他们坚持AB和1、C和2、D和3是一一对应的;持第三种观点的依照[2001]66号文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按近期利用类作出判断;这两种观点与按联合国框架判断的结果都差别很大,与按联合国框架判断结果相近的第二种观点是按套改技术要求正在基建矿区类作出判断的,严格说来,矿业公司尚未基建正在融资还是不能套成此类的。

为什么会出现种种互不相同又与联合国分类框架不接轨的观点?

根源就是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轴含义模糊。

笔者在《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一文中指出:

“我国对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以矿区(勘查区)为单元衡量,是勘查阶段,从勘探、到详查、到普查,到预查,依次降低。

第二层次以块段为单元衡量,是储量级别,从A到B到C到D到E,,依次降低。

联系两个层次的是合理勘查程度,包括各勘查阶段的各储量级别构成及其用途范围。

”但是,在分类标准起草过程中,由于对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储量级别,有的认为是勘查阶段,还有的认为储量级别就是勘查阶段。

为了回避这个矛盾,采用了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的办法.。

于是,分类标准如何和国际接轨?

是用哪个层次去接轨?

就成为我们新的困惑。

三、与国际接轨的标的选择、实现路径和判断准则

1999年分类标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与国际接轨,而不像以往修订标准仅仅是为了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就更为迫切。

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

我们研究过澳大利亚,尝试过美国,最后决策者们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这一决定是英明的。

新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开展了全国性的套改,大家都以为是与国际接轨。

请看某省区的报导:

“这次套改严格按照新颁发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套改的技术要求及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将原来表内表外A、B、C、D、E的旧标准转换到新标准上来,按新的国家标准全部归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

”套改结果将影响国家政策,一家科研机构在一份很重要的政策研究报告上写道:

“2000年末重新审定后的储量结果表明,在与国际大致可比的条件下,我国的大部分的矿种储量大幅度减少,……”可是,正如上节所述,我们的套改结果并没有真正和国际接轨。

问题在哪里呢?

现在发现的问题在G轴层次的错位。

既然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那么,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即G轴的代码含义,就只能和联合国框架一样――按勘查阶段划分:

1勘探,相当详细勘探,2详查,相当一般勘探,3普查,4预查,相当踏勘。

因此,它只能是第一层次,即以矿区为单元来衡量。

至于第二层次,即上节所述ABCDE等块段储量级别,可以保留在国家系统里。

可惜1999年分类标准没有这样做,为了回避矛盾而采用了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等另一套名词。

但是,共同接受的名词并不能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