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9411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docx

墙柱类构件的标准规定

第四篇墙柱类构件要求

10.3.1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直径及配筋率·园柱结构要求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5%;园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围均匀部署,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要求是期望柱中采取直径较大钢筋,避免钢筋受压屈曲;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5%要求是为了预防柱截面过小,过分依靠钢筋抗力承载而造成结构性能不良;园柱中纵向钢筋要求是为了园柱截面合理受力。

2纵向结构钢筋钢筋当偏心受压柱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纵向结构钢筋,并对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纵向结构钢筋配置是为了避免过大无筋表面,与箍筋一起组成对柱关键部位混凝土地围箍约束,这是增强和维持柱抗力关键条件(第10.3.1条和第10.3.2条资讯图)。

3纵向钢筋最小间距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对水平浇筑预制柱,其纵向钢筋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10.2.1条相关梁相关要求取用;纵向钢筋净间距过小,混凝土浇筑、振捣不便,轻易引发蜂窝、孔洞等不密实缺点,理由与第2款。

4纵向钢筋最大间距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侧面上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为了避免过大无筋表面,维持对柱关键部位混凝土地围箍约束,理由同第2款。

第10.3.1条和第10.3.2条资讯图

10.3.2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形式柱及其她受压构件中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园柱中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要求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5倍;柱中箍筋除了承受横向荷载引发剪力外,还起着围箍约束关键部位混凝土,改善柱受力性能和增强抗力作用。

2箍筋间距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这是确保箍筋约束作用所必需条件。

3箍筋直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最大直径;这也是确保箍筋约束作用所必需条件。

4高配筋率柱配箍结构要求当柱中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当柱中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3%时,表面混凝土截面相对较小,轴压比很大。

所以更需要经过加强配箍约束以维持柱应有承载力和延性。

5复合箍筋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柱截面短边尺寸小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这个要求确保了柱内受力钢筋能够得到有效侧向约束,避免受压屈曲而影响其承载力。

6箍筋间距加密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应符合于本规范第9.4.5条要求。

(参见:

中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造师、施工监理工程师必读条文与相关资讯之二)这是确保柱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抗力必需方法。

10.3.3螺旋式·焊接环式间接钢筋结构要求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间接钢筋柱中,如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作用,则间接钢筋间距不应大于80mm及dcor/5(dcor为按间接钢筋内表面确定关键截面直径),且不宜小于40mm,间接钢筋直径应符合于本规范第10.3.2条要求。

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曾要求当采取连续螺旋式配箍作间接钢筋时,承载力能够提升,但应满足一定约束要求。

10.3.4I形截面柱结构要求I形截面柱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

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围每边设置2~3根直径大于8mm加强筋,每个方向加强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截面面积。

此要求是为了使截面不致过于微弱而影响受力效果;开孔腹板孔洞周围每边设置加强筋与原规范相同,工程实践证实是可行。

10.3.5腹板开孔I形截面柱刚度和承载力计算规则腹板开孔I形截面柱,当孔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二分之一、孔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净间距时,柱刚度可按实腹I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减弱部分。

当开孔尺寸超出上述要求时,柱刚度和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10.4.1梁上部纵向钢筋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内锚固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层端节点锚固长度,当采取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伸过柱中心线不宜小于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直径。

当截面尺寸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其包含弯弧段在内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包含弯弧段在内竖直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5d(图10.4.1),la为本规范第9.3.1条要求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此要求关键是为了预防梁柱边界产生过大裂缝。

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处锚固要求与本规范第10.4.2条中间节点处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要求相同。

10.4.2框架梁或连续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范围(图10.4.2),该钢筋自节点或支座边缘伸向跨中截断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10.2.3条要求。

框架梁或连续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处应满足下列锚固要求:

1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强度时,其伸入节点或支座锚固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0.2.2条中V>0.7ftbh0时要求;

2梁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锚固与搭接当计算中充足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此时,可采取直线锚固形式(图10.4.2a),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确定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下部纵向钢筋也可采取带90°弯折锚固形式(图10.4.2b)。

其中,竖直段应向上弯折,锚固端水平投影长度及竖直投影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10.4.1条对端节点处梁上部钢筋带90°弯折锚固定要求;下部纵向钢筋也可伸过节点或支座范围,并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图10.4.2c);

3当计算中充足利用钢筋抗压强度时,下部纵向钢筋应按受压钢筋锚固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内,此时,其直线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7la;下部纵向钢筋也可伸过节点或支座范围,并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

10.4.3框架柱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层中间节点和中间层端节点,柱纵向钢筋接头应设置在节点区以外。

顶层中间节点柱纵向钢筋及顶层端节点内侧柱纵向钢筋可用直线方法插入顶层节点,其自梁底标高算起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确定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且柱纵向钢筋必需伸至柱顶。

当顶层节点处梁截面高度不足时,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并向节点内水平弯折。

当充足利用柱纵向钢筋抗拉强度时,柱纵向钢筋锚固段弯折前竖向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5la,弯折后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

当柱顶有现浇板且板厚大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柱纵向钢筋也可向外弯折,弯折后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

此处,d为纵向钢筋直径。

10.4.4框架顶层端节点处,可将柱外侧纵向钢筋对应部分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使用,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顶层端节点及其周围部位搭接。

搭接可采取下列方法:

1搭接接头可沿顶层端节点外侧及梁端顶部位置(图10.4.4a),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其中,伸入梁内外侧柱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外侧柱纵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65%,梁宽范围以外外侧柱纵向钢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一层时,至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大于8d后截断;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二层时,可不向下弯折。

当有现浇板且板厚大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梁宽范围以外外侧柱纵向钢筋也可伸入现浇板内,其长度与伸入与伸入梁内柱纵向钢筋相同。

当外侧柱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伸入梁内柱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要求,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距离不宜小于20d。

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外侧并向下弯至梁下边缘高度后截断。

此处,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直径。

2搭接接头也可沿柱顶外侧部署(图10.4.4b),此时,搭接长度竖直段不应小于1.7la。

当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弯入柱外侧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要求,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直径。

柱外侧纵向钢筋伸至柱顶后宜向节点内水平弯折,弯折段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直径。

10.4.5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S应符合下列要求:

AS≤0.35βcfcbbh0/fy(10.4.5)

式中bb——梁腹板宽度;

h0——梁截面有效高度。

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弯弧内半径,当钢筋直径d≤25mm时,不宜小于6d;当钢筋直径d>25mm时,不宜小于8d。

此要求关键是为了预防当弯弧内径过小时,由应力集中可能造成弯弧内混凝土局部挤压破碎而引发裂缝,参见本条资讯图。

10.4.6框架节点通常配箍要求在框架节点内设置水平箍筋,箍筋应符合本规范第10.3.2条对柱中箍筋结构要求,但间距不宜大于250mm。

此要求关键是为了维持箍筋对节点关键区域混凝土有效约束。

四面约束节点配箍要求对四边都有梁与之相连中间节点,节点内可设置沿周围矩形箍筋。

当节点四面都有梁与之连接时,此中间节点因为受到周围梁端约束而处于有利受力状态,柱内纵筋不存在压曲危险。

节点内能够只配沿周围矩形箍筋而无须再设置复合箍筋。

这无疑极大地方便了设计与施工。

纵筋搭接区段配箍要求当顶层端节点内设有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搭接接头时,节点内水平箍筋应符合本规范第9.4.5条要求。

〖引用条文9.4.5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其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0.25倍。

当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当受压钢筋直径d>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2个钢筋。

〗顶层端节点柱外侧纵筋与梁上部纵筋搭接时,节点内应配置足够水平箍筋,并按受拉搭接要求配箍。

即直径≥d/4(d为搭接钢筋较大直径);间距≤5d(d为搭接钢筋较小直径)且小于100mm。

10.5.1……

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10.5.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140mm;对剪力墙结构,墙厚度尚不宜小于楼层高度1/25;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墙厚度尚不宜小于楼层高度1/20。

当采取预制楼板时,墙厚度尚应考虑预制板在墙上搁置长度以及墙内竖向钢筋贯通要求。

10.5.8剪力墙墙肢梁端应配置竖向受力钢筋,并与墙内竖向分布钢筋共同用于墙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每端竖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4根直径为12mm钢筋或2根直径为16mm钢筋;沿该竖直钢筋方向宜配置直径大于6mm、间距为250mm拉筋。

剪力墙洞口上、下两边水平纵向钢筋除应满足连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尚不应少于2根直径大于12mm钢筋;钢筋截面面积分别不宜小于洞口截断水平分布钢筋总截面面积二分之一。

纵向钢筋自洞口边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要求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10.5.9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ρsh(ρsh=Ash/bsv,sv为水平分布钢筋间距)和ρsv(ρsv=Asv/bsh,sh为竖向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小于0.2%。

结构中关键部位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宜合适提升。

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部位,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宜合适提升。

10.5.10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

10.5.11厚度大于16mm剪力墙应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结构中关键部位剪力墙,当其厚度小于160mm时,也宜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

双排分布钢筋网应沿墙两个侧面部署,且应采取拉筋连系;拉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10.5.12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弯折10d后截断,其中d为水平分布钢筋直径。

当剪力墙端部有翼墙或转角墙时,内墙两侧水平分布钢筋和外墙内侧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翼墙或转角墙外边,并分别向两侧水平弯折后截断,其水平弯折长度不宜小于15d。

在转角墙处,外墙外侧水平分布钢筋应在墙端外角处弯入翼墙,并与翼墙外侧水平分布钢筋搭接。

搭接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0.5.13条要求。

带边框剪力墙。

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宜分别贯穿柱、梁或锚固在柱、梁内。

10.5.13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搭接长度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同排水平分布钢筋搭接接头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搭接接头之间沿水平方向净间距不宜小于500mm。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10.5.14剪力墙洞口连梁配箍要求剪力墙洞口连梁应沿全长配置箍筋,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150mm。

洞口连梁纵筋入墙锚固和洞边竖筋锚固要求在顶层洞口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内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间距小于150mm箍筋,箍筋直径宜与该连梁跨内箍筋直径相同。

同时,门窗洞边竖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顶层连梁高度范围内。

10.5.15焊接钢筋网片当墙中采取焊接钢筋网片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

应符合现行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114相关要求。

参考文件

1、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国家标准《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徐有邻&周氐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了解与应用》,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