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8524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docx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

测绘资质:

乙级资质证号:

3710802

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变形监测

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2018年6月

单位地址:

山东省德州市大学东路1499号联系电话:

单位邮编:

253015电子信箱:

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变形监测

技术方案

项目承担单位:

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项目负责人:

尹训志

审核意见:

方案合理可行技术负责人:

田庆安

审核人:

王德生

20年月日20年月日

 

一、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

拟建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位于商河县彩虹路以北,田园路以东,府东路以西。

该工程由商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兴建。

本次支护设计拟建物性质见表1。

表1

拟建物名称

层数(F)与高度(m)

平面尺寸(m2)

基础形式

结构

类型

地下层数

商河市民活动中心

5/24

见平面图

预应力管桩

框架/框剪

1层

地下车库

-1

见平面图

预应力管桩

框架

1层

基坑深度7.00m,局部为8.00m。

2、基坑周边环境

拟建场地基坑南侧50m为彩虹路中心线,彩虹路北侧有燃气和自来水管道,东侧36m为府东路中心线,北侧122m为花园街中心线,西侧40m为田园路中心线,路东侧有自来水管道。

建筑物红线西侧8.5m为高压线,埋深2.0m,建筑物红线东侧12.5m为高压线,埋深2.0m。

基坑周边道路两侧均有市政管线,距离基坑最近距离约10米。

二、任务概述

根据工程需求,拟对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基坑、周边地表及待建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变形情况。

首先按照设计要求对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基坑、周边地表及待建建筑物布设监测点,然后通过进行变形监测,分析位移与沉降情况;以此掌握基坑变化速率及周边临近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及时发现对基坑和建筑物不利的因素,以便采取措施,保证基坑及建筑物安全施工,同时也为今后合理设计提供资料,为工程安全施工提供预警数据,保证工程顺利施工。

三、引用规范标准

1、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2、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参考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图纸等。

四、设计方案

1.作业配置

1.1沉降观测使用美国TrimbleDiNi03水准仪(仪器标称精度为0.3mm)和条码式铟钢水准标尺。

使用的仪器设备在检验有效期内,其完好率100%。

1.2位移观测使用索佳NET05X型全站仪(仪器标称精度0.5″)配合棱镜,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测小角法);观测前按规范要求对仪器进行相应检校;

1.3平差计算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编写的《科傻地面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系统COSA》和清华山维测量技术开发公司编制的《工程测量控制网微机平差系统》。

2.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a接受委托;

b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c制定观测方案,并报委托方认可;

d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监测点、校验仪器设备;

e设备、仪器、观测点验收;

f实地作业;

g内业资料整理;

h详见图1:

测量控制工艺流程图

项目任务单

成果提交甲方最终确认

院级检查验收

成果资料整理、提交

生产单位过程检查、修改

作业员自查、互查

施工作业

设计评审

专业技术设计书

平差计算

数据检查与处理

布设观测点

沉降观测

图1:

测量控制工艺流程图

3.作业方法

3.1点位布设

基准点:

位移基准点宜布设在地层稳固、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段,按规范及现场具体情况制作与布设,编号为顺序号冠以字母“WJ”;

沉降基准点应在建筑物的外围适当的地方(距建筑物100m以外)建立,至少布设2~3个监测基准点,基准点之间距离约30-50m,编号为顺序号冠以字母“CJ”。

基准点的布设应考虑基坑周边综合环境,应布设在通视性好,不易被破坏的地方。

监测点:

监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基坑、临近建筑物及临近道路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基坑边坡顶部水平、竖向位移共用监测点设置在距基坑顶部1.5米以内,或基坑挡土墙(桩)上,并尽量布设在同一直线上,周边中部、阳角处也布设监测点,监测点间距约20-25m。

(2)周边临近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建筑四角,框架结构建筑的监测点布设在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均应布设监测点,监测点间距约15-20m。

(3)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着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沟处布设监测点,监测点间距约20-25m。

(4)施工场区内及周围管线密布,施工期间对施工可能影响到的管线,除柔性的管线布置相应监测点。

(5)基坑周边道路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沿路面布置,间距约20m。

详见附图:

变形监测布点示意图。

基坑位移监测点大样图

待建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大样图

观测标志的选择与埋设

1.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2.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1).人工巡视

施工方现场负责人根据土体工程进度定期安排人工巡视工作,巡视检查内容有:

支护结构有无破坏迹象;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现象;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深陷;基坑侧壁和截水幕有无渗水、漏水现象;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现象;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现象;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等内容。

(2).沉降观测

周边建筑物及待建楼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具体方法如下:

a观测基点与观测点同步观测,并组成闭合环;

b首期对观测点采用往返测的方法观测;

c后期观测采用单程观测的方法,

d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及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e因观测场地环境较好,观测点位固定、仪器架设位置固定、标尺点固定,故可不进行距离观测。

(3).位移观测

①使用全站仪配合棱镜,采用极坐标测量法;观测前按规范要求对仪器进行相应检校;

②观测基点与观测点同步观测。

3.3观测周期

地表沉降监测。

a在基坑降水开始前进行初次观测,取得基础数据;

b在基坑开挖小于5米期间每2~3天观测1次,开挖5米后至混凝土底板浇完每1~3天观测1次。

c混凝土底板浇完7天内每2~3天观测1次,混凝土底板浇完7~14天期间每2~7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4~28天期间每5~10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28天以后每10~20天观测一次。

d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e基坑回填完毕,监测点沉降速率稳定后,即停止观测。

a基坑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应在基坑开挖至5米前2~3天观测1次;开挖5米后至混凝土底板浇完每1~3天观测1次。

b混凝土底板浇完7天内每2~3天观测1次,混凝土底板浇完7~14天期间每2~5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4~28天期间每5~10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28天以后每10~20天观测一次。

c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d当基坑壁的位移速率或位移量增大或出现其他异常时,增加观测次数。

观测过程中,如长时间连续降雨,或变形量加大,或出现不均匀变形,应立即进行加密观测,并及时通报甲方出现的异常情况。

3.4监测数据的参考警戒值

监测项目

基坑类别

二级

累计值

变化速率

mm

mm/d

坡顶水平位移

50

15

坡顶竖向位移

50

8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50

6

管线竖向位移

40

5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①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

②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③基坑支护结构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现象;

④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⑤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⑥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3.5资料整理

a、每次对观测点进行检核,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

b、平差计算按间接平差法在微机上进行,求出各观测点高程,成果进行比较,计算出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

c、坡顶水平位移采用坐标比值法,及时分析变化情况。

d、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向甲方或有关部门汇报。

4.观测要求

4.1沉降观测使用水准仪和条码式铟钢水准标尺。

作业前和作业期间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要求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校。

4.2作业开始后应每天对仪器的i角进行检校。

4.3仪器和标尺的圆水准器每天作业前应检校。

4.4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严格掌握观测时间及观测条件,避免外界温度的有害影响。

4.5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应满足下表规定:

等级

仪器

视距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差积累

视线高度

DINI12

≤50m

≤1.0m

≤3.0m

≥0.3m

4.6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观测等级

两次读数差

两次所测高差之差

路线闭合差

备注

二级

0.5mm

0.7mm

≤1.0

mm

注:

n为测站数

4.7水准测量成果的重测与取舍按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4.8水准观测应遵循的事项

a测量的转点尺承应固定于某一位置;

b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观测;

c对于二级沉降观测,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二级规定的视线长度;

d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起重机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

5.工程风险分析及应急预案

根据本基坑工程特点、周边环境情况结合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本工程主要风险为基坑周边水平及竖向位移过大、周边地表不均匀沉降量过大等。

针对上述情况,制定如下应急技术措施

(1)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水平及竖向位移过大,出现局部坍塌或坡脚滑移,出现整体失稳的征兆,应立即停止土方开挖,采取坡底堆载反压或坡顶卸载措施,然后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开挖。

(2)若基坑边坡出现局部涌水、流砂,首先查明渗水原因,及时进行疏导或远处封堵;基坑边坡处迅速用特种止水材料缩小涌水范围,埋管引流,注浆封堵。

同时对周围建筑物、管线和道路进行监控,当变形较大时,采取双液跟踪注浆措施,调整变形速率,对流失的土方填充。

(3)施工降水应增加备用电源,以备降水时紧急停电之需。

出现上述情况时,监测频率应该加密,为基坑应急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五、监测点保护措施

在建筑物沉降监测、基坑位移监测工作中,监测点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监测点的保存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所以对于监测点的保护工作不容疏忽,所以观测方、甲方及建筑施工方需要精诚合作,共同做好监测点保护工作。

1.监测点主要安装在建筑物四周及基坑边,施工人员容易接触到,所以为防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无意破坏监测点,工程开始前,必须通知施工人员注意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