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4290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docx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解析版

第15讲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学习目标】

2011版课标:

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基础知识】

考点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

2.兴起: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特别是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3.发展

(1)原因:

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引起城市居民的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2)手段: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典型:

法国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4.结果:

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但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考点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

5.城市居民的形成:

(1)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

(2)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便获得市民的身份,享有自由。

(3)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

6.结果: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后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考点三 大学的兴起

7.兴起: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8.表现:

(1)12世纪,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

(2)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3)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9.大学课程设置:

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考点剖析】

考点一:

自由和自治城市

例1.下列组图反映的探究主题是

A.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B.西欧庄园制度

C.西欧大学兴起

D.西欧城市的兴起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组图反映的探究主题是西欧城市的兴起。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如法国的巴黎。

城市为了争取自治和自由,同国王或封建主不断进行斗争,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与题干图片没有关系,排除,故选D。

 

考点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

例2.13、14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市民阶层(城市居民)兴起。

其主要来源于

①奴隶、佃户

②骑士、地主

③手工业者

④商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属于城市居民的主要来源的是商人与手工业者。

11世纪前后,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

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所以城市居民的主要来源是③④,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考点三:

大学的兴起

例3.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许多教师私人办的大学,巴黎的教师们自发组织了教师行会,开创“教授治校”的先河,这一时期大学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学校实行自治制度,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束缚

B.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增强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C.封建统治者和教会对教育的支持

D.西欧城市复兴,工商业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欧古老大学拥有许多特权,欧洲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这一时期大学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学校实行自治制度,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束缚,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真题演练】

1.(2020年山东烟台)13世纪,欧洲的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

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这表明西欧中世纪部分自由城市

A.实现了相对的自治

B.完全摆脱了国王和贵族的控制

C.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D.主要以武力手段取得自治地位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

十一二世纪,为了获得城市自治权,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装赢得了自治权。

琅城市民的琅城起义就是争取自治权斗争的一个典型例子。

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处死主教,打败了国王的军队,迫使法国国王不得不再次给琅城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

据“13世纪,欧洲的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

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可知,这表明西欧中世纪部分自由城市实现了相对的自治,选项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描述的无关,排除;故选A。

2.(2020年广西北部湾)13至16世纪,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

不仅如此,在校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

这反映出巴黎大学

A.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B.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C.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D.师生来源的国际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大学的师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反映出它的师生来源具有国际性,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大学的师生来源特征,并未涉及其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和课程开设的特征,ABC选项错误。

故选D。

3.(2020年新疆)下列对《封建时代的欧洲》相关内容的表述,连线正确的是

A.中世纪城市——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庄园法庭——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C.大学的兴起——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查士丁尼法典》——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C正确;中世纪城市并不能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是国王的支持者,故“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排除A;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不是庄园法庭,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不是《查士丁尼法典》,排除D。

故选C。

4.(2020年贵州遵义)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城市的兴起

B.庄园的兴起

C.市镇的兴起

D.大学的兴起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所以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5.(2020年湖南益阳)“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

”材料反映欧洲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大学的兴起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庄园的出现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考察点: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开始慢慢地出现”等信息可知,农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促进城市慢慢出现。

结合所学知识,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贸发展,人口增加,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生产,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庄园是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体,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6.(2020年广东深圳)中世纪的一个西欧城市从英王亨利二世手里获得“特许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

这种“特许状”的颁发反映了

A.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城市的政权

B.封建割据势力的增强

C.城市要求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

D.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西欧城市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要求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

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

故C正确;中世纪西欧还是封建社会,资产阶级不可能掌握城市权利,故排除A项;“特许状”与封建割据势力无关,故排除B项;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是在17世纪,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故选C。

7.(2020年海南)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这体现了大学自治地位的

A.免赋税特权

B.教育自主权

C.司法特权

D.生命安全权

【答案】C

【解析】考查点:

中世纪的教育。

解题思路:

由材料“按教会法规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可见中世纪欧洲大学自治地位突出体现为司法特权,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关A免赋税特权或教育自主权,排除AB;材料无关生命安全权,排除D。

故选C。

8.(2020年四川眉山)在谈到中世纪留给当代的历史遗产时,有学者明确说:

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

此处“现代精神”主要指大学

A.建立教师行会

B.实行精英教育

C.获得教会支持

D.具有自治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教育自主权。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从而得出此处“现代精神”主要指大学具有自治地位。

D符合题意;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A不符合题意;实行精英教育与中世纪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无关。

B不符合题意;获得教会支持与中世纪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无关。

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2020年广东)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

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答案】D

【解析】根据“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

”可知,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故选项D符合题意;欧洲大学不具备政府管理职能,没有受到世俗力的支配,故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言论自由,故排除B项。

故选D。

10.(2020年山东威海)下列对欧洲封建时代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封君对封臣提供保护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大学的兴起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人人生而平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人人生而平等,这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故D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过关检测】

1.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B.

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C.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D.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C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A项表述错误;巴黎和伦敦是新兴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伦敦并不是最大城市,B项表述错误;西欧城市是商品经济已经出现,所以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

“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

”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

它进一步分化手工业和商银行家等等。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因此,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市民阶层。

ABD和题文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如图是英王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在位期间颁布的一系列特许状的节录,下列选项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中世纪城市通过武力争取自治

B.市民阶层发展为新兴资产阶级

C.国王将获得自治城市的拥护

D.自治城市完全摆脱领主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英王亨利二世颁布的一系列特许状,让沃灵福德市民获得自己管理行会的权力,维护了自治城市的利益,城市有了很多自治权。

他的这种行为获得了自治城市的拥护。

C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国王赋予自治城市权力,没有涉及到新兴资产阶级、没有提到领主。

ABD排除;故选C。

4.有专家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

“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

”下面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的形成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B.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

C.大学的形成引发城市大规模起义

D.大学的形成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

结合课本所学,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局面加紧剥削,引发了城市大规模的起义。

材料中叙述的内容没有反映大学的形成引发城市大规模起义。

C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

“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

”反映了大学的形成推动城市的积极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A项正确,不合题意;由材料“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反映了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

B项正确,不合题意;由材料“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反映了大学的形成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

D项正确,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5.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这说明大学

①具有司法特权

②课程设置受到教会影响

③具有免赋税特权

④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性课程,它们是: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学完之后进人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D正确;虽然中世纪大学确实具有司法和免赋税的特权,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①③与材料无关,由此排除ABC。

综上故选D。

6.“1208年,罗马教皇伊隆桑三世批准巴黎大学师生可制定自己的章程。

据此,1215年,罗马教皇特使库尔松为巴黎大学制定了第一个章程,取消圣母院主事对巴黎大学的控制权。

章程对艺术和教育进行改革,对教师资格作了具体规定。

”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早期大学享有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政治独立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巴黎大学师生可制定自己的章程。

……取消圣母院主事对巴黎大学的控制权。

”可知,中世纪大学具有教育自主权。

C正确;大学虽然拥有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但是材料没有体现AB两项内容,AB错误;D违背事实,D错误。

综上故选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涌现出以登封嵩阳书院为首的四大书院,南宋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颖、朱熹等二十四人。

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书院以培养“布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

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

材料二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著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衍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

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1)据材料一、二,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

(2)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兴盛和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的积极影响。

(3)通过上面两则材料,你对古代教育的发展有什么认识?

【答案】

(1)办学目的:

大学培养专业人才,书院培养圣贤之人。

建造地址:

大学建于繁华都市,书院建于偏僻山林。

学生来源:

大学的学生来欧洲各地,书院的学生是国内学子。

(2)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明特色。

(3)教育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特点;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可知,宋朝的书院建造于偏僻山林;根据材料二“随著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建造于都市;根据材料一“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可知,宋朝书院的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根据材料二“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根据材料一“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颖、朱熹等二十四人。

”可知,宋朝书院的学生是国内学子;根据材料二“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可知,大学的学生来欧洲各地。

(2)结合两则材料可知,宋代书院兴盛和中世纪欧洲大学勃兴都推动了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明特色。

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

教育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特点;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