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9980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docx

教育学原理上课笔记

第一张绪论

1、教育学

2、教育科学

3、教育学的发展史

4、教育学的价值

第一节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一、教育学的定义: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理念从哪里来?

1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根据一个人的实际行为来判断他的真实,而不是仅仅看他的口头表达或书面语言来下结论。

2儿童的天性是真诚的。

3教育活动应直面真实活动,教育者应注重学生的真实流露。

二、教育科学的定义:

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详见教育科学分类框架表P23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史

孕育—萌发阶段独立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

v时间跨度: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

v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

孕育时期和萌发时期

1、孕育时期

v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

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v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

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

孔子:

《论语》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作用——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萌发时期

v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

中国战国晚期的乐正克所著的《学记》

v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v《学记》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著作,仅1229字,却对教育的制度、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等做了精辟的阐述和高度的概括。

v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有:

长善而救其失教学相长豫时逊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

豫时逊摩

v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v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v——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

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拉图《理想国》:

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

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其三,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v独立形态的标志:

v1.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v2.概念与范畴-----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v3.方法-----科学化;

v4.结果----教育学家,专门、系统的教育著作产生;

v5.组织机构-----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

1623年,学科分类,教育学学科独立。

v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

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v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人。

现代教育学之父。

v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

v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v第二,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v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

1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

2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

3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

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v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的《教育论》。

v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v德国教育家拉伊(W.A.Lay,1862-1926)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v美国的杜威(J.Dewey,1959-1952)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A.Kahpoba,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v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

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

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

v第一,研究视野开阔。

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

v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

v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

见书上19页

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v时间跨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v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

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

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v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v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出版了《教育过程》。

v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3aHkoB,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v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Ю.K.БбaÓaHcКИЙ)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2、特点

v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v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v(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v(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v(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三节教育学的功能与意义

一、意义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v

(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v

(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v(三)要做到学、思结合

v(四)注意学习与研究相关学科

三、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2、实验法:

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调查法:

v指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4、文献法: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5、行动研究法:

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十名现象”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1、教育概念的认识与分析

2、教育三要素及关系的理解

3、教育的本质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探究

一、“教育”的概念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

1、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又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例如,“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

”又例如,“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应该教育孩子自立、自强和自尊。

3、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

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又例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v1、西文“教育”的词源

v

(1)“education”、“education”、“erziehung”,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educar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

“educe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ere”合成的。

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

v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2、中文“教育”的词源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2)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

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3)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三)“教育”的定义

v1、通用定义的分析

1这是从社会角度来定义的,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忽视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3广义的定义过于宽泛,狭义的定义犯了循环定义的毛病。

特朗里:

教育是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1这是从个体角度来定义的,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2忽视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启示:

对教育的定义必须兼顾社会与个体的要求

2、“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实践特性

(2)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的耦合过程

(3)强调教育活动的“动力性”——促进、加速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还是和其他动物共有的活动?

教育与人类其它活动的区别?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还是和其他动物共有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1)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活动是本能,是简单的定型化行为。

(2)动物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无法变个体经验为类经验,促进社会进步。

(3)动物“教育”的最好结果不过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活动与其他的社会活动进一步区别开来呢?

----教育活动的内容

个体—教育--类经验

教育这种传递方式的优越性:

扩大了人类的认识范围;大大加速了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发展,为教育及人类进步提供条件。

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1)教育既不同于其他以物质或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2)教育不同于虽然以人为直接对象但不是以传递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3)教育也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

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成为教育的对象是每个人不能自决或不得不接受的社会需要。

第三节教育的产生

㈠生物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3、对生物起源论的简单评价。

动物的种种学习行为不能等同于教育活动。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㈡心理起源论

1、心理起源沦的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3、关于心理起源论的简要评价。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㈢劳动起源论

1、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完全不同:

(1)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

(2)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

(3)人类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性;

(4)人类劳动是对自然界的主动适应,积极改造。

人类与人类社会是同时起源的,这个原理也适用于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的

(1)劳动过程中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传递;

(2)语言的产生;

(3)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种的繁衍与人的成长即社会化。

2、评述

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生产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传递也需要教育,这样教育便应运而生。

第四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学校教育产生的四个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间接知识;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

管理和知识分子。

学校产生的时间:

奴隶社会

机构有:

庠,序,校,瞽宗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东汉的太学——大将军和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宦子弟

唐代有严格的学校等级体系:

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有严格的入学资格限制:

皇亲国戚的子弟可以入读弘文馆和崇文馆,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只能进入书、算、律学就读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与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目的,类型,师生关系)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重点与难点:

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一)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㈡社会的构成要素

1、人口要素:

数量和质量。

2、自然要素:

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各种自然资源。

3、生产方式要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㈠自然环境与教育

1、自然环境对教育的直接影响:

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教育内容上的选择、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上的选择。

2、自然环境对教育的间接影响:

决定人们看待和处理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的选

㈡人口状况与教育

1、概念

人口:

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素质,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

人口数量:

指一定历史阶段内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总量。

人口质量:

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

人口结构:

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

•人口的自然结构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

•人口的社会结构指人口总体中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和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2、人口状况与教育

(1)人口数量与教育:

决定教育需求、规模、速度和质量。

(2)人口质量与教育:

制约教育事业发展速度、规模、质量。

•(3)人口结构与教育:

年龄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的分配、职业结构影响教育需求和学校类别;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文化构成影响对教育的投人。

(三)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制约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四)政治经济与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表现:

政治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㈤文化发展与教育

1、文化的概念:

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表现:

(1)影响教育的价值定向;

(2)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更新。

㈥科技进步与教育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第二节教育功能

㈠教育功能的结构

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2、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教育的正功能:

指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育的负功能:

指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3、教育的显性功能与教育的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

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教育的隐性功能:

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㈡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进程——人的培养.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经验的筛选与人才的筛选。

㈢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2)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

(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有利于人口迁移。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①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发展潜能。

②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①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

②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

•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

•定义为: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使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劳动能力,是以一定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资本。

•一般地,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具体而言:

(1)人力资本并非指劳动者本身,而是指劳动者所具

有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等。

(2)人力资本的获取或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必须经

由有意识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形成。

(3)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能

力,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作为资本具有生产性。

学历与收入

•高中辍学学生的平均年收入是19169美元,

•高中毕业生的年均收入是28645美元,

•大学毕业生的年均收入为51554美元,

•拥有硕士或者硕士以上学位,年均收入则高达78093美元。

•美国2004年

3、教育的政治功能

(1)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

(2)思想传播、制造舆论(3)促进社会民主化

4、教育的文化功能

(1)保存

(2)选择(3)文化融合(4)创造

(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1、概念:

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

2、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表现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取决于社会的性质。

分两种情况而言:

第一种情况: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第二种情况:

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先行:

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

原因:

教育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

盲目教育先行的负效应:

•1、人才过多,岗位不足,资源浪费。

•2、劳动者的素质只有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相一致,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要点:

1、关于人的发展的几种片面认识;

2、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局限性。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难点:

活动与人的发展之关系

第一节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发展:

事物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的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这一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和完善过程。

身:

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

心:

心理过程和道德情操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学意义

(一)顺序性

事例呈现:

在身体方面

骨骼和肌肉:

大骨骼、大肌肉→小指骨和小肌肉

神经系统结构:

是先快后慢,

生殖系统的发展:

是先慢后快

在心理方面

思维:

具体思维→抽象思维

记忆: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情感:

一般情感→高级情感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1、要循序渐进

2、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

3、理解循序渐进(最近发展区)

(二)阶段性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1、要分阶段地进行。

2、不能搞“一刀切”。

3、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三)不均衡性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四)个别差异性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1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2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五)互补性

1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

2事例呈现:

3其次指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1、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2、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第二节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

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决定论

观点:

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完全由遗传决定。

代表人物:

高尔顿、霍尔

霍尔: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