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6344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docx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

科技成果登记信息

根据《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现将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申报的“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成果登记信息公示如下:

一、成果概况

(1)成果名称:

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

(2)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三)第一完成单位: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四)主要完成人:

孟广涛、方向京、李贵祥、和丽萍、王祖芳、柴勇、刘文辉、钱小清、李品荣、张正海、蔡雨新、尹艾萍、刘俊

二、成果简介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云南境内珠江源头区农业、林业开发历史早,一直以农林为支柱产业,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低,经济相对滞后,人地矛盾尖锐,贫困问题,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非常突出。

长期以来,重资源利用、轻环境保护致使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表现出一系列的生态失调现象:

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衰退,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调节径流作用减弱,水土流失加剧,河川淤积日趋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从1973年至1982年,珠江上游的南盘江从高古马水文站断面悬移流失泥沙1293.9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十年的流失量2053.48吨,南盘江珠江源头区曲靖段河床高出两岸农田2-3米,导致洪涝连年发生;源头区50年代建成的胡家坟水库,随着森林的逐步退化与减少,现已淤平报废。

因此,这一区域的突出特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紧密结合。

珠江是我国第三大河流,流经滇、黔、桂、粤、港、澳六个省(区),对我国东南沿海具有重要影响。

其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开展珠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研究,为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既是我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突破口,也是西部大开发中其他各项重点工程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为了解决珠江源头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及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项目支持下,联合富源县林业局,引入先进的生态经营管理方式,对珠江源头区生态环境退化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与理论及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对珠江源头区生态退化进行分区,并提出宏观的生态对策。

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研究,对项目实施区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植被恢复与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方案,把经济发展、扶贫、国土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既能尽快保持水土,又能较好地利用劣质地;既要恢复植被,又要加快经济发展。

通过项目研究,提出珠江源头区山地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综合集成配套技术,建立典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样板模式,为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技术保障和推广示范模式,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珠江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成果来源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专项课题“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0-K01-04-05,项目起止年限2001年-2005年。

项目已于2010年4月11日通过验收。

(二)主要论点与论据

1、建立了试验示范区。

在富源县典型的西门河小流域26.6km2的范围内,选择占马地小集水区建立3.03km2的试验示范区,共营建试验示范林180hm2,试验林45hm2,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完成了退化林地的现状调查与评价。

收集云南珠江源头区内有关森林植被的文字、图象资料,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主要退化林分类型,根据群落结构、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自然生境、生物多样性、干扰因素、自然恢复的难易等六大类指标,选择本区域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进行调查,已完成28个植被类型调查。

根据各样地的因子,对不同林分类型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评价,划分退化等级,为退化林地的恢复提供有关的技术参数。

3、制定了退化林地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群落结构、水源涵养功能、自然生境、生物多样性、干扰因素、自然恢复的难易等六大类指标建立退化林地评价指标体系。

4、研发集成了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的树种选择技术、侵蚀沟生物修复综合治理技术、退化林地封山和育林保护技术、适宜经济林品种选择与营造林技术、银荆兼用林和次生滇石栎群落定向抚育技术等5项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成果。

为该区域生态建设提供了物种材料以及退化林地生态恢复重建的技术基础。

退化林地恢复重建和水源涵养林营建模式研究。

相关技术已经在珠江流域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效果良好。

4、开展了本底调查,对西门河小流域进行区划。

利用1:

50000的地形图,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对富源县西门河小流域(26.6km2)和占马地小集水区(3.03km2)进行小班划分,详细收集小流域和试验示范区内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状况、森林资源、土壤、水土流失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图像信息资料,对西门河小流域恢复提出治理措施,并为建立以GIS为平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信息管理奠定基础。

5、开展了效益监测研究。

建立生态效益观测设施,修建了2个水文站,1个水量平衡场,2个雨量点,开展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的监测;设立固定观测样地和对照样地132块,观测树种的生长量、林分生物量、林分群落特征等因子,汇总、分析整理各项试验的研究数据;社会经济状况的监测:

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对试验区内的农户进行典型抽样调查,指标以收入、支出两大项为主。

通过分析监测可知:

本区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降为1087t/km2·a,土壤侵蚀减少38.48%;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减少33~90.6%,该成果应用推广面积250多万亩,2013年至2015年,新增产值1.87亿元,新增利润9.37百万元。

(3)创见与创新

1、通过国际、国内查新显示:

(1)国内外未见侵蚀沟生物修复综合治理技术:

从沟头间隔10-20米修筑一个生物拦沙坝,根据水土流失情况,种植不同的树种,试验模式有阔叶林(银荆、旱冬瓜等)生物修复模式、针叶林(柳杉、柏类等)生物修复模式的相关报道。

(2)国内外未见筛选出4个生态恢复重建及水源涵养林营建模式:

云南松与旱冬瓜,板栗、核桃与花椒地埂农林复合,银荆兼用林,侵蚀沟生物修复的相关文献报道。

(3)国内外未见滇石栎复壮技术的相关文献报道。

2、项目历时时间长,涉及试验示范区广,研究成果多,覆盖面积广,效益显著。

项目由2个单位共同完成,历时15年,开展了:

(1)树种选择技术;

(2)树种配置和优良林分营建技术;(3)侵蚀沟生物修复综合治理技术;(4)建立退化林地评价指标体系;(5)退化林地封山和育林保护技术;(6)水源涵养林的营建技术;(7)退耕还林地带高效生态经济林营建技术;(8)筛选出5个生态恢复重建及水源涵养林营建模式。

制订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429-2012)1项,编著了《云南省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1部,发表论文11篇。

培养研究生5人,3人晋升高级职称。

3、该成果应用推广面积250多万亩,2013年至2015年,新增产值1.87亿元,新增利润9.37百万元。

成果整体上居国内先进水平,在人工促进次生滇石栎群落结构优化的间伐技术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四)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1、根据在项目实施前后对试验示范区地块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资料计算,该区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767t/km2·a,经过治理,本区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降为1087t/km2·a,土壤侵蚀减少38.48%;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减少33~90.6%。

2、根据2005年10月调查,圣诞树平均高7.66m,平均胸径8.55cm,已有15%左右的树木可以砍伐制造坑木,预计明年可以采伐坑木,按照每年间伐20%的规模计算,每亩每年可收入880元,户均可增收322元。

板栗已有90%挂果,按初步计算,户均可增收293元。

两项收入合计可达615元。

示范区林业产值增加了154元/人。

按照项目实施前的农户基本收入情况调查,基本没有林业产值收入。

因此,示范区建立后增加的林业产值为净增加。

3、2011年~2015年,将该项目所取得的技术及模式,应用于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陡坡地治理、核桃种植、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166.05万亩,其中天然林保护42.85万亩、石漠化治理57万亩、陡坡地治理10.2万亩、核桃种植50万亩、退耕还林6万亩。

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按平均每亩增加木材0.3m3,木材市场价500元/m3,即平均每亩新增经济效益150元计算;陡坡地治理、退耕还林、核桃种植按平均每亩产鲜核桃10kg,鲜核桃市场价20元/kg,即平均每亩新增经济效益200元计算;新增利润按新增产值的5%计算,累计新增产值为28217.5万元,累计新增利润1410.875万元。

4、建议进一步关注技术模式应用成效。

(五)成果简介

云南境内珠江源头区农业、林业开发历史早,一直以农林为支柱产业,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低,经济相对滞后,人地矛盾尖锐,贫困问题,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非常突出。

长期以来,重资源利用、轻环境保护致使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表现出一系列的生态失调现象:

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衰退,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调节径流作用减弱,水土流失加剧,河川淤积日趋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

该成果解决了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达到了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兼顾的目标,对珠江流域源头区退化林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项目经15年的持续研究,研发集成了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的树种选择技术、侵蚀沟生物修复综合治理技术、退化林地封山和育林保护技术、适宜经济林品种选择与营造林技术、银荆兼用林和次生滇石栎群落定向抚育技术等5项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成果。

为该区域生态建设提供了物种材料以及退化林地生态恢复重建的技术基础。

2、制订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429-2012)1项,编著了《云南省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1部,发表论文11篇。

培养研究生5人,3人晋升高级职称。

3、该成果应用推广面积250多万亩,2013年至2015年,新增产值1.87亿元,新增利润9.37百万元。

综上所述,“珠江流域源头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模式研究”成果整体上居国内先进水平,在人工促进次生滇石栎群落结构优化的间伐技术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成果完成人员及其贡献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技术职称

文化

程度

是否留学归国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孟广涛

1969.1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项目主持。

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制定,技术集成

2

方向京

1969.7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协助项目主持,项目水土流失示范区效应监测

3

李贵祥

1975.7

副研究员

大学本科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面上调查、树种对比配置和林分结构试验

4

和丽萍

1972.5

副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土壤本底调查、土壤改良效益及评价研究

5

王祖芳

1963.12

高级工程师

大学本科

富源县林业局

树种对比、次生林改造模式试验

6

柴勇

1976.2

副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恢复重建模式物种多样性调查、监测及评价

7

刘文辉

1973.9

高级工程师

大学本科

富源县林业局

经济林树种及品系对比试验,林草结合试验

8

钱小清

1969.10

高级工程师

大学本科

富源县林业局

退耕还林地带高效生态经济林营建模式研究

9

李品荣

1973.1

高级工程师

硕士研究生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侵蚀沟生物修复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10

张正海

1976.11

助理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侵蚀沟生物修复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11

蔡雨新

1978.8

助理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退化林地封山河育林保护技术研究

12

尹艾萍

1976.1

助理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经济林施肥试验

13

刘俊

1980.8

工程师

大专

富源县林业局

林草结合试验、林农混作方式试验

 

四、成果合作完成单位及其贡献情况

序号

单位名称

贡献情况

1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1)总体设计,编制实施方案,设计研究路线;撰写技术报告,工作总结,申请成果鉴定,组织报奖。

(2)组织和实施树种选择技术、侵蚀沟生物修复综合治理技术、退化林地封山和育林保护技术、适宜经济林品种选择与营造林技术、银荆兼用林和次生滇石栎群落定向抚育技术研发和集成。

(3)选择出适宜项目示范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并进行推广示范,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1篇,制定颁布云南省地方标准《旱冬瓜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2.

富源县林业局

(1)参与项目研究和试验,包括树种对比、次生林改造模式试验、经济林树种及品系对比试验、林草结合试验。

(2)组织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等。

(3)协助项目成果整理、鉴定和报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